【债市研究】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河南篇
更多行业资讯
关注联合资信
报告概要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亦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矿产资源大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近年来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人均GDP排名全国中下游。2020-2022年,河南省经济增速有所波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持续提速;2023年前三季度,河南省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居全国中上游,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财政自给能力一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是河南省综合财力的重要支撑,政府性基金收入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等因素影响呈持续下降态势。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政府负债水平相对较低但攀升较快,整体债务负担相对一般。
从地市层面看,河南省下辖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分化程度较高,郑州市作为省会和全省经济中心,经济及财政实力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其他地市与之差距较大。河南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性较强,周口市和信阳市等地市财政自给能力较弱。近年来,河南省土地出让情况受房地产行业调控等因素影响较大,多个地市出现政府性基金收入连续下降;2022年,除省直辖县级市济源市以外,河南省17个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较上年均有所下降,其中郑州市、洛阳市、商丘市、周口市和濮阳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降幅较大。2020-2022年末,河南省各地市政府债务余额均持续增长,其中漯河市、商丘市和鹤壁市政府债务余额增速较快。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各地市政府负债率和债务率较上年底均有所增长,其中鹤壁市政府债务负担较重且负债率增长较快,其余各地市政府债务负担处于一般或较轻水平。
从企业层面看,河南省省本级及下辖18个地市(含省直辖县级市济源市)均有发债城投企业,发债城投企业主要分布于省会郑州以及洛阳、许昌、开封等省会周边地市,发债城投企业主体信用级别以AA级为主,高级别城投企业集中在省本级和郑州市。2020-2022年末,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债务指标保持相对稳定,其中省本级、郑州市、商丘市、新乡市和鹤壁市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负担相对较重,漯河市、洛阳市和商丘市发债城投企业短期流动性压力相对较大,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债务偿还对外部筹资依赖较大,2020-2022年债务规模整体呈现扩张态势。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存续债券偿还压力主要集中于2024年至2025年,其中郑州市发债城投企业未来三年到期债券规模远超其他地市,省本级、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和周口市发债城投企业2024年到期债券规模相对较大。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差异较大,地方综合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支持保障能力相对较低的地市主要为郑州市和许昌市,需关注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偿债及支持保障能力相对较低且再融资能力相对不足的城投企业信用风险。
一、河南省经济及财政实力
1.河南省区域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人口资源丰富,亦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矿产资源大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20-2022年河南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人均GDP排名全国中下游。2020-2022年,河南省经济增速有所波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持续提速;2023年前三季度,河南省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河南省,简称“豫”,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河南省区位优势突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河南省总面积16.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3%。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0%和44.30%。河南省辖郑州、洛阳、南阳、许昌、周口、新乡、商丘、驻马店、信阳、平顶山、开封、安阳、焦作、濮阳、漯河、三门峡和鹤壁等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市济源市、21个县级市、82个县以及54个市辖区,省会为郑州市。
河南省交通及区位优势显著,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铁路、公路和航空构成了通达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其中,省会郑州市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中国境内最大的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是国内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双十字”中心。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全省铁路营业里程6331.70公里,其中高铁2195.5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009.38公里,所有高铁站、机场、港口和省级开发区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通。根据《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全省交通基础设施计划投资9400亿元,基本建成“1+3+4+N”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米+井+人”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全面形成,综合交通网规模达30万公里以上。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和矿业大省,矿业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5位。全省已发现的矿种144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0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93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以及天然碱、盐矿、耐火黏土、萤石、珍珠岩、水泥灰岩、石墨“七大非金属矿产”。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资源中,保有资源储量居首位的有9种,居前3位的有35种,居前5位的有46种,居前10位的有72种。河南省下辖的灵宝、栾川、桐柏、叶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金城”“中国钼都”“中国天然碱之都”和“中国岩盐之都”。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全省常住人口9872.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位居全国第3名,仅次于广东省和山东省。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07%,近年来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逐年增长,但相对于全国城镇化率(65.22%)仍处于较低水平。河南省常住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地市分别是郑州、南阳、周口、商丘和洛阳,上述地市常住人口分别占全省的12.99%、9.74%、8.93%、7.83%和7.17%,其中,郑州市和洛阳市常住人口长期保持净流入,郑洛都市圈经济集聚和人口吸附效应较明显。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全国农产品主产区。2022年,河南省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952.24亿元,仅次于山东省位居全国第2名。河南省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1.1亿亩以上,位居全国第3名,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位居全国第2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压舱石”作用。根据《河南省绿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动计划》,河南省将从粮食制品、肉类制品、油脂制品、果蔬制品、酒业和奶业等领域发力,建成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培育千亿级企业2家、百亿级企业10家,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
从经济运行方面看,近年来,河南省经济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波动。2020-2022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同口径可比价计算,分别同比增长1.30%、6.30%和3.10%,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345.05亿元,位居全国第5名。2020-2022年,河南省人均GDP持续增长,2022年河南省人均GDP为62106元,明显低于全国人均GDP水平(85698元),位居全国第22名。从产业结构来看,2022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5817.78亿元,同比增长4.80%;第二产业增加值25465.04亿元,同比增长4.10%;第三产业增加值30062.23亿元,同比增长2.00%。2020年以来,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涉及农业发展、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灾后恢复、规范政府投资和金融支持等方面,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9.7:41.6:48.7调整为2022年的9.5:41.5:49.0。
工业生产方面,202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制造业同比增长4.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0%。分重点产业看,五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和汽车制造,下同)增加值同比增长5.4%,占规模以上增加值的45.3%;传统支柱产业(冶金、建材、化工、轻纺和能源,下同)增加值同比增长4.7%,占规模以上增加值的49.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8.0%,占规模以上增加值的25.9%;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2.3%,占规模以上增加值的12.9%;高耗能行业同比增长4.3%,占规模以上增加值的38.6%;能源原材料工业同比增长5.4%,占规模以上增加值的45.4%;消费品制造业同比增长3.9%,占规模以上增加值的25.6%。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22年,河南省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7%,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1%。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1.2%,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5.3%,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0%。2022年,河南省全年亿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12754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2.1%;亿元及以上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6.2%。
2023年1-9月,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47785.44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与上半年持平,低于全国GDP增速(5.2%)1.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331.05亿元,同比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19831.69亿元,同比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23622.70亿元,同比增长4.1%。2023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工业生产增长企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与全国增速持平,制造业发挥了较充分的支撑作用,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拉动全省增速3.9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7.2%和11.0%。从重点领域投资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河南省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1.7%,其中十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长27.9%。分投资领域看,工业投资不断加快,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7%,较上半年加快2.6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装备制造和能源产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6.4%、20.2%和18.8%,重点工业行业投资保持高增长韧性;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回升,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增速0.1个百分点,且连续四个月增速回升;社会领域投资增速加快,全省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0.3%,较上半年加快1.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河南省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2.河南省财政实力及政府债务情况
2020-2022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波动增长,2022年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一般,财政自给能力一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是河南省综合财力的重要支撑,政府性基金收入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等因素影响呈持续下降态势。河南省负债率及债务率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负债水平攀升较快,整体债务负担相对一般。
2020-2022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波动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3.1%、4.4%和-2.4%;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一般。2022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全国排名第8位,与上年排名持平。2020-2022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波动增长,其中,2022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调整预算数的90.6%,同比增长8.8%,各项民生支出保障较好,全省民生支出(按照财政部统计口径,包括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住房保障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3.6%;同期,河南省财政自给率波动下降,整体财政自给能力一般。2020-2022年,河南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等因素影响逐年下降,上级补助收入波动增长,政府性基金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是河南省综合财力的重要支撑。
2020-2022年末,河南省政府债务余额增长较快,分别为9815.00亿元、12395.26亿元和15130.3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24.05%。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政府债务余额居全国第8位。2020-2022年末,河南省负债率持续增长,分别为17.85%、21.05%和24.66%;同期,河南省债务率持续增长,分别为73.28%、95.39%和124.09%。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负债率及债务率均低于全国均值和中位值,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负债水平攀升较快,整体债务负担相对一般。
二、河南省各地市[1]经济及财政实力
1.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状况
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分化程度较高,郑州市作为省会和全省经济中心,经济实力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为全省唯一GDP规模超万亿的地级市,其他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之差距较大。洛阳市和南阳市作为第二梯队亦保持较突出的领先优势,其余地市经济规模主要集中在第三梯队,鹤壁市和济源市经济体量排名末位。
河南省辖17个地级市和1个省直辖县级市,分别为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许昌市、周口市、新乡市、安阳市、商丘市、信阳市、焦作市、驻马店市、平顶山市、开封市、濮阳市、三门峡市、漯河市、鹤壁市和济源市。上述17个地级市和1个省直辖县级市可按地理区位划分为豫中地区(郑州市、平顶山市、许昌市和漯河市)、豫东地区(开封市、商丘市和周口市)、豫西地区(洛阳市和三门峡市)、豫南地区(南阳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以及豫北地区(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和济源市)。其中,郑州市作为省会和全省经济中心,其他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之差距较大。
从GDP规模来看,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分化程度较高,各地市GDP规模整体呈梯队分布。第一梯队为郑州市,2022年GDP为12934.69亿元,占河南省经济总量的21.09%;第二梯队为洛阳市和南阳市,2022年GDP规模分别为5675.19亿元和4555.40亿元;第三梯队为许昌市、周口市、新乡市、商丘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平顶山市、开封市和安阳市等9个地市,2022年GDP规模介于2500~3800亿元之间;第四梯队为焦作市、濮阳市、漯河市和三门峡市,2022年GDP规模介于1600~2300亿元之间;第五梯队为鹤壁市和济源市,2022年GDP分别为1107.04亿元和806.22亿元。
从GDP增速来看,2022年,河南省各地市GDP增速差距较大。具体来看,高于全省GDP增速(3.1%)的地市有13个,其中新乡市、驻马店市、漯河市和商丘市等4个地市GDP增速达5.0%以上;剩余5个地市GDP增速处于1.0%~3.0%之间,其中郑州市和许昌市增速最低,分别为1.0%和1.8%。
从人均GDP来看,2022年,河南省各地市人均GDP差距较大,整体排序较2021年无变化。其中,济源市和郑州市人均GDP超过10.00万元;许昌市、三门峡市、洛阳市、漯河市、鹤壁市和焦作市等6个地市人均GDP超过全省人均GDP(6.21万元),处于6.34~8.55万元之间;周口市、商丘市和南阳市等地市人口基数大,人均GDP水平相对较低。
从产业结构来看,郑州市、焦作市、南阳市和洛阳市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较大,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50.0%,其中郑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8.6%,居全省首位;濮阳市、漯河市、开封市和安阳市等共12个地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处于40.0%~50.0%之间,其中,信阳市、商丘市、驻马店市、周口市和开封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相对较高,处于14.0%~19.0%之间;济源市和鹤壁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低,分别为35.8%和35.7%,上述2个地市第二产业较为发达,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60.9%和56.5%,分别位列全省第一和第二。
2.河南省各地市财政实力及政府债务情况
河南省各地市财政实力分化程度较高,省会郑州市在财政收入规模及财政自给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河南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性较强,周口市和信阳市等地市财政自给能力较弱。2022年,除省直辖县级市济源市以外,河南省17个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较上年均有所下降,其中郑州市、洛阳市、商丘市、周口市和濮阳市等5个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降幅超过40.00%。2020-2022年末,河南省各地市政府债务余额均持续增长,其中漯河市、商丘市和鹤壁市政府债务余额增速较快,郑州市政府债务余额远超其他地市。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各地市政府负债率和债务率较上年底均有所增长,其中鹤壁市政府债务负担较重且负债率增长较快,其余各地市政府债务负担处于一般或较轻水平。考虑到外部环境及政策叠加等因素,河南省部分地市政府债务率或将保持较快增长。
(1)财政收入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河南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分化程度较高。郑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处于全省领先地位,2022年为1130.79亿元,其余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较小。其中,洛阳市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98.23亿元,稳居第二位;南阳市、新乡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驻马店市、许昌市和商丘市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处于200.00~260.00亿元之间,其余9个地市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低于200.00亿元,鹤壁市和济源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足100.00亿元,分别为77.31亿元和66.84亿元。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来看,2022年,受公共卫生事件及落实留抵退税政策等因素影响,河南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差异较大。具体来看,郑州市和三门峡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负增长,同口径降幅分别为7.60%和2.40%,郑州市主要系受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影响导致2022年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3.10%;其余16个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同比有所增长,但增速差异较大,南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驻马店市、开封市、周口市、漯河市和济源市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高于10.00%,其中周口市和漯河市增速达16.10%和15.10%,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洛阳市、新乡市、许昌市、商丘市、焦作市、信阳市、濮阳市和鹤壁市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处于0.00%~10.00%之间,其中洛阳市、信阳市、濮阳市和鹤壁市增速均低于5.00%。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来看,2022年,河南省各地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处于60.00%~75.00%之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性较强,质量尚可。具体来看,洛阳市、南阳市、焦作市、三门峡市、信阳市和鹤壁市等6个地市税收收入占比相较2021年有所提升,其余12个地市税收占比同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周口市和济源市税收占比分别同比下降6.41个百分点和6.37个百分点,降幅较大。
政府性基金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郑州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位居全省首位,2020-2022年分别为1059.40亿元、896.10亿元和521.05亿元,占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8.34%、26.61%和23.50%,郑州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及占全省比重均逐年下降。除郑州市以外,洛阳市、南阳市、新乡市、驻马店市、商丘市、开封市和信阳市等7个地市2022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处于100.00~170.00亿元之间,其余10个地市2022年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均不足100.00亿元,其中三门峡市、漯河市和济源市规模不足50.00亿元,分别为43.70亿元、42.99亿元和26.80亿元。
从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来看,河南省土地出让情况受房地产行情及政策调控等因素影响较大,2020-2022年,郑州市、新乡市、驻马店市、许昌市、周口市和信阳市等地市均出现政府性基金收入连续下降的情况。2022年,除省直辖县级市济源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有所增长以外,河南省17个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较上年均有所下降。其中,郑州市、洛阳市、商丘市、周口市和濮阳市2022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明显,降幅均超过40.00%;南阳市、新乡市、平顶山市、安阳市、许昌市、焦作市、三门峡市、信阳市、漯河市和鹤壁市等10个地市2022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降幅处于20.00%~40.00%;驻马店市和开封市2022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分别同比下降8.70%和19.20%,降幅相对较小。
财政自给率
财政自给率方面,2022年,河南省各地市财政自给率处于20.00%~80.00%之间,各地市财政自给率差距较大。具体来看,郑州市和济源市2022年财政自给率分别为77.64%和79.38%,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许昌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和漯河市等7个地市2022年财政自给率处于50.00%~65.00%之间;其余9个地市2022年财政自给率均低于50.00%,其中周口市和信阳市财政自给率不足30.00%,分别为26.09%和21.34%。
从财政自给率变化情况来看,2022年,平顶山市、商丘市、焦作市、三门峡市、信阳市、漯河市、濮阳市和鹤壁市财政自给率较上年均不同程度有所下降,其余10个地市财政自给率同比有所上升。
(2)债务情况
从债务层面看,2020-2022年末,河南省各地市政府债务余额均持续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处于15.00%~46.00%之间。其中,漯河市、商丘市和鹤壁市政府债务余额增长较快,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5.62%、40.60%和40.33%;郑州市和新乡市政府债务余额增长相对平缓,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13%和18.23%;其余13个地市政府债务余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处于20.00%~40.00%之间。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各地市政府债务余额差异较大。其中,郑州市政府债务余额最大(2931.53亿元),占全省政府债务余额的19.38%,其次是南阳市(1077.80亿元),信阳市和商丘市紧随其后,政府债务余额均超过800.00亿元;洛阳市、新乡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驻马店市、许昌市、开封市和周口市等8个地市政府债务余额处于600.00~800.00亿元之间;濮阳市、焦作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和鹤壁市政府债务余额处于300.00~600.00亿元之间;济源市政府债务余额最小,2022年底为128.20亿元。
债务负担方面,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各地市政府负债率较上年均有所增长。其中,鹤壁市、信阳市和漯河市负债率增幅较大,分别较上年底上升8.08个百分点、5.40个百分点和5.18个百分点,其余地市负债率增幅处于2.00~5.00个百分点之间。截至2022年底,鹤壁市政府负债率最高(33.59%),洛阳市政府负债率最低(13.66%),其余地市政府负债率处于15.90%~28.70%之间。整体看,鹤壁市政府债务负担较重且负债率增长较快,其余各地市政府债务负担处于一般或较轻水平。
债务指标方面,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各地市政府债务率较上年底均有所增长。其中,鹤壁市在政府债务余额快速增长以及上级补助收入收缩导致综合财力同比下降的综合影响下,2022年末政府债务率大幅攀升,增幅达69.15个百分点;济源市2022年末政府债务率较上年底增长6.18个百分点,增幅最小;其余16个地市2022年末政府债务率较上年底增幅处于16.00~41.00个百分点之间。从绝对值看,截至2022年底,鹤壁市政府债务率最高,达到162.26%;仅洛阳市和驻马店市政府债务率低于100.00%,分别为89.77%和99.12%,其余15个地市政府债务率处于101.89%~148.80%之间。整体看,2021年末河南省各地市中仅许昌市和漯河市政府债务率高于100.00%,与之相比,2022年末河南省各地市政府债务率增幅明显,考虑到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可能将继续影响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及城投隐债置换工作逐步推进可能将加速政府债务规模增长等因素,河南省部分地市政府债务率或将保持较快增长。
三、河南省城投企业偿债能力
1.河南省城投企业概况
河南省本级及下辖18个地市(含省直辖县级市济源市)均有发债城投企业,发债城投企业行政层级以区县级和地市级为主,发债城投企业主要分布在省会郑州以及洛阳、许昌、开封等省会周边地市,其中郑州市发债城投企业数量最多、信用等级较高。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主体级别以AA级为主,高级别城投企业集中在省本级及郑州市。
截至2023年10月底,河南省有存续债券的城投企业共111家,存续债券余额[2]合计6033.03亿元。其中,省本级城投企业5家[3],存续债券余额484.60亿元;地市级城投企业48家,存续债券余额3422.01亿元;区县级城投企业46家,存续债券余额833.36亿元;园区级城投企业12家,存续债券余额1293.07亿元。从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数量看,郑州市发债城投企业数量最多,为24家;其次为洛阳市、开封市和许昌市,分别为13家、11家和8家;安阳市、濮阳市、济源市、鹤壁市和三门峡市发债城投企业较少,分别为2家、2家、1家、1家和1家。总体看,河南省地市级和区县级城投企业发债主体数量较多,发债城投企业主要分布在省会郑州以及洛阳市、许昌市和开封市等省会周边地市。
从发债城投企业主体信用级别分布看,河南省有存续债券的111家城投企业中,有存续主体级别的城投企业共109家。其中,主体级别为AAA的城投企业共9家,主要集中在省本级(4家)和郑州市(4家),其余为洛阳市1家;主体级别为AA+的城投企业共37家,除整体实力较弱的鹤壁市、濮阳市、济源市和安阳市等4个地市没有主体级别为AA+的城投企业以外,其余14个地市均有主体级别为AA+的城投企业,主要分布于郑州市(12家)、洛阳市(3家)、开封市(3家)、商丘市(3家)、南阳市(3家)和周口市(3家),驻马店市有2家AA+城投企业;主体级别为AA的城投企业共55家,占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有主体级别)总数的50.46%;主体级别为AA-的城投企业共8家,全部为区县级和园区级城投企业。整体看,河南省高信用级别(AAA和AA+)城投企业主要集中于省本级和郑州市,AA级城投企业占比最高。
从级别迁徙来看,2023年1-9月,上述河南省111家发债城投企业主体信用级别无变动情况,存在1家区县级城投企业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河南省已有十余家城投企业发生了融资或担保的非标产品延期兑付、展期或逾期等风险事件,主要为平顶山市、焦作市、漯河市、许昌市、濮阳市下属区县级平台。此外,上海票据交易所信息披露显示郑州市和洛阳市等地市部分城投企业或关联方存在商票逾期记录,虽大部分商票逾期已澄清是系统异常、操作失误、账户问题等因素所致或已完成兑付,但仍需关注区域内城投企业信用风险从低层级向高层级外溢,或非标风险波及标债滚续或兑付的情况。
2.河南省城投企业偿债能力分析[4]
2020-2022年末,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债务指标保持相对稳定,其中省本级、郑州市、商丘市、新乡市和鹤壁市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负担相对较重;河南省大部分地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短期债务比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短期流动性压力加大。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存续债券偿还压力主要集中于2024年至2025年,其中郑州市发债城投企业未来三年到期债券规模远超其他地市,省本级、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和周口市发债城投企业2024年和2025年到期债券规模相对较大。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债务偿还主要依赖于外部筹资,2022年全省净融资额同比有所增长,但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同比变动情况有所分化。
从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规模来看,2020-2022年末,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具体来看,截至2022年底,省会郑州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最大,达6639.02亿元,较上年底增长15.43%;省本级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紧随其后,为3049.66亿元,较上年底增长10.93%;洛阳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为1330.68亿元,较上年底增长7.10%;其余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均未超过1000.00亿元,其中排名后三位为济源市、鹤壁市和安阳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规模分别为69.92亿元、161.27亿元和168.59亿元。从增速来看,截至2022年底,除济源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较上年底有所下降,其余17个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较上年底均有所增长。其中,漯河市、鹤壁市、周口市、信阳市和新乡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增长快,较上年底分别增长39.60%、35.45%、33.58%、32.29%和31.02%,郑州市、省本级、开封市、驻马店市、南阳市、焦作市和濮阳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增速均超过10.00%。截至2023年10月底,郑州市、洛阳市、省本级、周口市和开封市城投企业存续债券余额在全省排名前五,济源市、鹤壁市和安阳市城投企业存续债券余额均在75.00亿元以下。
从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负担来看,2020-2022年末,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整体持续小幅增长,债务负担保持相对稳定,2022年底分别为58.32%和50.39%。具体来看,2020-2022年末,省本级、平顶山市、新乡市、焦作市、信阳市和安阳市发债城投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增长,周口市和驻马店市发债城投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同期末,郑州市、省本级、洛阳市、许昌市、南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焦作市、安阳市和鹤壁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持续增长,驻马店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持续下降。截至2022年底,郑州市、省本级、鹤壁市、新乡市和商丘市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均超过50.00%;许昌市、周口市、平顶山市和信阳市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负担相对较轻,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均低于40.00%。
从发债城投企业未来五年(2024-2028年)到期债券规模来看,省本级及各地市未来五年债券到期规模整体处于持续下降态势,债券到期日期主要集中在2024-2025年。其中,郑州市发债城投企业未来三年到期债券规模最高,且于2024年和2025年均面临较大的集中兑付压力;洛阳市发债城投企业未来三年到期债券规模其次;省本级、开封市和周口市2024年及2025年到期债券规模均大于100.00亿元,其余各地市城投企业未来五年到期债券规模相对较小。
从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短期债务比来看,2020-2022年末,河南省大部分地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短期债务比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一定程度反映了河南省大部分地市发债城投企业短期流动性压力加大。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全部地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短期债务比均小于1.00倍,除漯河市、信阳市、安阳市和鹤壁市之外,省本级及其余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短期债务比均较上年底有所下降。具体来看,截至2022年底,漯河市、洛阳市和商丘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短期债务比分别为0.18倍、0.22倍和0.28倍,在河南省各地市中排名靠后;此外,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平顶山市、驻马店市、三门峡市、信阳市、安阳市和济源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短期债务比均小于0.50倍,短期流动性压力在省内各地市中相对较大;省本级、周口市和南阳市发债城投企业现金短期债务比均高于0.75倍,短期流动性压力在省内相对较小。
从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对外融资情况来看,考虑到政府注资、往来拆借等行为可能对城投企业融资活动现金流入及流出产生扰动影响,本报告利用“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来表示城投企业从金融机构及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形成的现金流入,利用“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来表示城投企业偿还刚性债务形成的现金流出,更为直观地体现了城投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以及金融机构及债券市场对城投企业的认可度。
2020-2022年,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年均复合增长11.22%。具体来看,郑州市发债城投企业“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规模远大于省本级及其他地市,2022年达2120.34亿元,占全省总计的34.53%;省本级发债城投企业“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规模排名第二,2020-2022年呈波动增长态势;除商丘市、平顶山市、新乡市、三门峡市、濮阳市和济源市以外,省本级及其余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规模均持续或波动增长,其中漯河市、安阳市、鹤壁市和省本级2022年发债城投企业“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规模与2021年相比增幅显著,同比分别增长88.40%、74.94%、65.75%和63.81%;三门峡市和濮阳市2022年发债城投企业“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规模与2021年相比下降较为明显,同比分别下降29.82%和16.25%。
2020-2022年,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规模持续增长,年均复合增长16.45%,高于“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年均复合增长率。具体来看,除新乡市和焦作市发债城投企业“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规模有所下降之外,省本级及其余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均持续或波动增长,其中鹤壁市和安阳市发债城投企业“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规模2022年分别同比增长139.97%和98.36%;洛阳市、南阳市和省本级发债城投企业“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规模2022年同比增幅超过40.00%;商丘市、三门峡市、濮阳市和信阳市发债城投企业“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规模2022年同比下降超过10.00%。
2020-2022年,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持续为正,净流入规模年均复合增长1.49%。具体来看,除2021年漯河市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和2022年济源市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为负之外,省本级及其余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于2020-2022年均持续为正。2022年,河南省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变动呈现分化,省本级、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新乡市、焦作市、信阳市、安阳市和漯河市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同比有所增长,其中漯河市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由负转正,省本级、驻马店市和信阳市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同比增幅超过100.00%;郑州市、洛阳市、许昌市、南阳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濮阳市、鹤壁市和济源市等9个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同比有所下降,其中济源市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由正转负,平顶山市、洛阳市和三门峡市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同比降幅超过50.00%。
整体看,2020-2022年,河南省发债城投企业债务规模整体呈现扩张态势,资金主要流入省本级和郑州市高信用级别城投企业;2022年全省净融资额同比有所增长,但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净融资额同比变动情况有所分化。
3.河南省各地市财政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
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各地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差异较大,郑州市规模远超其他地市,地方综合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支持保障能力相对较低的地市主要为郑州市和许昌市;2022年财政收入对2024年到期债券规模支持保障能力相对较低的地市为郑州市、许昌市、漯河市和洛阳市。
城投企业作为地方基础设施尤其是公益性项目的投融资及建设主体,日常经营以及债务偿还对地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本文通过各地市财政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的覆盖程度来反映地方政府对辖区内城投企业全部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
从“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看,截至2022年底,郑州市规模远超其他地市,洛阳市、开封市、商丘市、许昌市、周口市、南阳市、平顶山市、驻马店市、新乡市和信阳市等10个地市规模均超过千亿元;三门峡市、焦作市、漯河市、濮阳市、安阳市和鹤壁市等6个地市规模处于500.00~850.00亿元之间;济源市规模较小,2022年底为198.12亿元。
从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与“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的比值看,截至2022年底,共有6个地市比值超过50.00%,其中郑州市和洛阳市比值分别为69.37%和63.19%,处于较高水平;信阳市和安阳市比值相对较低,分别为21.05%和21.33%。
从债务负担来看,“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GDP比值最高的地市为郑州市,2022年底为73.99%,债务负担明显高于其他地市,其余17个地市比值处于24.00%~57.00%之间。
从地方政府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来看,截至2022年底,郑州市和许昌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综合财力比值分别为444.47%和313.49%,明显高于其他地市,地方政府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相对较低;其余16个地市比值处于145.00%~250.00%之间,其中安阳市、信阳市、济源市、南阳市、驻马店市和新乡市政府综合财力对“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支持保障程度相对较高。
从发债城投企业2024年到期债券规模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或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值来看,2022年财政收入对2024年到期债券规模支持保障能力相对较低的地市为郑州市、许昌市、漯河市和洛阳市,支持保障能力相对较高的地市为南阳市、新乡市、信阳市和安阳市。
[1] 河南省辖17个地级市和1个省直辖县级市(济源市),本文将济源市纳入地市范围讨论。
[2]海外债金额采用剩余美元余额*2023年10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计算。
[3]省本级发债城投企业包括中原豫资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豫资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和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4]针对母子公司均有债券发行的样本,采用母公司数据,避免数据重复统计影响。
公用评级一部
张雪婷 李思卓 高子轩
联合资信
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合资信”)前身为成立于2000年7月的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2020年9月17日更为现名(英文名称China Lianhe Credit Rating Co. Ltd.)。
联合资信是目前中国最专业、最具规模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总部设在北京,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信用评级和评估、信用数据征集、信用评估咨询、信息咨询;提供上述方面的人员培训。目前开展的主要业务包括对多边机构、国家主权、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等各类经济主体的评级,对上述各类经济主体发行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等结构化融资工具的评级。
公司业务资质齐全,已经完成向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取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认可,是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会员单位,具有从事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的资信评级业务资格。
联系我们
业务咨询:
010-85679696
lianhe@lhratings.com
投资人服务
陈家林 010-85679696-8624
chenjialin@lhratings.com
媒体关系
杜涵 010-85679696-8671
duhan1@lhratings.com
点击“在看”,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