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如何才能逆袭?
来自 Murph丶璇 的微博
如果大家看过我过去一年发的文章的话,在这里可以和我昨天发的 Web 3 做一个连接。第一篇分享的是年轻人如何才能逆袭?方法之一是: 投身全新的行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年轻人的优势(没有传统行业的包袱,学习速度快等),避开年轻人的劣势(没有经验,没有人脉)。
然后是分享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人们很难避免,以当下的结果论英雄,而看不到背后的势能。布局靠 Vision,路径靠势能,如何判断势能在哪呢?最简单的方法是找增速快的东西,Web 3 是不是现在增速最快的行业?从人才涌入、资金流入上看,在美国肯定是。
然后是分享在人类发展的主航道上投资,写在特斯拉突破 10000 亿美金 ~ 我认为投资 = 理解两个周期:市场的周期(背后是经济的周期)+ 技术的周期;这两个东西是我最关注的两个东西,关注最大的势,也是我频繁发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我在 17 年写过我认为英伟达是人类未来科技的心脏,因为 AI 也是技术的周期,也是人类发展的主航道,我会持续的关注和研究。而且为了真正理解 AI 的力量,我还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大厂)。Web 3 是否会代替 Web 2 成为新的周期,变成人类发展的主航道?我认为是,而且很确信。
为啥我认为 Web 3 是人类发展的主航道呢?首先,对 Web 3 的定义有很多,但我的定义是以区块链为底层架构的新一代互联网。对应的概念是 Web 2,也就是现在的 Facebook、Google、抖音、美团这些。
其次,因为人类社会一直在解决一个大问题是「信任」,当信任的成本降低,交易的成本就降低了,交易成本降低带来整体效率的提升,这是最底层的东西。所以区块链被称为 Truth Machine,信任机器。至于为什么区块链可以在解决信任问题上更进一步,我肯定无法在这里展开讨论。如果你真的想投身,自然会花足够的时间去慢慢理解这一点。
最后,炒币 ≠ 投身 Web 3,投身 Web 3 也 ≠ 炒币。难道我买了点 Facebook 的股票,我就是硅谷人了吗?
投身是真的投身,意味着花大量的时间做研究,看白皮书黄皮书,加入各种社区,参与线上的讨论,不断建立人脉,甚至准备去新加坡/美国。还记得敬畏之心那一篇吗?如果你没有处于最好的信息环境,也没有长期心无旁骛的时间上的投入,凭什么能取得超过别人的成就呢?
Finally, if some of you become big, don't forget to put me on the board.
再转载一篇作者的微博:
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较为严肃的话题,这里面尽量没有观点和情绪,多陈述事实。
首先,一个众所周知且已经被反复研究的事实:当前的中国和 90 年代的日本非常像。比如房价都很高,人口结构也很像,又因为是世界老二,总是被美国捣乱等。有关这个问题,有大量研究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的书籍,我在这里只推荐四本我最喜欢的,分别是《战后日本经济史》、《低欲望社会》、《下流社会》、《第四消费时代》。有的事实多一些,有的观点多一些,但结合起来看,就会有一个大概的全景图。
在这些研究日本经济的书籍里面,有一个事实被反复提及:就是日本整体错过了 90 年代开始的这一波 IT 浪潮。70、80 年代最牛的行业是传统汽车,日本当时在该领域对美国拳打脚踢。但从那以后最牛的行业就不再是传统汽车了,而是苹果、谷歌这些公司。
因此,另一个观点也被日本的经济学家们反复提及:真正导致日本失去 30 年的,不是以上那些人口、房价等因素,而是错过了 IT 浪潮这个事实。如果最前沿的科技浪潮没有发生在你这里,经济又凭什么可以持续获得高速增长呢?
所以这是一个中国和当时的日本可能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没有错过 IT 的浪潮。在我看来像字节跳动这样的公司,它的组织模式和对 AI 的理解已经完全不输 Google、Facebook 这些公司了。当然 TikTok 能在全球取得成功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让我们回到 IT 浪潮这个大趋势。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过去几十年的科技发展,我认为就是 Marc Andreessen 的那句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 软件正在吃掉世界。为什么软件要吃掉世界?因为软件迭代速度快,且极具规模效应(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挪动原子比挪动比特要难太多了。
这个趋势从最早的思科为什么能起来(把以前由硬件实现的部分变成由代码来实现),到英特尔、英伟达的通用计算芯片吃掉世界(通用芯片相比于专用芯片也是相同的逻辑),到乔爷的智能手机(基本上靠软件部分实现了以前很多硬件的功能:下图 Everything you see here is now provided on a tiny device that fits in your pocket),到云计算(VMware 的虚拟机也是同样的逻辑),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计算广告吃掉了 4A 公司;推荐系统吃掉了整个媒体行业)。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呢?因为我们今天看到最新一波的科技浪潮没有发生在这里了。
我们观察到美国的 VC 已经大量的转投到了 Web 3 领域(以区块链为底层架构的新一代互联网),苹果、谷歌、Facebook 等等的员工们也在大量涌入这个领域,新一代的企业家和新一代的投资人都已经出来了(一代企业家对应一代投资人是我自己的一个观察,原因这里不详述哈)。比如以太坊创始人 V 神,94 年出生的;Uniswap 的创始人,91 年出生的;MultiCoin 的两位创始人,也都是 90 后。
我们发现在国内想找一些这个领域的大神来对话都很难,因为这些大神都不在国内。国内遇到的一些 Web 3 的创业者朋友也都承认,自己和硅谷的这些大神差距很大,因为信息环境的问题,这个可以理解。
为什么我认为这个很重要呢?因为一个产业的背后是一代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一个伟大的 IT 公司的背后也是人才的密度,我跟朋友讨论 AI 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个词:所以小公司玩不转推荐系统、计算广告,更不用说自动驾驶。也只有华为这样的公司可以去挑战一下苹果,你有两万个高薪的工程师,我也有。
但是我现在观察到的现象是,美国的 IT 人才正在快速的从 Web 2 涌入 Web 3 领域,而我国在互联网大厂里的同学现在都比较迷茫,不知道去干什么,自己的行业发展到了瓶颈,又没有新的一个足够大的行业可以去。所以想着退休去搞投资的居多,要么准备去新加坡。
所以如果 IT 的人才发生断档,没有一批又一批最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涌入这个行业,学习和传承这里面的技能和知识 ……
特斯拉押注上海,谁不看好上海了?
群处守住嘴,独处守住心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清
从情理法到法理情
4.29会议为什么重要?(如何应对)
基金、股票、房地产……一切都是周期
内卷时代,张朝阳劝年轻人不要过度努力
李小三升任省委副书记,他的雄文被领导奉为经典
沟通的虚实之道
报告群:
对于现代人而言,尤其是互联网以来,我们比以前的人幸福得多,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海量的研究报告供我们参考,一些报告固然结论让你很无语,但里面整理的数据能让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如果实在不可信,我们也可以通过交叉验证的方式来求证。
好的研究报告,不仅仅是我们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其中的分析框架也值得我们借鉴。
欢迎加入我打造的“报告365”,一天只要几毛钱,就可以让你至少下载1500+经典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