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建设,以全员绩效管理驱动人才体系变革
- 作者:王式华,知行韬略合伙人、战略与绩效专家
- 来源:玩转绩效魔方
中铁建设成立于1979年,是国内最大的工程建设承包商之一中国铁建的全资子公司。中国铁建是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具备建筑行业11个专业最高等级资质。业务涵盖工程总承包、建筑工程设计、装饰装修、市政施工等领域。
中铁建设现有员工近2万人,人数增长率连续两年保持在40%以上,员工离职率保持在4%以下,连续多年保持较低水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满意度较高。
为有效支撑公司战略实施,中铁建设致力于人才体系改革优化,以全员绩效考核为引领,建立全面的人才管理体系,为中铁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与人才保障。
· 问题剖析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行业普遍追求快速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管理模式相对简单粗放,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导致组织效能难以有效发挥,主要表现如以下三点:
第一,绩效管理科学规范不足。
建团层面没有建立统一的考核制度,下属每个单位的考核覆盖程度及考核要求均不相同,在战略分解机责任传递方面不够到位,直接影响组织绩效。
考核指标多以“德能勤绩廉”的定性指标为主,缺乏针对不同考核主体的责任目标、工作内容、工作业绩、工作完成情况设置针对性考核指标,而且定性指标居多,缺乏数据支撑,主观性比较强,影响可信度。
第二,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不畅。
长期以来,中铁建设员工职业发展方式单一,更多依赖于岗位晋升,岗位不动,则发展无望。员工青睐管理岗位,即便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大都选择“管理岗位”为首要发展目标,最终形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队伍士气和战斗力。
第三,人才队伍激励培养不够。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薪酬激励差距不大,与绩优文化相背离。整体薪酬结构曲线平缓,薪酬分配与绩效考核的联结不紧密,难以实现业绩导向和能力导向。
由于缺乏战略任务分解,战略导向不清晰,导致人家培养多为自上而下的灌输性培养,造成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人才队伍培养缓慢。
· 解决方案
围绕集团战略规划,中铁建设开展人力资源优化工作,致力于构建“人才发展、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四位一体的人才管理体系。(图1)
图1:中铁建设“四位一体”人才管理体系
全员绩效考核作为“人才评价”的主要载体,是促进“人才发展、人才激励、人才培养”的重要衡量工具和有效抓手,有效引领人才管理体系良性运行,以充分体现员工价值、激发员工活力、提高个人绩效和组织效能。
全员绩效考核对“四位一体”的人才管理体系有着强大引领作用,中铁建设以全员绩效考核为主要突破点,创新建立考核体系、分解战略、量化指标,扎实推进人才发展体系的落地实施。
具体说来,中铁建设在全员绩效管理工作的突出特点有如下三个:
1.创新考核体系,考核层级全覆盖
中铁建设全员绩效体系整体框架结构分为单位组织绩效、各级领导班子副职绩效、各级总部部门负责人及以上人员绩效、各级员工绩效等四个层级,切实将“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的责任体系落实到位。
2.突出战略导向,责任分解全压实
对集团战略规划进行战略解码,达成战略共识,指标设定坚持“保障战略目标实现”的总原则,将集团发展战略分解至中铁建设的每个管理层级,上至高层领导,下到普通员工,都要与发展战略绑定,承担各自的绩效指标,压实责任。
例如,集团高级财务管理岗位的考核指标重点锁定资产负债率、清收清欠完成率、经营性净现金流等,强化资产质量、盈利效果的职能;项目经理岗位考核指标设定为履约、计价、收款、责任成本、安全、环保、质量等,以实现“干出来、计回来、收回来、挣到钱、不出事”,强化项目部创誉创效的核心职能。
3.量化考核指标,强调价值全优先
固化“量化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的绩效管理原则,建立“KPI+GS+综合评价”的考核模式。将考核指标细分为可直接量化反映岗位工作成果的KPI指标、反映工作目标和任务的GS指标以及综合评价指标,其中KPI指标占比达到80%,利于量化衡量工作效率和充分体现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KPI指标就是导向,“门往哪里开,人就往哪里走”,导向贡献,导向价值,是中铁建设全员绩效管理的核心思想所在。
中铁建设通过以全员绩效考核为引领的“四位一体”人才管理体系改革,实现“人才发展、人才激励、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四大机制的有效协同,提升了人才管理水平,为集团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资料:中国企业改革发展2021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