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两场理赔之后,听守护星平台一句劝:保险一定需要人的服务
“守护星是为消费者筛选全网保障可能性的新一代科技平台,守护星的目标是通过重塑代理人市场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让消费者体验到更透明,公正,全面的保障服务。
守护星正在改变消费者在保险、医疗中的弱势地位,通过科技赋能和行业服务提升,革命性提高保险消费者的知情权,保障了居民的商业及社会应得利益。一个APP,一套可靠的服务体系,人生多了一道防线。
平台机制下实现永久服务记录,保障规范和监督,只有真正站在消费者立场服务的专业保险和保障专家,才能赢得口碑,获得更多的用户认可。”
前段时间守护星平台经纪管家在一起聊天,聊到了两个比较有趣的案子:一个买了重疾险,患了直肠癌,三家保险公司,只有一家全额赔的,其它两家都只赔30%。
一个买了防癌险,患了胶质瘤(1级),保险公司拒赔。
说实话,两个拒赔案件,保险公司的拒赔都有一定的道理:
第一个是直肠癌很轻微,按照分级而言,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纳入轻症里,所以赔了30%。第二个是胶质瘤,分级也很有意思,属于低恶度的恶性肿瘤,这个病也算轻。
比如说: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男主角,所患疾病的原型就是胶质瘤二级。
这部电影是请过医学顾问的,所以主角身患二级脑瘤但依然平平安安长大是一件很符合医学逻辑的故事,而一级的胶质瘤,要比二级还要轻微的多。
所以,不赔也算有道理。但是,注意,我要说但是了。
这两个案子在专业人士的争取下都是可以全额赔付的。
直肠癌也好,胶质瘤也好,都是经过病理学检验,并且得出确切诊断结果的恶性肿瘤,虽然分级很轻微,但依然是符合理赔标准的。如果有一个专业的保险人协助,和保险公司以理据争,拒绝让步,是可以全额拿到理赔款的。但是,因为没人协助,两个人都没拿到最好的结果。很令人惋惜。
一、薛定谔的理赔
这样的案子其实并不少——条款虽然是白纸黑字写出来的,1就是1,2就是2。2赔,1不赔。但现实的疾病中却可能出现1.5的特殊情况。1.5既不属于1,又不属于2,可赔可不赔,所以也被称之为薛定谔的理赔——在保险公司赔付之前,你无法判断它到底赔不赔。
薛定谔的盒子打开之前,你无法判断猫是生还是死。这种可赔可不赔的情况下,往往就需要专业的人去跟保险公司掰腕子,尽最大努力去争取理赔。一个熟悉条款的顾问可以把1.5变成1.7、1.8,最终协助客户完成理赔。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争取理赔,那么1.5就会变成1.2、1.1,除非保险公司善心大发,不然基本别想拿到理赔。
二、文字天然存在解释空间,然而条款天然存在争议
像这样的理赔案件还有很多——
比如说,因为骑车摔倒死亡检查出脑出血,到底是算意外死亡还是疾病死亡;比如说,自己医保被人冒用,留下了疾病记录,到底如何自证健康。
这是因为合同条款的天然缺陷导致的:凡是文字,必然有不同的解释;凡是规定,必然存在所覆盖不到的地方。我们无法去谴责保险公司,因为保险公司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反过来讲,我们也有权利在合理的范围内,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权益。毕竟,有争议的大病,也是大病。而一旦得了大病,就需要用钱。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真的有精力,有足够的知识跟保险公司battle吗?就算自己有精力也自学了相关的保险知识,都需要理赔重大疾病了,自己的身体还支撑的了跟保险公司去争取权益吗?这些都是问题。
合同的世界一是一,二是二,无比的清晰,但现实的世界里面充斥着合同的世界里无法界定的情况。就如同有着法律条款,我们也需要律师。同样的,保险的条款虽然很清楚,我们依然需要保险经纪人。
保险公司的员工为了促成一笔出单,往往承诺这也能保,那也能保,可是真到了需要理赔的那一步,又百般推脱。就想上面聊到的两个案例,同样的情况放在不同的保险公司,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理赔结果。尤其是涉及健康告知时,更要慎之又慎。
消费者和保险公司交涉时往往处于劣势,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完全中立的第三方平台对理赔条款进行再次确认,和消费者讲清楚到底哪种情况会赔,哪种情况不会赔。守护星就是这样一个和消费者同立场、讲真话的第三方保险咨询平台,号称“理赔活字典”的经纪管家和用户在线沟通,帮助消费者避开理赔条款中的“坑”。守护星平台支持用户选择多个经纪管家对条款内容进行复核,只为让用户收获最专业、最全面的理赔服务。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保险很复杂,应该交给对的人。守护星将永远输出真诚的服务,成为您保险咨询路上的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