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隐性债务?又该如何化解?
导读
一直都在讲严控隐性债务规模,稳妥化债,到底什么是隐性债务?它是如何形成、又该如何化解呢?今日就带大家透析下备受投资人关注的地方隐性债务,看看它到底有何危害?
资料来源: 公众号 债基之家
1
何为地方隐性债务?
“国发【2010】19号”及其配套文件“财预【2010】412号”中对隐性债务的定义概括为3点:
1.资金用于 公益性项目
2. 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债务
3.城投融资平台为地方举债的债务
资料来源:公众号 债基之家
“国发【2014】43号”文再次细分地方债,提出“修明渠、堵暗道”;对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债务,细分为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纳入预算管理,落实谁借谁还、风险自担。
资料来源:公众号 债基之家
“国办函【2016】88号”发布地方债务处置预案,将公益项目发行主体没有能力独立清偿的项目债务,划入地方政府救助的范围,隐债范围扩大化。
资料来源:政府官网
“中发【2018】27号”文件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给出了最高定义,将地方政府在法定债务预算之外,直接或间接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全部归入隐性债务。
资料来源:政府官网
总结下来,地方隐性债务就是:地方城投公司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的债务且资金用于地方公益项目,项目发行有地方提供了担保最后需要地方财政性资金偿债的债务(包括 定融、政府投资基金、PPP等项目)这里重点提下:我们常提到的城投标债和地方专项债一样,属于显性债务。
2、隐性债务有哪些风险?
1.隐性债务规模庞大,统计数据不全,难控制.
每年地方政府都会公布地方经济及债务的数据,但很多隐性的债务是没有办法完全统计的,也就是说公布的数据只代表显性债务数据。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有没有增加,增加了多少,深不可测,投资人也无法以此来评测风险。
2.隐性债务累积规模巨大,兑付风险极大。
目前地方隐债规模已经累积到了相当庞大的金额,远超地方财政收入(相关机构大概测算过隐性债务规模中枢在45万亿附近)这也就意味着,地方财政性资金及其他能够筹集到的资金,不足以覆盖整体债务规模。这也意味着,地方担保地方财政偿还的隐性债务正在成为地方债务风险中最令人担忧的方面。虽都在喊谁家孩子谁抱走,但是实际上,真的出了问题,还不是政府来承担,有限的财政收入下还要优先确保标债等显性债务,排在最后的隐债兑付风险极大。
3.不利于金融市场稳定,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规模庞大的隐性债务兑付集中时对城投公司及地方的流动资金要求较大,如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则会引发流动性风险,资金短缺或者骤停会造成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急剧上升(也就是城投公司及地方的融资成本增加,债务也就越滚越大)。当地方财政收入其他资金流不能及时满足债务清偿时,地方同样也有不能及时偿还政府债务的可能性,地方违约不仅仅会冲击地方公信李,还会使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系统受到威胁,引发不可逆转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3、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化解隐债危机?
对于隐性债务的态度,中央一直很明确:坚决遏制,并要求地方通过多种手段来妥善化解债务危机。2018年财政部在摸底地方隐性债务的同时,要求各地政府制定债务化解具体办法,安排逐笔化债资金来源。作者结合各地公开资料对化债措施进行了总结,目前确定的化解方法主要有以下6种:
1.安排财政资金偿还:根据年度预算资金计划安排偿债资金、包括超收收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等;
2.出让政府股权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权益偿还:通过出让相关股权以此取得的收益用于偿还债务
3.利用项目结转资金、经营收入偿还:由企事业单位利用项目结转资金、经营收入偿还(不含财政补助资金);
4.将隐债合规转化为企业经营性债务:将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债务合规转化为企业经营性债务的规模;
5.借新还旧、展期等:计划由企事业单位协商金融机构通过借新还旧、展期等方式偿还的债务规模(目前定融项目用的最多);
6.破产重整或清算:对债务单位进行破产重整,并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清算,相应化解的债务规模(最典型额就是遵义债务重组)
在作者看来,化解隐性债务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上述6中隐性债务的化解方法虽解了燃眉之急但终究属于治标之策,要想从根本上治理隐债,关键是要结合地方债务形成机制,从根本上推动财政体制改革。
结语
湖南省委有句话说的蛮好,对于城投债要坚持“新官理旧账”,遏增量、化存量,坚决防止“击鼓传花”,避免风险蔓延和传递。财政部对隐性债务一直是明令禁止,坚决遏制。但真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有些地方对隐债的态度更是不够明朗,隐债兑付更是难上加难,略有一丝摆烂的味道。上级的救助也是迟迟未到,大家可以大胆试想,地方隐性债务如果没有了这个“拐棍”,还能否站立,能走多远?非标项目虽看着收益喜人,但背后的风险更是让人心惊胆战,跟随市场脚步,逐渐转标才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作者微信,互相交流。
资料来源: 公众号 债基之家
文末谨言:本文仅代表债基之家作者观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投资人应该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慎重做好自己的投资决策!
私 信 关 注 获 取 项 目 资 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