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川红的启源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6 23:48:32 浏览量:0

编者按:《利川红的启源初探》一文写得好!在如今“利川红”遍地开花,各争其艳之时,把原始创造出来的获得国家专利的“利川红”制作工艺追根问㡳宣传出来让大家知晓是大好事!有助于正本清源,而还事物本来面目;更有助于在此基础上百家的不断创新发展!祝愿“利川红”红满天!

(《企业与市场》网讯 作者:周忠英 编选人:余水行 王小英 )利川红上升为国事用茶后,利川红的知名度越来越 高,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随后又多次登上国际舞台,先 后成为世界军运会、世界脑力锦标赛的指定用茶。近两年 来,又成为中国外交部向全球推介产品, 又荣获巴拿马茶 叶博览会金奖, 使利川红更加走红。随着市场上鱼目混珠 的利川红也越来越多。为了让消费者更加清楚地了解真正 的利川红,为此根据本人掌握的资料,分别对传统宜红与 利川红、宋本多与利川红、王启茂与利川红、专利技术与 利川红、金骏眉与利川红予以说明,供市场消费者们购买 提供方便。

一、 传统宜红与利川红

利川工夫红茶简称利川红。随着利川红上升为国事用茶 后, 利川红的知名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市场的需求也越来 越大, 很多人认为利川红就是传统的宜红茶。利川红到底是 不是传统的宜红茶? 通过查找资料和走访利川的制茶师傅 们,得出的结论是两者是有极大的区别的。

利川确实是“宜红”红茶的主要产区, 至今已有 160 多 年的历史。据《中国茶经》记载,利川工夫红茶问世于 19 世 界中叶, 距今已有百多年历史, 清道光年间, 先由广东商人均大福在利川等地采制红茶, 由渔洋关运往武汉出口, 洋人 称尚品。1876 年随着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鄂西地区大 量加工红茶外销,利川茶区家家种茶, 户户制红茶, 利川已 成为出口宜红红茶的核心产区。由于当时经英国人在宜都口 岸收购的红茶运到英国后没有名字,英国人就命名为“宜红”。 这种 “家家种茶、户户制红茶”的出口“宜红”茶与我们现 在所说的利川工夫红茶即利川红,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

首先是加工原料,出口 “宜红”红茶大多数原料是采 用的夏秋茶,而现在的利川红的原料大多数都是春茶。其 次是加工工艺, 出口 “宜红”红茶的加工工艺主要是萎 凋、揉捻、发酵、烘干四道主要制作工序,茶农家家户户 都有制作。而现在的利川红的加工工艺除了上述主要工序 外,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先进的设备,对加工工艺进 行了创新和发展。以“云头山 ·利川红”为例, 加工工艺 就有二十五道之多, 现在又定制了一条自动化、清洁化、 数控化的生产加工设备, 形成了工业化的生产。

毛坯茶

第三,产品品质由于加工原 料和加工工艺不同,出口 “宜红”红茶均属于毛坯 茶,还须经过精制加工后才 能饮用;而现在的利川红全是春茶芽茶、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原料, 经过现代加工工艺生产而成,产品的内质到外型、口感、汤色都高出不知多少倍。 以价值而论,现 在的利川红超过传统宜红茶的百倍以上。 因此, 出口“宜 红”是低档的毛坯茶, 现在的“利川红”是高档红茶。 两 者不能混为一谈。

二、 宋本多与利川红

那么现在的利川红到底 是怎样产生的呢?经走访调 查利川茶界业内人士确认, 现在的利川红产生于上世纪 八十年代。当然考察一个新 产品的历史主要从四个方面 进行考察。即原料(品种)、 加工工艺(加工技术)、产品 标准和产品品质特征。

宋本多

利川茶界业内人士认为,没有“冷后浑”就没有利川红。 “冷后浑”是利川红的代表产品。那么“冷后浑”是怎样发 现的?是谁发现的?还有那些独特之处?

“冷后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 1980 年,在开展资源普查过程中,由利川县特产局技术员宋本多同志在毛坝乡的中心大队十二队小树堡发现了“冷后浑”这个地方品种。 为什么叫“冷后浑”,就是该品种制作的红茶, 在冲泡后, 茶 汤温度低于 30 度后, 开始呈现浑浊, 23 度至 25 度就非常明 显。低于 10 度就呈现出浅褐色或橙色的浓乳状, 当重新加热 后,茶汤又变为红亮透明。所以当地茶农就命名为“冷后浑”。 出现冷后浑现象表明红茶原料茶多酚含量极高,在揉捻和发 酵后, 加速了茶多酚氧化, 由茶黄素变为茶红素,特别是经 过高温浸泡后, 茶汤温度降低后缔合物不断增大,进而产生 冷后浑现象。冷后浑现象越严重,表明茶叶的内在品质越优 秀, 是顶级红茶的品质特征。 特别指出的是除了武陵山区的 红茶有冷后浑现象外, 其他地区的红茶是没有冷后浑现象的。 现在利川红参加各类比赛中, 冷后浑都获得了最高荣誉, 成 为了利川红的典型代表产品。

冷后浑这个品种除了冷后浑外,还有五个特点:一是发 芽早, 二是持嫩性强, 三是易繁殖, 四是内含物质丰富, 特 别是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较高, 五是枝条脆, 封林茶园时间 长达五年,产量低,故影响了该品种的发展。到目前为止, 利川投产面积不大,所以销售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自 1980 年发现单株“冷后浑”后,得到了宋本多同志 的高度重视, 随后, 1982 年起, 他就建成了母本园, 经过几 年的繁育,于 1985 年 9 月,宋本多同志写出了《鄂西八号 (冷后浑) 茶树单株选繁初论》,并寄给茶叶编辑部, 同时还寄送了冷后浑成茶小样。得到了中国茶叶编辑部的重视。仅 1986 年,宋本多同志扦插冷后浑 3052 株,为冷后浑的繁育 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得出结论,宋本多同志是发 现冷后浑和繁育冷后浑的第一人,也是成就利川红的第一有功之臣。

有了冷后浑这个制作红茶的优秀地方品种外, 那么加工 技术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科研人员对制作“冷后浑”也花费 了不少心血, 除了宋本多同志外,2001 年 8 月, 毛坝特产站 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胡家雄、周中建、张东升等人,在乡政府 分管茶叶生产的陈凤国副乡长的带领下, 对“冷后浑”夏茶 的制作进行探索。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制作了口感、香气、 条索比较满意的样茶。样茶得到了时任市政府市长李义和副 市长郭益超的肯定,并安排专门经费, 加强毛坝地方茶叶品 种的研发和繁育。后由时任市委书记的谭志平同志品尝了样 茶后, 首次将“毛坝宜红”更名为“利川红”。

三、王启茂与利川红

要把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 经济优势,把科研人员做出的样茶转化为大批量的商品生产, 更需要生产企业和加工技术人员的再次努力, 再次创新。 2008 年, 时任飞强茶业公司(现更名为星斗山) 的董事长兼 总经理王启茂, 为了增强茶农收入, 提高茶农的积极性, 加快毛坝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考察金骏眉茶业企业时, 金骏眉公司的老总江元勋对王总说, 你们利川茶叶原料那么 好, 为么子你们不加工高端红茶呢?江元勋老总的建议,得 到了王启茂的重视, 2008 年春茶上市时,王启茂一头扎进车 间, 带领程清安、廖伟、向红卫、余孝凤、何元梅、孙贤俊 等人, 吃住在车间, 在坦洋工夫红茶和金骏眉制茶师傅, 以 及毛坝乡副乡长陈凤国、特产站站长胡家雄的参与指导下, 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 不仅终于首次实现了利川工夫红茶的 批量生产, 同时初步确立了高档利川工夫红茶的生产工艺。 但由于是坦洋工夫红茶和金骏眉制茶师傅指导下生产出的 产品,无论是产品的外型、口感、香型基本接近于金骏眉。 王启茂感到跟着金骏眉走,利川工夫红茶走不远,必须创立 和改进工艺, 树立利川工夫红茶独特的产品特征,利川工夫 红茶才能走得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 2013 年春茶上市 后, 时任利川金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王 启茂又沉到车间, 同制茶师傅一起, 对利川工夫红茶生产工 艺的各个环节再次进行改进和创新, 寻求各个环节的最佳控 制点。经过不断的改进、创新,终于能批量生产出区别于金 骏眉的利川工夫红茶。并在此基础上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 了利川工夫红茶生产工艺的国家发明专利。 由此可见, 王启 茂是确立利川工夫红茶生产工艺和实现利川红批量生产投 放市场的第一人。从这个意义上,没有王启茂,就没有利川红。

利川金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启茂

四、专利技术与利川红

要形成利川红独特的品质,必须通过改进和创新加工工 艺来解决。据利川金利茶业公司的同志介绍, 王启茂在利川 工夫红茶生产工艺上进行了如下的大胆创新。首先是在萎凋 工艺中, 改一次萎凋为多次萎凋,从鲜叶进厂开始, 进行首 次萎凋, 去除鲜叶自带的水分,然后,根据不同品种的鲜叶, 进行加温萎凋, 去除鲜叶的青草杂味, 在此基础上, 再次进 行温控萎凋, 为下一步摇青工艺做准备。二是利用生产乌龙 茶的摇青工艺, 让鲜叶通过摇青过程增加摩擦, 激发出茶叶 的多类芳香物质,增加茶叶的香气和口感。第三是在揉捻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品种, 把控揉捻过程中加压的次数、时间 和力度, 即使红茶的内含物的最大释放, 又能保证红茶叶片 相对完整,提高成品率。第四是在发酵工艺中, 对原来发酵 95%以下, 改为95%以上至 100%,达到真正的全发酵。改自然 发酵为机器通风发酵, 改密封恒温发酵为恒温通风发酵。这 种“通风”发酵,就解决了红茶存在的署香味,使红茶口感 更加鲜爽, 回味更加甜滑。第五是当红茶发酵到最佳控制点 时,必须迅速控制发酵。为了解决这个“迅速”控制发酵, 王启茂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最终找到了运用高温杀青工艺, 终于解决了迅速阻止发酵的难题,使该公司生产的红茶均能 实现 95%至 100%的发酵, 成了全发酵的利川红。第六是改一 次烘干为多次烘干, 既为红茶去毫、做型、理条、提香奠定 了基础, 同时也更增强了红茶的内含物的稳定, 为提高红茶 品质起到了极好的作用。第七是增强红茶的理条工艺, 让公 司生产出来的红茶外型直带弯, 条索紧细,乌润圆直, 显毫 不露毫, 形成了“利川红”外型的独特风格。第八是探索出 了新的提香工艺,使利川红甜香浓郁持久。通过上述专利技 术生产的云头山 ·利川红形成了“花蜜香、玛瑙红、冷后浑” 独特品质,先后荣获“中茶杯”、“国饮杯”、“亚太茗茶杯”、 “国际茗茶”、武汉农博会、恩施硒博会银奖、一等奖、特等 奖、 金奖四十多项。云头山 ·利川红还荣获了湖北省名牌产 品、湖北省最受欢迎的十大茶叶品牌; 成为 2017 年世界茶业

大会推介用茶、茶艺大师比赛用茶, 国际茶委会主席以及法 国、英国、加拿大、越南等国家茶委会主席, 纷纷为金利公 司生产的产品签名推介。2019 年金利公司的产品还成为世界脑力锦标赛独家指定用茶。 2021 年 4 月 12 日,云头山 ·利川红又成为中国外交部向全球推介产品。2022年,利川红又荣获巴拿马茶叶博览会金奖, 成为现代红茶经典。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王启茂的大胆创新,才拥有利川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的国家发明专利。专利技术为利川红的走红提供了技术支撑。

五、金骏眉与利川红

正是由于利川红创立初期,聘请了金骏眉制茶师傅的现 场指导,所生产出的利川红, 跟金骏眉的条型、口感、香型、 汤色区别不大, 一些专家喝了利川红后也结出结论, 利川红 好像就是金骏眉。为此,利川金利茶业公司董事长王启茂在 2013 年春茶上市时, 就扎在车间,从改进和创新加工工艺入 手, 确立独特的加工工艺,生产出独特品质的利川红为目的 进行反复探索和创新。终于实现了上述两个目的。不仅申报 了加工工艺的国家发明专利, 同时,使利川红从外型到香型、 口感、汤色等区别于金骏眉,形成了独特的品质特征。

首先从产品外型上看, 金骏眉金豪披露, 利川红显毫不 露毫; 条型利川红以直为主, 略带弯, 紧细乌润,金骏眉以 以弯为主,形为眉,松黄黑为主要特征;从发酵程度上看, 金骏眉发酵为 90%左右,利川红为 95%以上,直至 100%;由 于发酵率提高和加工工艺的不同,带来了汤色、口感、香气 均存在很大的区别。从汤色上看,金骏眉以黄红为主, 利川 红以红黄为主,呈玛瑙红;从口感讲, 金骏眉香、甜、滑的 口味重,利川红的香、甜、滑的口味略轻,感觉更加清爽; 从香气上讲, 金骏眉以烘焙香、桂圆香为主, 利川红以花蜜 香型为主。

根据上述表述, 利川红从外型到口感、汤色、香气跟金骏眉相比, 有了极大的区别。当然目前利川红的核心生产区, 由于金利茶业有限公司利川工夫红茶国家发明专利属保密 工艺, 不可能普及, 导致很多厂家生产出的利川红, 仍然还 是利川红初期的品质, 也就是跟金骏眉的区别不大。所以在 市场上给消费者造成了利川红就是金骏眉的误区。因此,要 保证利川红品牌的经久不衰, 有关职能部门还需从加工工艺 上,产品品质管理上,品牌管理上加大力度,任重道远。

利川金利茶业有限公司,为了增强市场上对利川红的辨 识度, 分别在产品包装上, 标明了“专利技术生产, 现代红 茶经典”、“中国外交部向全球推介产品”的字样,在广告宣 传上, 打出了“认准云头山, 正宗利川红” 的广告词,为消费者选择购买正宗利川红,提供了方便。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