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览》│菲利普斯曲线:从理论研究到政策指导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6 19:17:32 浏览量:0

随着疫情在曲折中缓解与经济的逐渐恢复,全球通胀快速抬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2021年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的讲话中举了与此相关的两个历史案例。20世纪50年代,通胀短暂上升,而央行错误地采取了紧缩政策。由于货币政策效应的滞后性,当其发挥作用时,通胀压力已然消退,过紧的货币环境危害了实际经济。20世纪70年代,能源与食品价格大幅上升,导致总通胀急剧上升,当能源与食品价格下降后,总通胀随之缓和,但核心通胀却持续上行,央行又因没有及时出手而导致了大通胀。显然,通胀是否会持续下去已经成为牵动全球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的关键问题,然而,在理论上,这一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牛顿用万有引力定律刻画了天体的运行规律,孟德尔用遗传定律概括了基因遗传的基本规律,经济学家们也想发现能够准确刻画通胀与实际经济活动关系的方程来,也许是经济学还太过年轻,也许是经济规律比自然规律更复杂,这一理想还远未实现。菲利普斯曲线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中的一个重要尝试和初步成果。长期以来,菲利普斯曲线是解释与预测通胀的关键理论工具,其简单含义是说,通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向权衡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胀趋向于下降;而当失业率下降时,通胀趋向于上升。那么菲利普斯曲线是如何产生并发展演变的呢?为什么说这一理论距离实现经济学家的理想还很远呢?让我们回顾一下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历史。

如我们所知,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前,古典经济学占据统治地位。传统货币数量论与货币中性理论深入人心,价格总能灵活调整以使产品与劳动力市场出清,通胀是与实际经济关系不大的现象。货币供应量增加1倍,价格就上涨1倍,实际经济活动并不发生变化。大萧条改变了传统的思想,市场似乎并不总能自我出清。在此背景下,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将大萧条归结为价格难以调整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引导人们进行总需求管理以走出大萧条。此时,通胀还没有走向理论舞台的中央。

1958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了英国1861~1957年的名义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两个结论:第一,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第二,这一关系呈现非线性特征,即当失业率较高时,失业率的下降只会导致工资增长率温和上升,而当失业率较低时,其下降会导致工资增长率快速上升。

在今天看来,这一负向关系似乎相当平常。失业率下降意味着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名义工资增长率自然上升。但在人们对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之间关系还相当缺乏认识的年代,这一关系很快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兴趣。在其启发下,萨缪尔森与索洛分析了美国的数据,并用通胀取代了名义工资增长率,发现通胀与失业率之间也存在明显的负向关系,他们将这一关系正式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菲利普斯最初的研究还是萨缪尔森与索洛的研究,都没有区分这一负向关系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由于他们的研究都是用长期数据发现的结果,人们最初更多笼统地认为这一关系在长期也成立。通胀和失业率的经验证据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功,二者保持了显著且稳定的负向关系。这一对现实的成功描述使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既然通胀与失业率之间负相关,央行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自由取舍,即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高通胀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或者忍受一定程度的失业率来降低通胀。艾森豪威尔、肯尼迪与约翰逊三届总统任期的大部分时间,美国实现了较低的失业率,而通胀也如菲利普斯曲线所预测的有所上升。虽然萨缪尔森、索洛、托宾等人已经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警告美国选择了过低的失业率,但并没有从理论上指出其中的真正错误。此时,虽然人们还不是非常清楚这两者负相关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但理论看上去完美无瑕。

20世纪60年代末,两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与菲尔普斯否定了政策可以系统性实现通胀与失业率之间取舍的结论。他们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所谓自然失业率,就是通常所谓的摩擦性失业率与结构性失业率之和,代表经济中难以避免的那些失业,例如应届毕业生可能不一定能立刻找到满意的工作,人们在一个单位待得太久免不了有不如意之处,要辞职换工作,而换工作并不总是非常容易,可能暂时失业。这些难以避免的失业往往与经济好坏关系不大,因而成为自然失业率,达到自然失业率就算是充分就业。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差就称为失业率缺口。引入自然失业率概念后,他们对之前的菲利普斯曲线做了两个修正:一是将通胀与失业率负相关修正为通胀与失业率缺口负相关。二是在菲利普斯曲线中引入通胀预期,这可以导致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当人们的通胀预期上升时,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同样的失业率对应了更高的通胀;当人们的通胀预期下降时,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同样的失业率对应了更低的通胀。弗里德曼与菲尔普斯还为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一个理论解释。他们假设劳动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当名义工资和物价同时上升时,他们不知道物价也已经上升,误以为实际工资上升,因而提高劳动供给,导致失业率下降。但人们并不会永远被欺骗,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发现真相,从而提高通胀预期,感受到的实际工资随之下降,进而减少劳动供给,失业率上升。根据这一理论,如果央行将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通胀会有所上升。但这一失业率的下降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因而如果低失业率持续下去,高通胀也会持续下去,人们逐渐调高自己的通胀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导致当前通胀对应的失业率回到自然失业率 水平。因此,政府只能短暂地实现通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取舍。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70年代的事实验证了这一理论。美国通胀于1964年后持续低于4%,而后通胀开始快速上升。弗里德曼与菲尔普斯的研究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表明菲利普斯曲线只在短期成立,在长期并不存在通胀与失业率的取舍。

弗里德曼与菲尔普斯的理论发展为著名的加速主义菲利普斯曲线。上文说到,如果政府要将失业率降到自然率以下,通胀会上升,进而人们调高其通胀预期,菲利普斯曲线上移,失业率又回到自然率水平,而此时通胀已经变为更高水平,从整个过程看,相当于政府只提高了通胀水平而失业率没有任何改变。如果政府不知道这一规律,而是一直试图降低失业率,那么就会继续上面的过程,失业率可能短期有所降低,但不久就会回到自然率水平,而通胀则继续上升。尤其是,当通胀不断上升时,人们调整其通胀预期的速度就会加快,因而通胀就会呈现出加速上升的态势。

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发生了滞胀,通胀与失业率同时上升,这与菲利普斯曲线认为的两者负向运动完全矛盾。菲尔普斯与戈登提出了一个包含供给冲击与后向预期的三角形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该模型认为,通胀受到通胀惯性、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三大因素的影响,因而称为三角形模型。

该模型认为,失业率缺口的增加(即需求低迷)会降低通胀,而正向供给冲击趋向于提升通胀。这一理论能较好地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情形。石油危机导致油价大涨,即发生了较大的正向供给冲击,导致通胀上升,由于惯性因素,通胀会进一步 上升,此时即使需求下降,失业率上升,产生通胀下行的压力,供给的推动也会战胜需求的拉动从而导致通胀上升,这样就在维持通胀与失业率缺口负相关的情况下解释了滞胀现象。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失业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而通胀却没有像菲利普斯曲线所预测的那样出现大幅上升,菲利普斯曲线似乎消失了。这一时期被称为“大缓和时期”。如果说,这一时期的通胀稳定可以解释为失业率相对稳定,那么金融危机前后的事实则进一步让人们怀疑菲利普斯曲线是不是消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经济都出现了严重下滑,失业率快速攀升,但通胀却保持了相当的稳定,只发生了小幅度的下降;当经济从危机中恢复后,失业率大幅下降,通胀依然保持了相当的稳定,并没有大幅上升。根据菲利普斯曲线,人们预想中的通胀似乎失踪了,研究者们将这一现象称为通胀失踪之谜。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低通胀已经保持了相当长时间,那么菲利普斯曲线还有效吗?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针对这个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值得关注的是,在研究中,菲利普斯曲线有两种常用用途,代表了研究的两条道路。一种是将菲利普斯曲线用于预测通胀,这条道路试图将影响通胀的主要因素尽可能包含其中,类似于回归方程,三角形模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一种是将菲利普斯曲线看作供给曲线,重在从理论上阐释供给曲线背后的机制及其形状的决定,其本身是无法决定通胀的,而认为通胀是需求曲线、供给曲线与货币政策共同作用的均衡结果。但是,无论这两种中的哪一种,都包含了通胀与失业率缺口负相关这一关系。所谓菲利普斯曲线是否有效,就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胀与失业率缺口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还是否显著存在。由于失业率缺口是反映经济周期的重要指标,更进一步说,菲利普斯曲线是否有效就是指通胀是否仍然明显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

针对菲利普斯曲线是否失效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持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失效,我们可以将这一观点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失效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依然有效,我们可以将这一观点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有效论。

克鲁格曼、萨默斯等经济学家,以及大量市场分析人士普遍宣称,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失效。他们的观点主要基于20世纪90年代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的现实观察。既然在这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的通胀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且保持了相当的稳定,那么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失效似乎相当合理。他们的核心理由之一是劳动力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者的谈判能力大幅下降,失业率变动不再会导致工资的显著变化。

但是更多的经济学家通过更加严格的研究发现,菲利普斯曲线依然有效。然而,即便持有菲利普斯曲线有效论的学者也有不同观点。我们可以将这些观点分为三类。

一是菲利普斯曲线有所变平,但依然有效。这是广为接受的一种观点。大量研究均发现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了明显的扁平化。背后的可能原因有很多,例如全球化、劳动者议价能力下降、市场集中度上升等。

二是菲利普斯曲线依然有效,而且并没有显著变平。这一观点认为,估计出的菲利普斯曲线无效可能是由于变量选取、计量方法或者所用数据质量存在问题。

三是菲利普斯曲线处于休眠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会苏醒。这种观点认为,当通胀较低或者失业率较高时,菲利普斯曲线非常平坦,而当通胀上升到一定程度或者失业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菲利普斯曲线会变得陡峭起来,那时失业率的进一步下降会带来通胀的大幅上升,仿佛从休眠中苏醒过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扩张货币以刺激经济,美联储更是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刺激。通胀在2020年的不温不火中逐渐酝酿,2021年开始快速抬升。通胀的上升至少相当部分与经济的复苏相关,菲利普斯曲线完全失效似乎不大可能。当然,也不能断定本次通胀上升主要是菲利普斯曲线的力量,毕竟大宗商品价格也快速上涨,货币的大幅扩张也是通胀上升的重要因素,通胀预期也在试探中不断上升。

从以上的回顾可以看出,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至少给了我们关于通胀的一个基础框架,而且长期事实证明,这一框架虽然常常需要作出一定的修正,但其基本框架还是为我们提供了重要指导。当然,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胀的决定理论显然还远不成熟。理论告诉了我们一些东西,又留下了更多的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通胀与经济周期是密切相关的,这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同时,通胀预期与供给冲击是导致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主要原因。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的通胀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是通胀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绝非唯一因素。通胀预期与供给冲击也非常重要。我们也已经大概知道,在通胀较低且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更新通胀预期的速度比较慢,通胀惯性比较大;当通胀较高或者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人们更新通胀预期的速度较快,通胀惯性比较小。

但是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及导致其移动的通胀预期与供给冲击,我们的认识显然还不够。首先,正如上面所讨论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是否扁平化,是否非线性,我们尚不清楚,而这对未来通胀的判断至关重要。我们可能需要不断探究菲利普斯曲线背后的机制。其次,通胀预期的形成机制显然极其复杂。过去二十多年来,央行对通胀和通胀预期的管理能力似乎大幅增强,但当通胀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是否还会相信央行,仍是一个问题。最后,大宗商品价格、生产结构、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市场、全球化、不平等等因素如何影响通胀趋势,尤其是其持续性,我们仍然需要探索。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1年第10期

投稿邮箱:

jrbl2011@163.com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