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3899家主体!城投借新还旧名单怎么看?
中企清大课题推荐:
9月.长沙站:关于“三办法一规定”推出背景下信贷业务全流程、审查、审批及业务案例解析专题研修班
监管要放大招?网传已拟定一份城投主体名单,公开发债仅允许借新还旧。
据透露,该名单共涉及3899家主体,已经下发至地方及各监管机构部门。有人指出,此举属于“一揽子化债方案”的内容之一,以防止城投平台防范“一边化债一边新增”,城投债可能会进入“存量时代”。也有人指出,名单就是城投的“免死金牌”,纳入名单意味着得到兜底,是最大的利好。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份名单?
首先,梳理一下“仅限借新还旧”的概念。
自2021年起,监管收紧了城投发债的相关政策。
2021年1月,交易商协会和交易所根据地方债务率分档情况,按照募集资金用途对城投债进行分档审理,对于不同档位的发债主体,监管对其募集资金用途有不同的限制。红档企业发行用途只能是偿还存量债券、橙档企业发行用途只能为偿还存量债券和存量有息债务、黄档企业发行用途可以进一步扩展至补充流动资金、绿档企业则可按照实际用途披露上报。
2021年4月22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发布指引,全面收紧城投发债融资,具体采用的手段有三种,即限制募集资金用途(偿还存量公司债券,即“借新还旧”),审慎确定申报规模和强化信息披露。
根据以上政策,2021年后,监管对发行人的资金用途进行分档限制,其中风险最大的为红档发行企业,其发行用途“仅限借新还旧”。实践中,对于该类发行人还进一步被分为“有限定的借新还旧”和“无限定的借新还旧”,“有限定的借新还旧”指该笔城投债只能用于偿还同一个交易所发行的债券,对于其他交易所发行的债券甚至是非标融资则不能用于偿还。城投主体发行的债券用于有限定的借新还旧,说明其存在更高的信用风险。
图片来自网络
其次,如何理解主体数量3899家?
从名单3899的主体数量来看,是一个不小的规模。那这个数量跟全国城投总数对比如何?
对于全国城投平台总数的统计,最可靠的官方的数据是原银保监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名单,据统计,2018年12月31日融资平台名单共有11737家公司,其中9027家仍按融资平台管理,另外2710家已经退出融资平台,由于国务院2018年8月下发27号文之后,银保监会即于2018年9月停止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名单的编制和发布工作,因此2018年第三季度名单成为最后一期,此后银保监会再未更新过。与该数据相比,这次“仅限借新还旧发债主体”的名单数量约占33%。
目前在官方数据不明情况下,市场普遍接受的第三方对城投企业的统计口径尚不统一,根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4月全国共有3559家发债城投,但Wind的城投名单仅统计发行过城投债的机构,且存在一定误差。再看广发固收的统计数据,同样也是发债城投,截至2023年6月末共有3252家,考虑今年以来退平台情况,相差不是很大,以此作为参考,可以看出“仅限借新还旧发债主体”名单数量已超过了全部发债城投数。
最后,如何看待名单内外的城投平台?
名单内的城投平台,如果按“借新还旧”划分的界定标准来看,属于债务风险较大的平台;但从另一方面看,确实是得到了“兜底”,也就是债务是ZF认的,但基本是强监管的目标,只能借新还旧。
名单外的城投平台,分两类来看。一类是已经完成市场化转型的的城投平台,作为产业主体,基本不受借新还旧的影响;还有一类非产业类主体,如果不在名单内,大概率要靠自有资金、地方自己拆借资金或其他融资渠道偿还债券兑付资金了,比起名单内的城投平台,其风险更大。
总之,此次“仅限借新还旧发债主体”名单引发市场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城投债作为维持地方政府的信用的最后底线,最终如何化解,是央地博弈,也是政策与市场的博弈,目前正值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攻坚期,对于名单后续情况及化债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政策风向和舆情风险,大家务必保持关注。
9月-长沙站:关于“三办法一规定”推出背景下信贷业务全流程、审查、审批及业务案例解析专题研修班
10月-青岛站:不良及逾期清收业绩提升策略及攻心谈判技巧、清收方案制定及常见法律问题、不良资产处置新策略、新方式专题研修班
编辑发布:仝金贝
今日农信人、农信金融人、农商客户经理
《今日农信人》
金融人专注风险研究|尽职调查-风险管理
金融资讯平台,服务于银行业管理咨询、行业研究、金融服务方案设计、银行业各条线培训(定制课程、内部培训、公开课程、线上课堂等)。
▼
上一篇:大健康行业五大发展趋势
下一篇:王宁: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