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拒绝,大佬炮轰,独董弃权!东方材料为何如此“遭弃”?
三天时间,让A股东方材料的股价经历了从跌停到涨停,再回到跌停的超级过山车。
而今天的一字跌停,加上被华为发公告明确表态抗拒,以及著名学者刘姝威的直言炮轰,更让其被推到了舆论的浪尖。
甚至在H的公告和刘的文章中,都很显然用了直接甚至毫不客气的用词,完全没有常规公告那种不表情绪的气度,态度之明确,言辞之激励,堪称史上罕见。
原本以为这会是一个跨界转型并一步攀上超级巨头合作关系的超级大利好,却突然变成了被对方抗拒被股民抛弃的超级大利空。
这个公司,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惹得如此大的反应?
东方材料,主营主要从事软包装用油墨、复合用聚氨酯胶粘剂以及PCB电子油墨等产品的生产销售。据2022Q3财报,其中包装油墨占比66.34%,胶黏剂28.41%,电子油墨4.77%。
公司于成立1994年,在2017年上市,算是一家老牌企业了,但即使发展了很长时间又享受到了上市融资发展的红利,业务方面却一直难有起色。近十年来,营收一直停留在4亿元附近徘徊不前。
利润虽然没有怎么亏损,但常年也是停留在5千万上下波动。
扣非净利润更是一言难尽,2021年的扣非净利润仅有783万,是近十年最最低的。
这些业绩趋势已经明确反映出这家公司在经营上的困境越来越明显了。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规模实在太小。
近几年来,中国的油墨产量年增长率只维持在大约3.5%的增速,市场规模大概有450亿左右。
并且在当前数字化经济大时代,无论是包装行业还是办公领域,都在讲究低碳绿色,甚至无纸化,对油墨的需求难有高增长。就是可以说,行业空间和增速基本被锁死。
并且在这个门槛不算高的小蛋糕里,东方材料也并不算行业中的龙头,还有广信材料、容大感光、杭华股份、洋紫荆等行业龙头参与竞争。
东方材料这么多年来能在这些龙头竞争中一直维持每年盈利已经不容易,但想要向上增长,几乎是再无可能。
而且从公司的经营层面看,也很难让人看出要在这个领域用心扎根做大做强的决心。
多年来,公司的研发人员都仅有数十人,近来还有所减少,每年的研发投入只有千万出头,如此班底,想要做大做强更是不可能。
所以,跨界转型,就自然成为了东方材料非常合理的选择。
按理说,这样难有明显增长势头的企业,早应该被市场抛弃。
但在股市上却出现了异常的走势,得益于自身所属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概念,东方材料在市场对半导体大产业的各种热炒中不断攀升,从2019年至今累计上涨超过5倍。
以至于到现在,公司的动态市盈率高达755倍之高,市净率也超过了12倍,估值被硬生生炒成了芯片半导体同属的超高成长行业。
然后在期间,上市公司各种股东和董监高就开启了各自的减持,其中有些减持幅度还不小。
多位股东和董监高减持,很大程度反映出对公司的前景信心不足。对于此种行为,市场投资者也一直有不少质疑,造成了一个不是很好的印象。
再回到此次事件的本身,我们就很容易理解H为为什么如此抗拒了。
这个收购案中,东方材料是将收购洛基亚旗下子公司TD TECH 51%的股份,交易金额高达21亿,这钱还是要靠从市场上融资才够。
而TD TECH公司是什么?主营通信技术,背靠两大强大股东,其中诺基亚持股51%,华为持股49%。
公司设有7个董事席位,华为就有3个分别是徐直军、何海鹏以及闫大力三人,这三人都是华为的高管,而徐直军和闫大力均是华为的重要董事,说明华为对这家合营企业的重视度是极高的。
同时标的资产是东方材料的近7倍,净资产是3倍,2022年的营收已经达到74.5亿,几乎是东方新材的20倍。
无论哪一个方面,TD TECH都是东方材料难以望其项背的。
很显然,这是一起极典型的蛇吞象式收购案。
而且东方材料本身几乎没有TD TECH公司业务相关的资源,也没有任何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积累。
H为之所以重视TD TECH,是因为合作对方是诺基亚这种同圈内的超级大佬,相互之间能有技术和经验资源可以把合营公司做大做强。
没有任何相关行业经验和技术积累的东方材料能提供什么?
而且还要一下子把合营公司51%的股权,也就大股东的地位拿下了,把顶级大佬变成而小弟。
尤其关键的是,公司也没有明确表示事先问过H为究竟是什么个态度,就先发了定增公告,还强调要与H为联营。
这算啥事?
这就好比,原本不是同一路的人,被强行圈在了一起,根本不存在合作共事的可能。
打个不合适的比喻:矮穷矬武大郎借钱想从张大户那赎来潘金莲,打算攀上张大户亲家的亲戚关系。
这种强攀亲戚的行为,张大户亲家怎么可能会答应?
如果真成了,那岂不是打大佬的脸面?
何以能忍?
所以才有如此干脆决绝地公开抗拒。
感觉这个公司在收购TD TECH这件事上,从一开始就没整明白自己的地位和实力问题。
要是真懂得圆润一点的,做事情就知道要有个章法,而不是单纯想着用钱开路强攀关系。
起码不要一下子把51%股权都自己拿完了,而是应该联合几家有实力的买方一起来做这个项目。自己可以拿多点股份,但也不要想着大股东的地位,要充分尊重手握49%股权而且提供关键的技术、资源和各种背书的那一位大佬的态度。
要先一起跟大佬虚心谈谈,把诚意和姿态表示出来,看看对方愿不愿意带玩,而不是没通气把事儿给办了,还糊里糊涂地把大佬给彻底得罪了。
所以这一次事件,真的可以当做商业世界非常经典的一个反面教材案例了。
这些年,不少行业都面临各自的发展瓶颈,企业想要转型跨界并没有什么过错,也是值得鼓励的。事实上,这世界上并不缺乏成功跨界的,比如做饲料的通威,现在是光伏圈的二把手,也是顶级大佬。
但要懂得一些最基本的处世规则,比如门当户对。
尤其是当你收购的项目合作方,是另一个比你远远高出好几个level的超级大佬。
并不是说不允许跨界向上,而是你先要提供足够的证明,让对方认可你的实力或者未来潜力,对方才可能愿意带你一起玩。
但钱绝对不是一个有用的实力证明,大佬会缺钱吗?
何况你这钱还是融资来的。
上一篇:开出12注633万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