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拥抱ESG,向“含绿量”要“含金量”
□ 本报记者 陈澄 王静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超过1700家上市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2022年ESG相关报告,占比达34%,相比两年前的1112家净增近600家。
ESG即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为何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抱ESG?围绕ESG江苏企业有何作为?这一外来概念落地时面临哪些争议和难点?
“双碳”背景下的又一风口
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发布《在乎者即赢家》报告,首次提出ESG理念,倡导企业、金融机构等在计划制定、决策和运营过程中,除了关注营业收入、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还要充分考虑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非财务因素。
“ESG理念中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的关注,与可持续发展观、高质量发展理念以及‘双碳’目标等相契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建立从2019年开始关注ESG,曾对疫情前后国内市场ESG投资组合进行理论研究。“当时国内鲜有较好的ESG评级机构,我们综合考虑样本数量、评级时间跨度等因素,最终基于彭博ESG评级数据,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股票投资组合。研究发现,总体上评级靠前的组合,比评级靠后的组合,波动性更低、收益表现更好,这一特征在疫情后尤为显著,说明ESG资产在市场动荡时期表现稳健。”
“ESG评价可以帮助识别传统财务指标之外的风险。”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江苏银行加入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后,开始研究环境信息披露以及ESG体系。以环境保护为例,随着国内“双碳”目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政策变化,一些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发展可能受限,面临一定风险。
尽管ESG是一个外来概念,但不少国内企业已将其相关理念融入日常经营管理。2023年《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日前发布,40家企业入选,其中,来自江苏的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连续两年入选。
盛虹集团曾向各利益相关方发放重大性议题调查问卷,收到1455份回复,充分了解各利益相关方对公司的期许与建议,并对重大性议题进行分析,为提升ESG管理提供依据。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秉承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打造二氧化碳回收制新材料、再生纤维、光伏级EVA等多个绿色产业项目,其中再生纤维全球市场占比超过50%,光伏级EVA全球市场占比超过30%,都是全球第一。
“肩负‘专注绿色发展,持续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使命,协鑫科技将ESG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合于公司发展战略,持续推动ESG建设。”协鑫科技副总裁宋赟波介绍,公司坚持生产绿色低碳产品,打造绿色产业新生态,研发制造的颗粒硅每千克碳排放量创下国内外最低硅料碳足迹纪录,2021年获得法国国家能源署颁发的碳足迹认证证书。公司还持续推进节能减排,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密度同比下降45%,综合能源消耗密度同比下降41%,总耗水密度同比下降56%。
大量资金涌入ESG投资领域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ESG成为衡量企业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对集团发展带来正面积极影响。”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盛虹集团构建起源头削减、过程管控、循环利用的绿色生产体系,建设丙烯腈、光伏级EVA、再生纤维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向“含绿量”要“含金量”,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随着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油、煤、气”三头并举的核心原料大平台全面成型,盛虹的大产业格局全面打开,集团正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低碳三大领域方向,加快研发更多“独门绝技”,培育更多单项冠军产品。
在低碳减排、节能降耗、绿色智造的进程中,协鑫科技的融资渠道也得到拓宽。“近年来,全球大量资金涌入ESG投资领域,ESG评级较高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宋赟波介绍,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我国气候投融资受到广泛重视,资金也开始流向碳减排领域。协鑫科技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点产业之一,将会吸引全球ESG投资人关注,在实现社会价值过程中获得新的商业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更多金融资源也正投向ESG相关领域。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江苏银行董事会将下设的战略委员会升级为战略与ESG委员会,目前共设有11家绿色支行,形成三级联动。同时,在国内率先上线信贷客户ESG评级体系,将ESG融入风险评估,筛分优质资产客户,对评级高的客户,在审批、定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评级差的则给予相应惩戒,并创设“ESG表现挂钩贷款”。今年4月,镇江首笔“ESG表现挂钩贷款”落地,贷款金额3000万元,由江苏银行镇江大港支行向镇江奇美化工有限公司发放,银行将ESG表现纳入授信全流程,鼓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统一规范标准防止“漂绿”
“ESG是长期价值投资活动,短期内可能增加企业投入,对短期财务绩效产生影响。因此,对企业来说,ESG实践需要权衡短期目标和长期价值,处理好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王建立说。
在实践层面,标准成为ESG的争议点之一。宋赟波认为,目前国内ESG披露尚未形成统一指引和标准,存在ESG指标覆盖范围广、核算难度大等问题,“海外投资者参考的国际主流评级体系的ESG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和政治差异,可能导致对中国企业的评价不够客观,投资机构难以依据评估结果对ESG风险和ESG价值作出全面的分析判断。”
“全球有数百家ESG评级机构,在等级划分类型及覆盖议题、指标权重、信息来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企业的评级结果可能存在分歧;从企业角度来说,ESG信息披露质量是影响其评级分歧的重要因素,而且,企业是否真的进行ESG实践也需要甄别。”王建立说,一些企业在自主披露的信息中夸大ESG活动和效果,存在“漂绿”行为,ESG信息披露标准有待进一步引导和规范。
“漂绿”导致ESG成为个别企业获取不当利益的工具,但ESG信息披露标准的形成需要整个行业的努力,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进行ESG评级时,数据信息获取很难,ESG评级涉及一些不在传统银行信贷尽调范围内的指标,如用能、污染物排放、员工性别比例、工资水平等,这些额外信息客户提供的意愿不强,目前国内也没有强制要求披露ESG相关信息。”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有些地方正在探索通过征信系统,收集散落在社保、环保等不同系统的企业大数据,从而为评级模型搭建提供基础。
宋赟波介绍,协鑫科技正在通过数字化管理对公司ESG绩效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实现ESG管理持续监测,提升企业ESG信息管理能力和ESG治理水平。
更多企业亟待社会层面的整体支持。“企业作为经营主体,是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也需要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氛围。”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比如用废旧塑料瓶生产再生纤维,会大大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但目前有些不良企业将原生纤维冒充再生纤维售卖,不仅打击了再生纤维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也为市场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建议加强再生纤维标准、认证和监管体系建设,支持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推广,政府采购领域优先采购经过认证的绿色纺织产品,同时加强对绿色低碳理念的宣传引导,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新风尚。
上一篇:2024年:中美金融战的决战之年
下一篇:什么是垄断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