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研究:国产医疗器械出海正当时(附下载)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6 09:16:15 浏览量:0

(精选报告来源:报告研究所)

1. 国产医疗器械出海大势所趋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空间广阔,根据 Statista 数据,2023 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 模 5662 亿美元,约为国内市场规模的 13 倍,随着国产产品力和性价比优势逐步受 到认可,出海不仅带来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也带来了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机会,有 助于推动企业创新升级和提升管理,因此全球化之路成为趋势。我们梳理了全球医疗 器械市场空间情况,同时对目前发展较好的重点国家进行分析,以期为大家提供参考。

1.1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广阔,中国产品市场份额有待提升

与 GDP 水平挂钩,欧美医疗器械行业处于成熟市场,亚太和拉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 Statista 数据,2023 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 5662 亿美元,预计 2029 年达 到 7725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 5.3%。其中,预计 2029 年北美市场规模最大,达 2963 亿美元,但增速有所放缓,2023-2029E CAGR 为 4.9%;预计亚太市场规模达 1742 亿 美元,2023-2029E CAGR 为 6.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分国家看,2023 年医疗器械市场空间前三的国家分别为美国(2014 亿美元)、中国 (431 亿美元)和德国(360 亿美元),前十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德国、日本、 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西班牙,CR10 达到 71%。

从行业增速看,市场规模前十大国家增速最快为中国。2023-2029E 复合增速前三的 国家分别为中国(7.36%)、巴西(6.72%)和英国(6.70%)。未来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 治疗需求提升等,全球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容。

受益于先发优势和行业成熟,全球医疗器械头部企业仍被美国、日本、德国等占据。2023 年全球医疗器械营收前 50 名公司中,美国有 26 家,总营收达 2592 亿美元,其 次为日本(7 家)和德国(6 家)。

全球营收 TOP100 医疗器械公司中中国公司数逐步增加。2023 年全球营收 TOP100 医 疗器械公司中美国占比最高,达到 47%,其次为中国(18%)和日本(16%)。2010-2023 年期间中国医疗器械公司在全球营收 TOP100 的占比有所提升,从 2010 年的 14%提升 至 2023 年的 18%,持续赶超日本和欧盟。

中国医疗器械公司逐步跻身全球中高端市场。2023 年全球营收 TOP30 医疗器械公司 中,国内仅有迈瑞医疗入围;2010 年和 2015 年均未有中国公司进入,说明中国产品 逐步获得全球中高端市场认可。同时中国公司在全球中端市场(指公司营收进入全球 第 61-90 名)的比例逐步提升,从 2010 年的 6%提升至 2023 年的 11%。

1.2海外产品定价具备优势

国内市场集采短期内对于企业盈利能力造成一定影响。以骨科耗材为例,2021 年国 家首次对骨科类产品进行集采,包括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等创伤类产品,拟中选 髋关节平均价格从 3.5 万元下降至 7000 元左右,平均降幅达 82%。此后并陆续开展 关节类、脊柱类和运动医学类产品集采,整体降幅为 70%以上。

2021 年骨科各产品陆续被集采后,国产几家骨科公司业绩短期承压。

1.3器械公司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全球化(以日本为例)

1.3.1 90 年代后日本国内需求放缓出口占比持续提升

20 世纪 70-80 年代日本医疗机构的快速增加推动了 X 射线、CT 等医疗设备的需求, 从而推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日本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 1970 年的 1189 亿 日元,增长至 1990 年的 12742 亿日元。而 1990 年之后,日本持续面临人口增长停 滞、医保控费的压力,行业增速放缓,2000 年总产值为 14863 亿日元。早期日本医疗器械出口占比较低,到 2000 年依然低于 25%,而国内对于医疗设备的 需求减少迫使日本企业向海外扩张。2000 年之后,日本医疗器械公司将业务转向国 外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日本器械出口占比在 2007 年达到 34.1%,然后在全球 金融危机和大地震期间有所下降,2015 年之后超过 30%。出口主要产品为诊断成像系 统、医学实验室设备和各种类型的治疗设备;主要市场为美国和中国。

1.3.2 电子和光学技术发展推动日本医疗器械发展

日本医疗器械企业主要包括三大主要类型:1)电子巨头向医疗科技转型。战后日本电子和电气行业公司蓬勃发展,一些领先企 业逐步将业务拓展到医疗器械领域,大部分与诊断设备相关,代表的公司包括东芝、 日立、通用电气横河、三菱电机、松下、夏普、索尼等。其中东芝(医疗业务 2016 年出售给佳能;2023 年退市)、日立、通用横河(1982 年成立的合资企业)都是从电子产品转向 X 射线、CT、MRI 等医疗成像设备,并保持行业主导地位。

2)光学行业转型从事医疗器械。光学同样作为日本的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应用广泛, 在医疗器械领域应用主要包括内窥镜等诊断仪器,代表企业包括奥林巴斯、宾得、富 士、豪雅、佳能、柯尼卡等。其中奥林巴斯是当之无愧的领导者,最早可以追溯到 1919 年,早期因相机的生产而闻名,二战后进入内窥镜领域。奥林巴斯在 1951 年推出了 世界第一台胃内照相机,并不断改进内窥镜技术,非常注重和临床医生的合作,在全 球软镜领域市占率遥遥领先(1991 年 75%,2018 年 65%)。

3)专门从事医疗器械的公司。除了压倒性优势的电子和光学企业,日本医疗器械行 业也包括一批专业型的小公司,通常凭借独特的核心技术实现增长和国际扩张。例如, 心脏监测仪器公司 Fukuda Denshi(成立于 1939 年)、注射器制造商 Mani(1956 年)、 血液制品和输血设备公司 JMS(1965 年)等。此类公司一般凭借持续的内部研发,实 现多元化发展,其中代表为泰尔茂。

1.3.3 日本器械行业在经济衰退周期展现相对优势

日本经历了 90 年代后的经济衰退后,医药行业尤其是精密仪器相关的医疗器械走出 明显相对优势。

从 1990 年 1 月到 2023 年 12 月,日本东证指数(TOPIX)累计下跌 14%,而东证医药 指数(TPPREC)累计涨幅达 319%,显著超过大盘以及东证医药指数(TPPHRM)。

其中精密仪器指数涨幅贡献靠前的医疗器械公司包括 Hoya、泰尔茂、奥林巴斯等公 司。主要为日本传统优势企业。

日本器械公司海外出口占比持续提升。我们选取三家日本代表医疗器械企业,奥林巴 斯、泰尔茂、希森美康,2000 年以来海外收入占比呈上升趋势(奥林巴斯因相机业 务影响有波动),目前海外已成为主要收入来源。相比之下,美国器械公司一般出口 占比低于日本公司,主要因为美国市场需求空间大、支付能力强。从日本和美国的代 表器械公司收入构成看,非发达国家的新兴市场占比处于持续提升趋势。

2. 产品渠道资金全方位能力保障出海成功

医疗器械出海通常包括多个阶段。目前国内大部分公司已经经历过外贸代理、 OEM/ODM 代工;越来越多的公司成立海外分公司、子公司,本地化部署逐步增强;形 成自己的品牌后,通过收并购扩大市场份额和业务规模也成为全球化的必经之路。

2.1产品力是全球化销售的核心

产品性能过硬是出海的底层核心。产品质量获得终端客户认可,是长期保持竞争力的 基础。由于医疗器械需要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打磨升级,我国具备人口规模优势,为产 品的迭代提供良好的环境。以迈瑞医疗监护仪为例,目前公司产品已具备优良性能, 获得国内客户广泛认可,2022 年在中国市占率第一,达 56.5%;在产品实力的推动下不断布局全球化市场,目前公司监护产品在全球市占率第二,在美市占率第三。

产品的注册和准入是形成销售的基础。目前中国可以进行贸易的国家和区域众多,由 于各地注册标准不同,涉及当地法律法规和器械规范的差别,准入环节可能对于国内 厂家形成门槛。特别是进入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市场,企业需要满足 FDA 和 MDR 新 规的严格审查,要求企业在产品研发、临床试验和生产制造等方面达到国际水平。

中国医疗器械崭露头角,展现全球竞争力。近年来国内企业技术的不断追赶,同时 NMPA 绿色审评通道也对创新医疗器械给予更多支持,多款上市产品已经具备全球竞 争力,逐步在全球范围内积累声誉,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2.2渠道、管理、资金是规模化的必要保障

根据医疗器械产品进入海外销售的流程看,准入只是第一步,产品销售规模的提升仍 需要持续的努力,包括销售渠道的搭建、本地化运营团队的部署、战略并购整合等。1) 海外销售渠道复杂,需要面临不同销售模式带来的挑战。中国传统的经销模式下, 器械厂家通常依赖经销商完成渠道开发、客户维护等服务,同时经销商承担了资 金周转的责任,保障了厂家的回款周期。经销模式海外拓展过程中,可能面临地 区差异、法律监管差异、文化差异、经销商渠道不完善等困难和挑战。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更倾向于采用团体采购组织(GPO)的直销模式。该模式 下,器械厂家直接建立与医院的销售关系,通过 GPO 的集中采购获得价格优势, 对厂家的学术推广、医生服务、手术跟台等能力要求较高,企业通常需要建立专 门的海外销售团队进行当地市场的拓展和维护。

2) 海外销售前期投入较大,或需要承受多年难以盈利的困境。由于本地化的团队管 理运营成本较高,以及直销需要更多的学术推广和医院售后服务,因此海外直销 前期投入较大,特别是在销售规模尚未形成规模的早期阶段,整体盈亏平衡难以 保障。通常需要运营多年,随着收入规模提升,盈利水平才可能逐步稳定。

收并购是器械企业长期扩张的必经之路。海外器械龙头如美敦力、GE 等企业在发 展过程中均依赖大量的并购重组才得以拓展业务范围,保证持续增长。国内企业 中,龙头公司迈瑞医疗在收并购领域布局领先,自 2008 年收购 Datascope 开启 全球并购之路,不断在产品技术、销售渠道、上下游供应链等领域拓展和完善自 身竞争力,逐步拓展全球化的发展版图。这一过程对公司的资金要求、管理运营 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日本医疗器械公司出海代表:泰尔茂

泰尔茂集团目前拥有三大业务和八个事业领域,在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患者和 各类医疗机构、制药公司提供超过 50,000 种的产品和服务。公司最早于 1921 年由 北里柴三郎博士为首的医学家们创立,最初以体温计的日本国产化为目标,后来逐步 拓展一次性注射器、血液耗材、心血管介入器械等领域。公司贯彻“通过医疗贡献社 会”的理念,致力于将优秀的革新技术送至医疗现场。

泰尔茂产品的出口最早可以追溯到昭和时代,1929 年从美国开始的世界大恐慌扩散到全世界,日本经济陷入危机,公司开始倾力于出口。根据公司官网,其体温计的出 口量在 1932 年(昭和 7 年)达到了约 1 万支的突破;到 1935 年超过 18 万支,出口 到以美国为中心的 54 个国家和地区。而公司真正的全球化,要从 1971 年在美国成 立海外公司开始,并在 2000 年代逐步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1960 年代后,公司从单一产品逐步转型到血液相关的耗材领域,如注射器、真空采 血管、血袋等,开启产品多元化的阶段;1970 年代后,公司开启全球化的第一阶段, 设立美国、欧洲等分公司;1990 年代后公司全球化进一步拓展至亚洲地区。

自 1982 年上市后,公司股价表现优异,截至到 2023 年底,公司股价涨幅超过 30 倍。超过同属于医疗器械行业的奥林巴斯,以及标普日本 150 医疗保健行业指数。

纵观泰尔茂的发展历程,能发展成为日本头部器械公司,离不开业务的拓展和全球化 的布局。抓住战后和经济萧条后的出口机会,凭借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自动化生产水 平,不断拓展业务领域,维持自身核心竞争力,满足时代的需求。随着产品的升级,公司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海外市场。到 2023 年公司整体收入中约 75%来自海外市场,因医疗服务业务涉及医院和个人护理,本国收入占比较高;而心 血管业务和血液和细胞治疗业务的海外收入占比分别高达 89%和 92%。

3. 国产医疗器械出海蓄势待发

3.1中国医疗器械出口具备产业链优势

下载完整报告,请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入知识星球社群查阅下载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我们组建了研究报告知识星球社群,加入后您可以享受以下服务:

1、星球中分享最新、专业、深度的行业研究报告、投行报告、白皮书、蓝皮书、公司研报等。报告持续更新,公众号发布的报告可同步下载;

2、海量研究报告均可下载PDF高清版,无限制;

3、会员可以用提问方式获取具体报告需求;

温馨提示

应广大粉丝要求,「报告研究所」成立了报告交流群,欢迎各位 公司企业、投行、投资机构、政府机构、基金、创业者及金融资本圈朋友加入!

这里能且不限于:“行业交流、报告交流、信息交流、寻求合作等......”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