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牛厂长砸冰箱,砸出一块质量金牌,也砸出个世界500强!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6 08:01:49 浏览量:1

"厂子都快倒闭了,我们要回家休息!"

"你们可以休息,但是不干活就没钱赚!反正我保证能把厂子救活!"

1984年,刚刚当上厂长的张瑞敏,面对工人们的罢工,只用了几句话,就让他们乖乖上岗。

张瑞敏有多厉害?

上任第一年,他引进国外先进电冰箱技术,让一家身负巨债的国企鸟枪换炮,盈利了上百万。

上任第二年,他用一把锤子,砸醒了一群站不起来的员工,砸出了如今的海尔集团。

而他当年使用过的那把锤子,如今已经作为文物被收入博物馆,堪称海尔集团的"开山之锤"。

从一个濒临倒闭的电冰箱厂厂长,到世界500强公司的领军人物,张瑞敏究竟有何能耐?

谁能想到,如今大名鼎鼎的海尔集团,在四十年前却是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呢?

海尔的前身是青岛日用电器厂,1984年厂子因为经营不善导致货物积压,负债高达140余万元。

这一年,电器厂已经换了三任厂长,结果还是一直在亏损,眼看就要倒闭了。

1984年中下旬,青岛日用电器厂改名为青岛电冰箱总厂,35岁的张瑞敏担任厂长。

网图

当时,工人们都觉得厂子没希望了,

张瑞敏上任第一天,就接到了工人们请求回家休息的申请书。

可张瑞敏是个倔脾气,他有一句口头禅:"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

为了扭转战局,张瑞敏一口气颁布了13条规定。

其中有一条规定竟然是"不许工人随地大小便",可见当时的电冰箱厂有多差劲。

张瑞敏对此绝不妥协:"工人要靠工厂吃饭,谁不遵守我的规矩,就给我走人!"

在张瑞敏的铁腕治理下,整个电冰箱厂一扫之前颓废的风气,开始进入了正常的生产状态。

网图

生产步入正轨后,张瑞敏对国内的消费市场和家电行业进行了考察,最终决定越过二星、三星级别,引进国外最先进的设备,生产四级家用电冰箱。

同年6月,张瑞敏带领团队前往国外考察。

在对多个国家的32个制冷厂家进行考察之后,张瑞敏团队选中了连续两年获得联邦德国质量评比第一名的"德国利勃海尔双门双温四星级电冰箱"。

不久后,张瑞敏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和设备,在青岛迎宾馆内和德方正式签约。

遗憾的是,因为当年在技术和设备上的落后,中国人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张瑞敏与德方合照时只能站在后排。

但无论如何,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八十年代,张瑞敏率先引进了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得海尔冰箱在电冰箱领域一骑绝尘。

1985可以被称为"海尔元年",这一年发生的两件事,标志着海尔人从此告别旧时代,跨入新时代。(注:青岛电冰箱总厂在1993改名为海尔集团,以下为了方便叙述都称海尔)

这一年,海尔虽然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但厂子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只有尽快改造车间、拆除旧设备、组装新式生产线,厂子才能投产赚钱。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张瑞敏从这年1月开始,就带头在一线工作,连家都没回过。

直到1985年5月,海尔生产出了第一台四星级深冷速冻电冰箱。

如此惊人的生产速度,一改老国企带给人们的"懒散拖拉"的形象,冰箱问世后就引发了一波购买狂潮。

凭着惊人的销量,海尔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赚了300多万,不仅还清了负债,还盈利了一百多万。

然而,张瑞敏还没来得及高兴,工人们便开始蠢蠢欲动了。

网图

当时海尔内部盛行一种想法:外国人有钱,得把好冰箱卖给他们,中国人没钱,用破冰箱就行了。

张瑞敏对此也有所耳闻,1985年他对仓库进行了突击检查,果然发现了76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

张瑞敏当场表示要砸掉这些残次品,一些干部却提出砸了太可惜了,干脆就把质量差的冰箱按内部福利价格卖给员工。

八十年代,海尔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40多块,差不多要攒两年才买得起海尔冰箱。

因此,很多工人也愿意退而求其次,接受质量差一点的冰箱。

可张瑞敏对此十分愤怒:

"难道我们就只配用残次品吗?我今天要是不处理这76台冰箱,就代表着我允许你们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

网图

说罢,张瑞敏抡起大锤,亲手砸烂了一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

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们,也纷纷上前将76台冰箱砸掉。

一锤又一锤,彻底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海尔再没有人敢拿产品质量开玩笑。

如果说张瑞敏引进先进的生产线,是为亏损的海尔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那么张瑞敏砸冰箱的行为,则是给整个海尔集团带来了史诗级的转变。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表示:"这台海尔冰箱质量真好,我们家买了十几年了,到现在还能用!"

1986年,中国家电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大多数家电企业都在扩大规模。

张瑞敏对于这种现象高度警惕,专门组织全体职员开会,提出海尔绝对不能为了扩大产量放弃产品质量。

一直以来,产品质量在张瑞敏心中永远都是第一位。

这一年,联邦德国驻华大使裴培谊到海尔考察时,看到海尔的工人们一丝不苟地在新的生产线上工作时,不由得朝张瑞敏竖起了大拇指。

由于海尔人极其注重产品质量,所以到1986年时海尔冰箱的销售额就猛增到了8000万元。

两年后,海尔电冰箱在全国电冰箱质量评比中拔得头筹,张瑞敏喜笑颜开地为全厂人捧回了一块金牌。

网图

想当年,如果没有张瑞敏那一锤子,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便不会有这块奖牌,更不会有如今赫赫有名的海尔集团。

据统计,从1984年到1989年,海尔的销售额每年都在增长,1989年产值更是达到了3.2亿元,为出口创汇 1633万美元。

时间进入90年代后,已经跑在时代前沿的海尔继续稳扎稳打,开始探索新的领域。

在电冰箱还属于城里人才买得起的奢侈品的年代,张瑞敏就敏锐地注意到了被忽略的农村地区,特意设计出了更加平民化的"福"系列冰箱。

为了更加了解农村地区对冰箱的需求,海尔还特意派出员工下乡走访,将电冰箱送入了寻常百姓家,得到了广大民众的一致好评。

网图

在海尔如日中天之际,张瑞敏也将关注的重点,从质量和盈利方面,转移到了管理体系上和企业文化上。

张瑞敏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总结出了一部有关海尔的管理体系。

大家各司其职,谁出了问题就要被问责,彻底整改了以往"靠关系"就能掩盖工作中犯下的错误的现象。

当然,张瑞敏也很重视民意,他经常和员工一起谈心,到员工家走访,帮助员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除此之外,张瑞敏还鼓励员工大胆创新,组织技术练兵,带领全厂职工学习科技,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思想和活力。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海尔集团的全体职员既做到了秩序井井有条,也保持着创新与活力。

而对于张瑞敏而言,他重视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不仅是为了保证内部秩序和员工活力,他还有一步大棋要下。

九十年代,有很多国企发展不起来,面临着与当年的电冰箱总厂同样的处境。

对此张瑞敏指出,企业发展停滞不是因为硬件不行,而是管理方面思想僵化,进而导致企业像离开了水的鱼一样,进入了休克状态。

网图

此后,张瑞敏相继兼并了青岛红星电器厂、莱阳家电总厂等18家"休克企业",然后注入海尔的企业文化,将这些公司慢慢盘活。

海尔也通过兼并这些小公司,从一家生产电冰箱的工厂,发展成了能够生产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一系列家电用品的大公司。

1997年2月,海尔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隆科家电博览会,在大会上海尔向来自欧洲的十二位经销商颁发了"海尔产品专营证书"。

这意味从今以后欧洲人要为海尔产品服务,中国人只能被动接受外国产品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1984年与德国签约时,张瑞敏只能坐在后排,但是在1997年的这次合影中,底气十足的张瑞敏直接坐在了前排。

从前因为技术和资金的原因,中国人总要在外国人面前卑微地站着,如今,张瑞敏坐着就把钱挣了。

之后,海尔便开始了走向国际之路,相继在美国、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站稳了脚跟。

2002年,海尔在纽约曼哈顿的标志性建筑格林威治储蓄银行,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海尔大厦"。

网图

这正是海尔在美国的总部大楼,海尔公司的旗帜与美国国旗并肩而立,给美国人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时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的王凡英激动地说:"海尔为祖国争了光!"

到如今,海尔早已脱胎换骨,成为了一家市值近3000亿的世界500强企业。

然而,大家对于海尔却一直有一个疑问:

相比于其他品牌铺天盖地的明星代言,海尔的代言人却始终是两个不穿衣服的卡通人物,难道海尔已经自信到不需要任何人宣传自家品牌了吗?

其实早在八十年代,张瑞敏就已经想到了广告营销的策略,他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在国内一片空白的动画市场。

但是与几家动画厂商合作之后,张瑞敏对他们的风格都不太满意,直到90年代初,海尔遇到了北京东方红叶电脑动画制作公司。

东方红叶很快打造出了"海尔兄弟"这一卡通形象,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了海尔兄弟动画广告,收到了群众的热烈反响。

至此,海尔正式与东方红叶签订了合约,双方共同投资了6000多万元(海尔约投入3000万),制作了212集系列动画《海尔兄弟》。

《海尔兄弟》是一部立意高远的动画片,它通过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向大家讲述了浅显易懂的道理,大人和小孩都很喜欢看。

同时《海尔兄弟》也是一部科普动画,通过不穿衣服的海尔兄弟,孩子们知道了冰原干谷,飞行原理、海姆立克急救法等科学知识,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成长都大有裨益。

网图

而不请明星代言,让一代人带着对海尔兄弟的记忆长大,则更能体现出张瑞敏的独具慧眼。

明星代言早晚都有被遗忘的一天,而根植于记忆里的海尔兄弟却不会被遗忘,只要有无数人曾经看过海尔兄弟,海尔集团的名气就会长盛不衰。

在《海尔兄弟》上映的十几年时间里,海尔也以海尔兄弟的形象,推出了各种文具、图书、玩具,不断强化八零后和九零后对海尔的记忆。

很多年轻人都说:"我现在才发现海尔才是真的会做广告,我们家当年买过最贵的手办,就是海尔冰箱!"

在张瑞敏看来,真正的产品营销不在于一时的热度,而是要放长线钓大鱼,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尔已经从一个小小的冰箱厂成长为了世界500强企业,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张瑞敏的远见卓识和海尔员工的共同努力。

网图

回顾张瑞敏砸冰箱这一事件,我们不禁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而自豪。

张瑞敏这一锤子下去,不仅砸出了一块质量金表,更砸出了一个世界500强,它让我们看到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无限可能。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张瑞敏的带领下,海尔还会走向更大更宽广的舞台!

-END-

参考资料:

商周刊:《海尔影像里的故事》

东方企业文化:《浅谈“海尔兄弟”的时代影响》

作者:TWYMG

编辑:一乙木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