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央企采购供应链,共话数字化供应链创新与发展
在着力提升中国产业链国际竞争力和供应链韧性以及全球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型央国企需要重点关注并克服企业供应链采购管理层面的各类问题,并学会利用数字工具驱动业务转型、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建立合规、高效、可持续的采购和供应链运营模式,维持企业竞争优势、激发产业活力、稳定市场地位以获得长久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共采购分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协同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于3月24日下午在安永北京wavespace™旗舰创新中心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央企卓越采购精品研讨”的采购沙龙活动,包括业内专家以及来自制造、通信、化工等不同行业近40位央国企采购相关的管理人员汇聚一堂,围绕央企卓越采购案例展开深入研讨,共话数字化供应链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共采购分会秘书长彭新良以及安永[1]华北区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杨佳川为本次沙龙活动致欢迎辞。
彭新良对安永给予本次沙龙的支持表示感谢,并指出,从党中央到国资委,都对加强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强化供应链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业界同仁围绕央企采购供应链卓越案例展开深入交流探讨,既是央企贡献智慧经验、专家提供方案思路的有效举措,还有利于改善原有采购环节之间、部门之间等缺乏协同的现状,为有效推动供应链创新发展、企业创造价值提供助力。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共采购分会秘书长彭新良致欢迎辞
安永[1]华北区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杨佳川在致辞时表示,中国企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外部大环境和内部商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很多企业都在重新思考未来新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此次沙龙的交流与互动,与大家分享安永在数字化供应链发展中积累的经验,使业界同仁在交流分享中碰撞出更多深入的思考与洞见。
安永[1]华北区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杨佳川致欢迎辞
随后,来自安永[1]数字化供应链与智能制造咨询服务合伙人陈啸风发表了主题为“大型多产业集团数字化采购之旅”的分享。陈啸风先是深度分析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和中央企业采购深化转型方向,从供应链的角度强调了央企作为排头兵,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还结合安永在多年供应链发展实践中所总结出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大型多元化集团型企业在供应链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解决的方法以及转型的路径等,为在场的采购管理同仁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还针对“对标世界一流”这一热点话题,从实际层面探讨了企业应当如何对标、和谁对标、对标什么等相关内容。
沙龙中,安永[1]数字化供应链与智能制造团队的高级经理程敏勇还向参会来宾展示了安永供应链成熟度评估工具的评估原理以及实际操作视频,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安永[1]数字化供应链与智能制造咨询服务合伙人陈啸风发表主题演讲
嘉宾互动访谈环节,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刘晓红、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学者平庆忠、中国移动陕西公司供应链专家程建宁以及安永[1]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田苗苗,就央企采购及供应链如何推动绿色转型这一话题开展讨论。
刘晓红以及平庆忠作为专家学者,从专业的角度为现场观众解读了碳排减相关政策,以及这些政策会对央企绿色供应链带来的影响;程建宁以及田苗苗分别作为制造业、服务业企业代表,就企业应当如何结合自身情况推动碳中和绿色转型以及在推进绿色采购转型时可能会碰到的典型问题和解决方式做出分析。田苗苗也从咨询顾问的角度出发,为企业提高集团层面供应链碳足迹可视化水平以及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专业的建议。
嘉宾互动访谈:央企采购及供应链如何推动绿色转型
接下来,彭秘书长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对中国特色的供应链韧性概念提出的背景、定义、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以及当前国内企业供应链优劣势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并指出,后疫情时代下供应链发展的趋势:安全、创新、数字化以及全球化。通过对整体供应链韧性建设的分享,激发了现场各位采购工作者,对于采购工作应如何更好地配合企业整体建设供应链韧性的思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共采购分会秘书长彭新良发表主题演讲
最后,安永[1]风险咨询服务合伙人宋迎分享了安永成熟的供应链风险量化评估模型,以及详细的实施步骤,该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定量进行风险识别和应对,增加企业效益和减少风险损失。并通过苏伊士运河沉船事件以及跨境电商风险模型建立两个实际案例,为在场嘉宾展示如何借助工具定量地分析风险事件,以及优秀企业是如何建立风险模型以更好地应对风险。
安永[1]风险咨询服务合伙人宋迎发表主题演讲
第一期中物联与安永联合举办的“央企卓越采购精品研讨沙龙”就此圆满结束,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聆听到了来自各行业采购同仁的见解和洞察,对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助力央国企采购人员提升采购管理能力及转型的思考与探索永远不会止步,期待与各位来宾继续保持联络,并期盼在未来的活动中与大家再次会面。
注:[1].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