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融e购下架,谁也不必冷嘲热讽
近日, 工行官宣将于6月底下架融e购相关业务,消息一出,引发众多同业热议,其中,不乏一些不好听的评论,但,我想说:工行融e购下架,谁也不必冷嘲热讽。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2014年1月12日,工行融e购正式成立,就曾在银行业界引发了热议,“宇宙行要做电商了!”“银行做电商,能行吗?”银行老大哥的一举一动总是能在同业激起一番波澜。
2022年6月,工行融e购下架之时,已经运营了长达8年之久,同样在业界引发一片议论,“银行,不好好做金融,偏要去做分外的事”“早在成立的时候,就料到是这样的结局”,这样的评论也不在少数。
一个银行重要平台的下架,要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这是必然的。
面对中肯理性的评论、客观深度的反思、惋惜不舍的感慨,我们乐于接受,面对冷嘲热讽、吃瓜心态、事后诸葛亮式的自作聪明,我们想说:大可不必。
理由如下:
1. 一个银行平台的推出,要看它究竟为什么要做?
融e购推出之时,正是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经营发展形成巨大冲击之时,2013年,被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元年,马云的那句“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被誉为当时的至理名言,“存款都去哪了?”银行人在“余额宝”轻而易举蚕食银行存款的困惑里发出这样的天问……
在当时当日,银行有更好的办法应对吗?很难。
工行在银行同业面临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大趋势之下, 正当其时推出引领同业的融e购、融e联、融e行“三融”平台,敢于做自己从未做过之大平台,这是何等的大勇气?
他们不知道要面临多少未知的困难吗?他们不知道要面对怎样级别的风险吗?不是不知道,是明知难为而必为!这样的大魄力与大格局,时至今日,我们仍不禁为工行高层领导的决策而拍手叫好。
2. 一个银行平台的经营,要看它究竟做了些什么?
融e购推出之后,虽然面临着银行人不懂电商平台搭建、运营、物流、管理、数据、分析等等方面的问题,但在总行、分行、支行、网点各个层级工行人的探索和努力之下,它稳稳的站住了脚跟。
从对企业商户手把手的指导商铺开户、店铺装修、货物上架、订单发出、物流管理、客诉处理,到个人客户的平台宣传、登录引导、商品浏览、优惠遴选、积分抵现、售后评价,每一个环节,每一步流程,无不是工行人一步步一点点营销指导的成果。
融e购究竟做了些什么呢?融e购上卖出的苹果手机竟然超过了京东,这是真的; 融e购为万科卖房一个月就售出350套,这是真的; 融e购为众多乡村企业把特产卖出了大山,这也是真的;融e购为万千企业商户搭建的平台不收一分钱,这还是真的。
融e购在经营的八年时间里,能为个人、为企业、为集团、为社会做这么多事,正如这个平台定位的两个字:真 值!
3. 一个银行平台的退出,要看它究竟留下些什么?
时至今日, 融e购, 作为银行系金融平台,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有人说,它的推出是工行脱离金融本源的一个失败决策,也有人说,它的退出是银行试水跨界经营的一个经典案例,且不说大家对它的众说纷纭哪个更有道理,退一万步说,即使工行融e购确实是一次试错,谁又能说这样的试错毫无意义?
从工行角度来看,融e购为工行锻炼出了一大批懂金融、懂电商、懂技术、懂运维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了一支思维多元、真抓实干的专业队伍,这将是工行运营其他主营平台的宝贵财富。同时,它也为工行经营转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经验是一万次纸上谈兵也换不来的,必得打一次实战,才能从实践中出真知。
从同业角度来看, 融e购为银行业的跨界转型探索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同业可以从它做得好的地方汲取经验,直接抄作业,也可以从它反馈出的问题中总结教训,避免踩雷。
“你以为你的对手是友商,其实你的对手是时代”。时代变化之迅猛,并不一定是银行做错了,更可能是只是不再符合时代的变化。
工行员工对我说“不论好坏,毕竟一同度过近十年(含行内试用)的光阴,有美好之处,也不乏吐槽的点。虽然结束了,但回忆永在”,建行员工对我说“点赞!断腕的勇气,工行依然领跑”。
不同的感叹,同样令我感动。
融e购之于工行,就好比朝夕相伴的恋人,即使如今分开了,但在一起的时光,让彼此成长,这辈子,不会忘。
以此文献给为工行融e购流过汗、流过泪、奉献过、热爱过的所有小伙伴们。
来源:丁丁创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