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借钱轻松”? 背后风险不得不防!
|
打开京东、苏宁易购、美团、滴滴出行等APP,首页明显位置都能看到“借钱”“月付”“分期免息”等推广信息。近年来,不少APP存在与自身主要业务毫不相干的借贷功能,并以低息、免息、红包等作为噱头,引导用户参与网络借贷。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手机APP“轻松借钱”的背后,却暗藏着多重风险。
调查 能“轻松借钱”的APP不少
“手机上一些生活类的APP基本都有借贷功能,我打开手机数了下,自己能借钱的APP就有近十个。”市民徐先生告诉记者,他平时常用的一个APP,一打开后总是有消息,提示送他一个“借1000元免息30天”的“福利”。点开后,就会进入一个“借钱”服务界面,显眼位置就有“最高可借36000元生活费”等极具诱惑的广告。一款主要用于点餐、订酒店、点外卖的APP,为什么会总是出现网络借贷广告?徐先生表示很难理解。
此外,其他受访者也告诉记者,无论是苹果还是安卓用户,一些生活中常用的APP,点击进去或多或少都包含了金融功能。连经常使用的社交软件都有借款功能,有些甚至在打开的广告界面就会出现鼓励用户开通借款功能的弹窗。
随后,记者下载了一些常用的APP使用发现,不少社交、出行、生活服务类APP都有借款功能,部分APP还将借款功能作为重点模块进行展示。例如某微博APP,打开后在首页点击“我”进入“我的钱包”,就能看到“最高额度20000元”的借钱广告,且注明“无担保、无抵押,有手机和银行卡就能申请”。
记者注意到,大多数提供网络借贷业务的APP,在借贷服务细则条款中都注明了资金来自银行及持牌放款机构。对此,某APP客服人员告诉记者,APP和金融机构合作,负责接入借贷服务,推广平台本身并不提供资金,出现纠纷时需要和借款者和资金提供方协商解决。
提醒 过度借贷存在多重风险
多数情况下,个人要想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相对较难,需要各种证明和手续,最后还不一定获批。为什么一些手机APP借钱会这么容易?一些经不起借贷APP宣传诱惑的用户申请借钱以后才发现,“轻松借钱”的背后可谓套路满满,消费者须警惕多重风险。
记者在使用中发现,一些APP的借款功能以“实时审批、极速到账”为噱头,且审批成功后额度不低。记者填写个人姓名、身份证号,进行人脸识别后,绑定收款银行卡就可以借钱,并且额度从5000元至80000元不等。
采访中,某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普通市民在银行申请信用卡,初始额度只有几千元到5万元不等;但打开一些APP上的借贷功能,宣称可以提供5万元到20万元的额度。一些APP里的借贷功能存在重复扣款、收取高额利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等问题,会令消费者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该工作人员表示,借贷额度一旦过高,如果用户还款逾期,带来的金融风险很大。当出现过度借贷时,借款后却无力偿还,会影响个人征信。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能力差的群体深陷过度借贷中,无法自拔。有的人在各个App之间拆东墙补西墙,疲于应付,同时,因为欠款太多无法按时偿还,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每天总是被各种讨债电话所困扰,工作和生活带来大麻烦。
此外,一些中小借贷平台上的个人信息很容易泄露。个别平台为追求利益,会把个人信息“打包”卖给第三方,只要用户在一家借贷平台上申请过借款,其他借贷平台的骚扰电话就会“蜂拥而至”。
延伸阅读>>>
央行监管发力:互联网贷款产品均应明示年化利率
今年年初,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贷款市场竞争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年化利率,并鼓励民间借贷参照公告执行,同时给出了明确的利率计算公式。
央行具体要求为,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
记者祝贺
上一篇:通货膨胀有哪些数据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