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矿业吸金壮大,“中植系”曾走上巅峰!面对债务深渊,想“浪子回头”已太难!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8 00:49:23 浏览量:0

中植集团,一个曾经在资本市场风光无限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如今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15万人财产受到巨大损失,3.72万亿债台高筑!为何“中植系”会暴雷?“中植系”的发展离不开借着矿业等四大实业板块吸金,低买高出的资本腾挪游戏,它的创始人解直锟一直是在绯闻满天中隐身的存在,然而随着解直锟的猝然离世,“中植系”这辆快速驾往脱实向虚深渊的马车,再也无法回头!

“中植系”多人被抓

11月25日夜间,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通报,近期依法对“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涉嫌违法犯罪立案侦查,对解某某等多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而在三天前,根据中植集团在2023年11月22日发布的致投资者的公开信,该集团总资产账面金额约2000亿元,但债务规模巨大,剔除保证金后,相关负债本息规模约为4200-4600亿元,换而言之,中植集团资不抵债超2000亿元。初步尽调显示,集团已严重资不抵债,存在重大持续经营风险,短期内可用于兑付债务的资源远低于整体债务规模。

这意味着,中植集团的净资产已经为负,且负债规模超过了恒大集团的3000多亿元。中植集团的资金链已经断裂,无法按期兑付投资者的本息。

这次暴雷所牵涉的,有4家财富管理公司和5家资产管理公司,涉及单个300万以上投资的高净值投资人15万人,企业客户近5千家,职业理财师1.3万人,债权权益2300亿,单个客户最大投资50多亿

“中植系”借矿吸金

官网披露,中植企业集团创建于1995年,是中国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集团总部位于北京,现已形成“实业+金融”双主业模式,逐步发展成为涵盖实体产业、资产管理、金融服务、财富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达到惊人的3.7万亿!中植企业集团总共投资了2929家企业。

中植企业集团,有四大板块,其中实业板块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矿业,近年来中植企业集团在大力布局能源、金属和非金属矿山业务。

中植企业集团旗下控股两大矿产集团,其中中植能源集团煤炭资源分布在内蒙古、山西、云南、贵州等地,已探明储量40亿吨,年产能达2000万吨,涉及采矿权、探矿权30多宗,包括主焦煤、配焦煤、无烟煤等,设计产能超过2千万吨/年。中植资源集团聚焦金属和非金属矿,子公司遍及全国12个省份,矿床潜在价值达1200亿元,包括金银铜铁钨锰锂、砂石骨料等。

要想了解中植系这次之所以会暴雷,要了解一下“中植系”在资本市场的玩法,简单说就是低价买入、高价卖出。

通常分为两步:

1、第一步,先通过集团下面的一些财富管理公司发行各类理财、信托产品募集资金,然后拿着这些钱进入股市;

2、第二步,则是通过集团下属的几大信托公司,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中融,向中植集团及其关联的企业发放贷款,收购股权;这信托公司就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再通过旗下的财富管理公司进行炒作热门概念,最后,中融信托买入的这些上市公司的股权因为热点会被溢价收购。

在这个过程中,财富公司因为被溢价收购获得了一笔收益;第二,这些上市公司收购了这些热门资产,而公司的股价在以后获得了溢价,那这个时候,大股东就是借机高位套现离场,又获利了一笔。

这就是典型的低买高卖。简单来说:就是中植系通过自己内部公司去高利息融资借钱,然后再拿这笔钱去炒股,然后制造热点、拉高股价让散户接盘。

例如,经过一系列股权转让,兴嘉盈成为持有西北矿业65.6%的控股股东。与此同时,中融信托又为兴嘉盈发起多个信托计划,兴嘉盈以所持有的西北矿业股权作为担保进行融资。2012年7月,兴嘉盈将西北矿业45%股权转让给金飞达变现。

中植集团的投资门槛其实很高,大部分必须是认证的合格投资者才可以参与其中,也就是金融资产起码300万的人才有资格,可以说中植集团不欺穷人。中植集团的投资回报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根据其2022年的财务报告,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55%。而在过去的十年里,中植集团的资金规模增长速率达到了惊人的30%以上,显示了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这也能说明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

绯闻中隐身的创始人解直锟

其实,很长一段时期里,中植系的创始人解直锟只是传说般的存在,市场对其的最大印象是“神秘”、“低调”、“千年二股东”、“著名歌星毛阿敏丈夫”、“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胞弟”……长期以来,解直锟被贴上一个个标签,各种猜测和传言多年不息,解直锟从未露面和回应。

虽然解直锟很神秘,但其妻子与哥哥却都是名人。

公开资料显示,解直锟妻子毛阿敏是著名歌星,1989年进总政歌舞团任独唱演员,同年荣获“当代中国十大歌星内地一名”;1992年毛阿敏从总政歌舞团退役,同年获央视春晚作品一等奖。代表作品包括《思念》、《渴望》、《同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

解直锟的哥哥,名叫解植春。他曾在黑龙江省委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担任副处长和处长职务。后来,又在光大银行黑龙江分行担任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在大连分行担任副行长。接着,他加入了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担任了执行董事和副总经理的职务。同时,他还成为了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并担任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副会长。2015年5月,解直春调任中投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并担任中央汇金总经理、执行董事。解植春从业经历覆盖证券、银行、保险等不同领域,是不可多得的“全才”,无论如何,解植春的经历都充满了风云变幻,成为了财经圈中备受关注的人物。

“中植系”的发展轨迹:想回头瘦身金融太难

“中植系”的发家过程实在算不上干净,但是它曾经也是一家实业起家的公司,它是如何走向岔路,开始脱实向虚,陷入金融的深渊,最后暴雷并被立案调查的?

回到到80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

那时的解直锟只是五营区印刷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但因为他展现出色的才能,很快就被提拔为厂长并获得承包经营的机会。在他的领导下,印刷厂的经营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此后,解直锟开始寻找各种赚钱的机会,他经营了面食厂、服装厂、储木厂、水泥厂、养殖场等多种业务,都运营得相当成功。他还收购了五营区的国有不良资产,事业蒸蒸日上。

然而,真正让解直锟一夜致富的机遇是五营区当地的红松资源。在上世纪90年代,许多人开始偷伐红松谋生计,而解直锟成为了红松的买家之一。1995年4月,解直锟成立黑龙江中植企业集团公司,注册地址在五营区政府旁边,主要从事造纸材料经营,当时的中植企业集团还是一家典型的实业公司。

1

1、脱实入虚易

中植是如何一步步脱实入虚的?答案是房地产。

1997年,中植企业集团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将房地产加为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公司主导产业发展为造纸材经营与房产开发,解直锟开始逐渐走出五营区,将事业扩展至伊春市、甚至哈尔滨、北京、上海。

房地产之外中植企业集团也开始大举投资水利、公路等基建产业,双鸭山至七星镇公路、伊春市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公路、内蒙古大青山水库等都有其身影。从这些投资项目里,也能看到种植集团深厚的人脉和资源。

2001年,中植企业集团开始进军金融产业。2002年中植企业集团联合哈尔滨市国资委、黑龙江省牡丹江新材料公司和哈尔滨宏达建设公司等五家企业,共同出资重组哈尔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中融信托。此后,中植系依托中融信托逐渐渗入金融领域,完成了由实业到“全牌照”金控帝国的转型。

此后,解直锟以中融信托为造血中枢,触角遍布资本市场。到2011年末,中融信托房地产信托资金规模达到了528亿元,占比30.31%,仅落后于中信信托的732亿元,位列行业第二位。

此后,中植系的经典操作手法“成型”:通过中融信托筹措资金、参与上市公司资本运作获得股权或现金,进而与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合作,然后通过股权质押,从中融信托继续获得资金,进行资产并购。

1

2、回头脱虚向实难

据媒体报道,到2016年时,中植的资产管理规模就已超过万亿之巨,但那也几乎是中植最后的高光时刻了。

按理说,这套简单而有效的收割韭菜的模式,能长年维持运行,也算是中植系的一种本事。

但是随着经济大环境的一个下滑,监管也在变严,募资也没有那么容易了。这两年,股市更是一跌再跌,于是,他这套系统就开始失灵了,造成了大量的理财产品到期还无法兑付,雪球就越滚越大,终于爆出雷来了。

金融强监管时代扑面而来之后,敏锐的解直锟开始持续收缩战线。

2018年初,经纬纺机公告称,拟接手中植集团持有的中融信托全部股权,也就是中植将从中融信托全身而退。但这笔交易后来告吹,而中植模式的好运气似乎也用光了。

一方面是,在投资标的上屡屡出事,诸如乐视网、康得新、长生生物这样的超级大雷,中植个个都踩中了。

有时,甚至被迫成了大股东——2020年初,解直锟成了上市公司融钰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就是在投资上市公司时被迫“债转股”成了控股股东。据统计,到2021年去世之时,中植依然持股超5%以上的上市公司多达25家,控股达8家,但相当部分都乏善可陈,有些甚至沦为ST股,资产质量堪忧。

快钱很难赚到了,转型迫在眉睫。解直锟去世之前,可以说是披星戴月地加速脱虚向实:瘦身金融,聚焦实业。

据媒体报道,当时的他本已淡出管理工作,连续几年都未在北京总部办公,但不得不重回一线。

然而形势很快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经济大环境,资本市场,也都持续偏向不利于中植腾挪转移的一面。以中融信托为例,从2017年至2020年,中融信托投向房地产的占比年年升高,从7%攀升到18%,但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不仅没能带来可观的收益,导致“中植系”上市公司严重缺钱;而且丧失了流动性,投资人的兑付不得不逾期,直至暴雷。

从时间点来看,“中植系”旗下的众多财富公司几乎与头部房企的暴雷时间一致。

在“中植系”内,财富公司聚集了巨大的资金池,体系内哪家公司要钱就把钱丢到哪里去,这看起来就是自融。

体系内公司缺钱,贷不了款,发不了债券,更发不了基金产品,于是财富公司就发高收益的定融产品,然而,许诺给投资人的高收益根本就没法兑现,只好不断发新还旧、重复融资。就像某种庞氏手法,爆雷是注定的事。

此后不久,临危复出的解直锟却意外离世了,中植系也就无可挽回的的滑入了危险的旋涡。

中植集团旗下中融信托频繁踩雷房地产,中植集团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市值表现也差强人意。到了2023年七八月,中植集团的4家财富管理公司出现理财逾期、暂停兑付,这表明中植集团千亿规模的资金池出现了问题。

中植系爆雷对我们敲响了警钟,企业发展不能脱实向虚,要回归实体经济,才能走上正轨。监管也需与时俱进,维护金融秩序。人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方为上策。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最新矿业政策

    实时买矿卖矿信息

    关注矿材网

    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