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编辑力 用好手里的红笔——明天出版社举办编辑业务经验分享会
春意浓浓的3月,正是少儿出版社一年中最忙碌的集中发稿季。3月10日下午,明天社全体编辑在繁忙的业务工作中抽出时间,进行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编辑业务经验分享会。社领导和几位编辑室主任针对年轻编辑在编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通性问题,进行了经验分享。
作为一名从业30余年的老编辑,明天社社长傅大伟首先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经验。他认为,面对高水平的作家、高要求的读者,编辑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编辑业务能力。编辑不是第二作者,编辑的功夫不应该花在二度创作上。他指出,编辑最基本的业务能力之一是改稿能力,稿子怎么改,哪些该改、哪些不该改,对于这些问题,一些年轻编辑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同时,编辑工作是有严格的规矩和规范的。大到书稿的内容质量、改稿原则,小到三审改稿使用的笔的颜色,都有章可循。这些都是这次业务经验分享会要再次向编辑们,特别是年轻编辑们强调的问题。资深编辑在长期的工作中,遇到的案例多,总结的经验多,让他们把这些案例和经验分享给年轻编辑是十分必要且有益的。
多就少改 改必有据
“如果原文不错,不要改。入我们编辑这一行若要经过宣誓的话,这应该是第一条誓约。”徐迪南总编辑将在出版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出版人、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原总编辑迈克尔·科达的这句话分享给了大家。她希望编辑们将这句话记下来,当做自己改稿的一个重要原则。她说,编辑拿到一部新书稿后,首先需要静心通读,对书稿的整体结构,对小说的故事逻辑和人物逻辑,进行认真审视与梳理,必要时,需与作者进行讨论,恰当反馈编辑意见以便作者进一步优化调整。但是,在着手进行具体的书稿编辑时,应恪守“多就少改,改必有据”的编稿原则,避免过度修改和不当修改。面对各级、各部门越来越严格的审读,很多编辑在改稿过程中,时常面对“改不改”“怎样改”的难题。为了帮助年轻编辑提升案头编辑能力,文学、知识编辑部的三位资深编辑整理汇总了一些具体的编辑案例。
尊重原稿 尊重作者
每年的3月份,明天社的编辑都埋头于暑期新书的书稿编辑加工工作当中,每个人的案头都堆满了厚厚的稿子。这些稿子经过编辑之手,呈现出怎样的样貌,决定了图书的品质。少儿文学读物第一编辑部主任孟丽丽分析了部分过度修改和不当修改的案例,对比了不同改稿方案之间的优劣。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如果在改稿过程中,仅依赖个人语感对作者的表述方式进行改动,或因缺乏对作品文学性表达的感知,仅为补全句子成分而做出改动,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作品原有文学意味的流失,这显然是有悖编辑工作意义的。在确保编校质量的同时,用最小化的改动,最大程度地保留、呈现作者的原意和作品本来的风貌,才是编辑应为之努力的方向。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改对”,更要“改得巧”。
而对于其实现路径,少儿文学读物第二编辑部主任肖晶提出了解决方案。无论是通过简化句子结构以发现问题的简缩法,还是制造与原句类似的句子同原句比较的类比法,都是极为实用有效的编校技巧。在一个个典型案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不同的修改方案,也体会到了编辑艺术的魅力。
插图不仅只有装饰性
儿童图书中不可避免地有大量的插图,图文在一本书中相辅相成,同时向读者传达着大量的信息。如果仅仅把插图的功能定位为装饰性,而忽视了对准确性的审核,很有可能造成编校质量问题。在儿童图书中,插图所传达信息的准确性尤为重要。从划龙舟参赛队员的排列位置到围棋棋盘的线条数量,从参加贡院考试考生的着装到毛笔笔架的放置位置,这些看起来有些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正是编辑需要特别留心的插图“陷阱”。知识读物编辑部编辑丁淑文利用生动、鲜活的案例,细致呈现了少儿科普读物中可能出现的插图错误,对编辑们极有借鉴意义。
在少儿文学读物中,插图的装饰性功能更为明显,其隐藏的知识性错误也更容易被编辑忽视。孟丽丽主任和肖晶主任在分享中不约而同地谈到这个问题。比如在一张蜗牛的卡通插图中,绘者将蜗牛的眼睛画在了面部,但蜗牛的眼睛应该在触角上,这无疑给小读者传达了错误的信息。编辑们反复研究,最终修改了这张插图。在文学读物中,更常见的插图“陷阱”是图文不符,绘者往往因为对作品内容不熟悉而创作出与内容不符或有差别的插图,这就需要编辑在熟悉文稿和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去发现和甄别。
内容质量永远第一位
编辑在审稿过程中,遇到与政治、民族、宗教相关的问题,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尽管在不同场合都曾多次强调,但在这次业务经验分享会上,傅大伟社长还是再次严肃地指出,责任编辑对图书要终身负责,一定要严把内容质量关。谈及内容质量问题,丁淑文老师深有感触,英雄人物形象的绘制、标志性建筑物的外观特点、伟人塑像的呈现,甚至是一个字、一个词的推敲琢磨,都可能关乎一本书、一个编辑、一个出版社的命运。编辑只有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保持审慎的怀疑态度,才能确保每一本明天童书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这次业务经验分享会内容充实、案例详实,编辑们或凝神聆听,或奋笔疾书,或会心一笑,大家收获了经验,留下了思考。很多编辑依然觉得意犹未尽,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
教育图书出版分社 崔淑娟
对我们来说,每一本编辑的书就如同自己的一个孩子。一字一字从我们的心里、口中、笔下路过,一句话可能会被反反复复咀嚼。编辑精心打扮着这个孩子,不是为了让别人看到编辑的工作量有多大,而是为了让这个孩子更加漂亮,更受欢迎。编辑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本书是我的孩子,但首先是作者的孩子。它的风格可能与我不同,但它一定要成为作者心目中的样子。作者怎么会接受别人在它的孩子身上大刀阔斧地改动呢?慎改,既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一部作品应有的敬畏。
少儿文学读物第二编辑部 刘源
这次的编辑业务讨论会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干货满满,主任们精心讲解,逐一分析经典案例,还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方法和中肯的建议。一些编校过程中困扰自己的问题,在这次会上迎刃而解。编辑应常怀匠人之心,每一步都需要精雕细琢。切忌对稿件做过度修改,以致遗漏硬伤;要坚持“如果原文不错,不要改”的原则。作为年轻编辑,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在日后的工作中需要时刻警醒自己,唯有查漏补缺、补充知识短板、脚踏实地,并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让自己的编校基本功更加扎实,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低幼读物第一编辑部 綦超
美术编辑的工作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画稿、对于图书装帧设计的一些想法、概念等逐渐定型和明晰,最终精确化。但这个过程往往会让我们自己陷入一个自我欣赏的漩涡。通过业务讨论会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不应仅仅以“设计”为重,更应具有“编辑”思维——在让文图关系“美”起来的同时,更应让文图的内容“准”起来。童书的插图量很多,在面对插画师天马行空的发挥和文字本身的插图需求时,平衡好二者的关系需要我在未来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编辑手里的红笔很重,它代表着编辑的水平,关系着图书的质量,展示了出版社的品质。我们将常怀敬畏之心,握紧这杆笔,把这支笔用活、用好,用得光彩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