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投行人Percy专访:“典型”投行人的求职手册
都已经进入10月了,秋招早就进入白热化阶段,不知道你是否还为offers焦头烂额呢?
“太卷啦太卷啦”
“XXX出面试结果了吗?”
“看来我又挂了”
......
莫着急莫着急,“过来人”们对此都深有体会!
为了降低大家的焦虑,并提供真实实际的求职建议,让大家可以更好的将秋招进行到底——
我们特别邀请到Easy Offer 秋招大咖周的嘉宾
——一位经验丰富的北美投行过来人——Percy Ahn来分享他的求职故事和个人建议。
Percy在本科期间积累了三段顶尖/精品投行实习,
毕业后曾在加国顶尖私募公司Novacap全职工作一年,
现在在加国顶尖投行TD Securities担任Associate。
如此光鲜的履历的背后,是不断的探索和自省,以及两份“错失”的全职offer......
话不多说,让我们将话筒交给Percy吧!
(作为一名韩国欧巴,小编尽力翻译中...... )
是什么动机和契机促使你选择当一名投行人的呢?
PP小编
Percy
我不是那种一开始就立flag一定要进投行的人,刚踏入大学懵懂的我甚至还不知道投行工作是干什么的。
记得当时受家庭环境影响,我本来是立志要成为一名 工程师(或其他STEM领域的工作)。
我父亲就一直从事工程行业,所以从小到大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我一直都是学校里的math kid。他也倒挺希望我能延续他的事业,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对工程师这个职业还是比较向往的。
直到进入大学、在大一经历了一系列的学科探索和与校友的coffee chats后,我慢慢发现我之前给自己立的“math kid”人设似乎与真实的我并不完全相符。
举个例子,我有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竟然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差点走上学术深造的不归路、成为一名“哲学家”。
我一直都是比较直来直去、非常喜欢分辨黑白是非的人(现在也是),但我在上完哲学课后发现自己对辩证观点和说服他人上也十分有兴致。
思来想去后,我发现 金融其实是这两者之间最好的结合,因为它既需要数据分析等硬核实力,也需要与人沟通这样的软实力。这就是为什么最终我选择修金融专业。
接着我就开始研究金融领域的各个分枝,包括商业银行、企业银行、投资银行、咨询、会计等等我都有所了解。
在不断的排除后我将选项缩小范围至三个: 企业银行、投行和咨询。
先说企业银行——我大学第一份实习就是在 Citi 企业银行部的实习,也是那时作为金融小白的我的初次职场历练。
实习最终是顺利完成了,不过我的就职体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
第一个原因是 企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对我来说太狭窄了,基本上只涉及一些传统的融资服务,而那些像IPO上市等比较多维度的工作都交给隔壁投行部了,而且 最重要的是与客户接触的机会较少。
反观投行,虽然初级分析师直接接待客户的机会也不多,但是 一旦有机会接待的基本都是各大公司的老总和股东——这种建立关系网的机会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除此之外,缺乏接触客户的机会也意味着企业银行的工作内容虽然硬核但是较为模式化,缺乏人性化的一面。
不可否认的是,专业的硬实力对金融工作必然重要。但是我认为金融的人性面(human side)也是不可缺失的。
这一点在我开始全职的投行工作后更是深有体会。有的时候客户联系到我们的时候已经处于破产状态,这种情况下我作为投行工作者不仅需要拿出准确的数据模型,还得能够凌驾于数据之上进行战略性思考, 从而给出实际的、让客户认可的解决方案以尽力帮助他们——金融行业本质上是为客户服务的,而不是某种数据分析的工具。
说到接触客户,那为什么不走咨询呢?
咨询在我看来需要的技能其实和企业银行恰好相反,对数据分析等硬实力的要求较低,而是 更需要交流、创意思维等软实力,这些能力虽然我十分认可但与我自身“mathy”的一面不太对口,所以深思熟虑后就放弃了。
而投行在三者中则是唯一一个满足我各方面自身优势和职业观念的行业。
可以说,我从开始探索到最终决定当一名投行人 不仅仅是在外向搜求,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发掘和内向定位的过程。
可以谈谈你大学期间的实习经历吗?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PP小编
Percy
刚进投行的我因为不懂行情还是走了不少弯路,导致我与两份全职Offer“擦肩而过”。
第一份“失去”的offer来自我大三暑假实习的公司 RBC Capital。
大三暑假实习可能是大部分同学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实习,因为实习表现过关可以直接收获毕业后的全职offer,而我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开始实习并期待毕业后的全职工作。
但是,我入职前几天才发现自己被分到了 房地产投行部。
房地产投行在整个投行业务里算是一个极其偏门的领域。虽然我本身保持一个比较开放的思想实习,但是我很快发现房地产的投行业务似乎过于专一,而且与其他线路的业务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甚至连基本财务模型的度量都与其他部门相比有完全不同的侧重。
这些差异意味着,如果我在将来某一天不想继续从事房地产投行的业务、想要跳槽到另外一个部门将会是一个特别困难的过程。
而当时的我作为实习生,更想要探索投行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一下子就将自己束缚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所以实习结束后虽然顺利拿到了全职Offer但是也果断拒绝了。
大三暑期实习“泡汤”了后紧接着我又开始在向其他北美的顶尖投行投简历,最后也收到了不错的Offers,这其中就包括 精品投行Evercore能源部的全职offer,也是我本科毕业前的最后一份实习的Offer。
不过难题再次出现了,由于我签的是Evercore在美国德州休斯顿Office的Offer,我作为国际生需要抽到在美工作签才能正式入职。
本来抽签成功率就只有大约1/5,我当时能抽到签证就已经不容易了,而然没有料到不久后新冠爆发,那年特朗普政府突然将那一年所有外国人员的工作签取消了——而且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我的全职Offer就此不翼而飞。
虽然Evercore也有挽留我的意思,允许我延迟一年后就职,但是我因为不想白白浪费这段时间就再次婉拒了一份沉甸甸的全职Offer。
可以说, 我大学的实习虽然丰富但是都“烂尾”了。
虽然与两家顶尖/精品投行的全职Offer失之交臂的确有点可惜,但是不论如何我从实习和应聘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都让我更加成熟,也使我在后来的全职求职道路上更加自信大方。
发现房地产并不适合你后,为什么最终选在在Technology,Media,and Telecom(TMT)这一领域深耕呢?
PP小编
Percy
原因挺多的,但是主要有两个方面:个人兴趣和长期发展。
之前提到过我成长在一个非常注重STEM教育的家庭环境,正因如此我本身对科技领域是有比较深厚的兴趣的。
而且TMT不像房地产,应用范围相当的广,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新事物,这对于我的自我提升和未来发展都不是坏事。
第二个原因其实源自我之前Evercore的准全职工作经历。
当时我是在石油和天然气能源投行部工作,而选择这个行业其实和选择TMT的初衷类似——能源的需求和使用在未来只会越来越广,而且能源产业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又有许多区别,总体来说探索和操作的空间非常大。
然而,最终决定离开能源部门,则是因为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北美许多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表现并不理想,许多甚至倒闭了。我意识到, 随着新能源的崛起,石油和天然气不可避免地在逐渐被替代。
而对于我这个想要长期在投行扎根的人来说,在一个未来几十年内很有可能就直接消失的产业打拼确实风险不小,所以最终还是决定重新考虑未来专攻的方向。
反观TMT,新媒体科技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媒体和科技产品基本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基本上不太可能会被真正意义上替代。
其实选择TMT的过程和我一开始选择投行的过程很像,都是通过不断自我定位和再三思考未来发展后才做出的谨慎决定。
据悉毕业后你没有继续在投行工作而是转去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为什么最后又回归投行?
PP小编
Percy
实话说,我从投行转私募(PE)一定程度上算是随大流的选择。和长期发展。
起码在我处在的投行圈里,在投行工作几年后转去PE似乎是所有人公认最佳的职业发展路径。
对此原因有许多,而最主要也是比较功利的原因是PE的高级职位的长期的潜在回报和收入相对投行的高级职位高得多。
其次, 许多顶尖PE公司也只招募起码有两三年投行全职工作经验的人,所以不是投行人都喜欢跳槽到PE而是大多数时候只有先进入投行才能有机会进入PE。
而我当时则是抓住了一个罕见的机会, 在毕业的时候凭借此前的投行实习经历相当幸运地拿到了Novacap——加国顶尖PE公司——初级分析师的全职Offer。
大部分PE公司并不开设初级分析师的职位,所以Novacap当时给我这个机会我还是非常感激的,一方面意味着此前的实习经历派上了用场,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至于为什么我不像其他人一样先去投行全职工作几年,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猎奇心理——单纯想知道为什么投行人都纷纷转PE,想通过这个宝贵的机会认识PE并考虑它是不适合我。我是抱着这样一份好奇心踏入PE的。
但是,我进入Novacap后,慢慢发现 作为初级分析师,私募的日常工作其实与IB也没有太大的不同,反倒是目标感过于单一。
PE工作和投行工作的实质区别就是,PE是投资的买方,工作目的说到底只有一个:找到好的资产投资并获得收益、提升所在公司的财务和其他各方面表现。
而投行更像是一个中介,很多时候是为其他公司服务而不是单纯为所在的投行打工, 有来自各个利益方的期望和压力,因此工作目的更加多元、更加具有不确定性。
虽然我也不确定以后是否想要在投行继续走下去,但是我认为起码在初级职位时投行工作相比PE能够积累更多经验和技能,所以在尝试一年PE后还是回归投行了。
对想要进入投行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的吗?
PP小编
Percy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自闭”,要积极勇敢地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有必要时多向上级领导寻求帮助和指导。
可能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我一开始步入北美企业文化的时候不太适应。此前我一直以为作为初级分析师只要做好自己本分,默默埋头苦干就完事了——大概率与我家庭背景下培养的“Asian mentality”有关——但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上, 大部分北美的上司并不喜欢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员工,他们其实更加希望看到员工既能完成工作又能抽出时间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工作外时不时参加party都是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与其要求员工每日加班加点自己琢磨工作上的问题,上司也十分欢迎初级分析师向他们问(有意义的)问题和建议。
特别是对于实习生,如果你能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向上司讨论一些本不在你责任范围内的问题,上司眼中你就不仅是一个能干还是一个对工作持有热情的人,这一点是特别讨喜的。
总的来说,虽然“埋头苦干”必然重要,但是在投行光能干“苦活”是不够的,还需要你能够融入公司的团队和有效利用各类资源。
第二,大学期间尽量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活动,因为Peer Pressure真的会让你加倍努力。
说到这点还挺尴尬的,因为回想起来当时在我的朋友圈里我可以算是成绩最差的那一个。当我的朋友一边在九大做实习一边GPA拿A的时候,我不仅实习屡屡“不利”而且校内课程的成绩还总是跌到B。
所谓“宁当凤尾,不当鸡头”,如果你在一群“大佬”里混,就算最终成为不了“大佬”们的一份子你肯定也交了不少“大佬”朋友。
虽然我也不会随便称自己是“大佬”,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不没有学校里和其他“大佬”的互相支持和激励,我也成为不了今天的我。
小 编 后 记
与Percy短短一个小时的coffee chat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他作为投行人的典型特质:谨慎但愿冒险,专业但不乏人性。
从他一步步进入投行并找到自己定位的过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三思而后行的人,时不时反思自己与工作和行业的关系。
然而,在反思的过程中他也不排除任何新机和风险,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追寻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mathy”他也并不安于只与数字打交道,而是热衷于与他人沟通、利用自己的技能服务客户和社会。
投行人身上的 多面性,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而金融作为经济甚至社会发展的润滑剂本身就是多面的,投行业则更是照顾到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
初入职场的学生面对如此复杂多面的工作,难免遇到挑战、经历挫折。
但是“经历风雨见证彩虹”不只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即使是同龄人中像Percy这样的“强者”也要在挫败中反思成长。
求职、秋招,是从大学走向象牙塔的第一步,确实是人生中的一次历练。
但 只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心智才更容易成熟。
只有摆正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不刻意约束自己才能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就算没有办法拿到最心仪的offer也不后悔。
毕竟, 等到真正入职之后,职业生涯才刚开始。
文by | Carrey
关注Panopath 过来人
回复 “Pano Profile”
即可获得更多过来人申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