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子公司亮出上半年成绩单
你在银行买的理财产品是银行自营的还是代销理财子公司的?对于这个问题,恐怕还有不少人不清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子公司产品在银行理财市场占比已近三分之二,已成为理财市场中坚力量。
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代销渠道不断拓宽,如今在一家银行就能买到多家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为投资者带来更多、更好的选择。8月底,随着42家上市银行半年报全部披露完毕,全市场有1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随母行中报公布了主要经营数据。华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上半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利润同比增幅亮眼,19家理财子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合计165.46亿元,同比增长67.8%。理财产品管理规模方面,多数国有大行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余额较上年末有所萎缩,而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余额则呈现增长态势。
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理财规模逆势增长
四家国有行理财子公司缩水逾5500亿
理财产品管理规模是理财子公司资产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从公布上半年理财产品规模的18家理财子公司(中银理财未在半年报中披露)数据来看,招银理财以2.88万亿元理财产品余额遥遥领先,建信理财以2.05万亿元排名第二,兴银理财1.96万亿元位列第三名。此外,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信银理财、光大理财、交银理财5家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余额也均超1万亿元。与去年末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余额超2万亿相比,半年报数据显示,工银理财以1.82万亿元规模暂别“2万亿俱乐部”,招银理财和建信理财仍各据一席之地。而兴银理财7月发布的消息称,该公司理财规模也已突破2万亿大关。
值得注意的是,受上半年市场大幅震荡、银行理财收益回撤影响,理财市场规模增长相对乏力,5家理财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较去年末下降,其中国有大行就占了4家。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产品余额分别下滑9.80%、7.77%、6.46%、6.22%,合计缩水约5571亿元。与此相对应,股份行理财子公司资管规模逆势增长,除华夏理财较上年末下滑3.79%外,其余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规模均较去年末有所增长,其中信银理财、光大理财、兴银理财增长势头显著,增幅分别达17.45%、11.03%、9.99%。
19家理财子公司上半年获利165亿元
多数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
虽然2022年上半年银行理财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破净”浪潮,但似乎并没有影响银行理财子公司盈利,上半年19家理财子公司共计收获165.4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6.83亿元,增幅达67.8%。有6家理财子公司净利润超10亿元,国有行、股份行分占3个名额,招银理财在赚钱能力方面再次领跑,以20.66亿元净利润拔得头筹,兴银理财19.58亿元、建信理财19.13亿元紧随其后,中银理财、农银理财、信银理财分列4-6位。此外,光大理财上半年净利润9.84亿元,排在交银理财6.34亿元之前位列第七。
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方面,仅两家理财子公司下降,其中兴银理财微降0.25亿元,平安理财则从8.2亿元骤减至4.28亿元、下滑52.2%,其余理财子公司均呈现增长。四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明显,其中建信理财同比增13.84亿元、增幅261.63%排在首位,中银理财同比增长9.71亿元、增幅200.21%,农银理财同比增长6.41亿元、增幅109.57%,工银理财同比增长6.33亿元、增幅190.09%。招银理财、华夏理财、杭银理财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5亿元。
今年已有6家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
理财子公司产品占比达66%
30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28家获准开业,仅今年以来,就有浦银理财、上银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高盛工银理财、民生理财和恒丰理财等6家理财公司相继获准开业。自2019年首批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以来,理财子公司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快速发展之路,产品存续规模不断增长,产品类型日益丰富,现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理财市场的主力军。8月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19.14万亿元,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65.66%。这组数据与2021年底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17.19万亿元、全市场占比59.28%相比,又向前跨进了一步,银行理财市场已呈现出以理财公司为主、银行机构为辅的格局。
资管新规自今年正式实施以来,银行业理财市场发生了诸多显著变化,银行理财不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等投资理念正逐渐被广大投资者接受。今年一季度受市场大幅震荡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曾出现大面积破净现象,给银行理财市场带来了巨大挑战,诸多理财子公司频频启动自购,提振市场信心。业内人士表示,在加强投资者教育的同时,理财公司也亟须构建与自身业务规模、特点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内控合规管理体系,以确保依法合规、稳健运行。 华商报记者 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