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新增居民存款超6万亿创新高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23:11:55 浏览量:1

在存款利率不断调降的背景下,我国居民部门的存款规模反而大幅飙升,“超额储蓄”现象引发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下单月新高。

实际上,居民存款多增在2022年就已表现得非常明显,全年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远远高于2021年9.9万亿元的规模。与此同时,定期存款明显多增。

储蓄存款与超额储蓄有哪些区别?造成存款定期化的原因是什么?存款增长规模远超贷款增长规模,将对银行造成哪些影响?这些“超额储蓄”未来转化为消费、投资需要多长时间?

超额储蓄从何而来

央行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在去年高基数上继续同比多增7900亿元。

此外,1月M2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创下2016年中以来最高水平。

央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也显示居民的储蓄热情高涨,去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这一比例为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支撑1月M2增速创新高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存款,同时信贷高增下派生能力增强和财政靠前发力也加大了货币投放。春节前企业集中发放薪酬福利,单位存款向住户存款转移,同时受个人消费意愿仍偏低等因素限制,居民更多选择将收入进行储蓄而非消费,助推M2。

不仅如此,居民存款结构背后同样暗藏玄机:存款增长主要体现为定期存款的明显多增。Wind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新增居民存款中有79%是定期存款。此外,2022年持续至今的投资者疯抢大额存单也是存款定期化加深的一大表现。

华创证券也指出,2022年居民17.8万亿的存款增长主要体现为定期存款的明显多增,其背后或反映了2022年房价回落+股票熊市+理财赎回的情境下,居民被迫以定期存款作为资产配置的选项。

不过,市场也有不同的观点。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等在研报中指出,居民存款的上升,财政与准财政的支持是主要因素。

该机构通过对M2的拆分发现,去年M2同比增速相比2021年底上升2.8个百分点,其中财政直接贡献了1.9个百分点(包括央行利润上缴),如果其将74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也纳入“财政”的口径来考虑,那么财政的贡献将达到2.2个百分点,这还没有考虑其他政策性信贷、普惠金融对于M2的支持。

爱存钱并非因为不买房不买股

对于居民存款为何持续多增,市场热议从2022年持续至今。

疫情三年来,居民存款大幅增长,与历史趋势相比明显上升。对此,不少分析认为,这一增长反映出,在收入不确定性增强、消费需求受到压制、理财市场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居民储蓄意愿较强,消费意愿较低。

但与上述观点有所不同,近期有分析指出,居民存款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节省”。居民不买楼、不买股也不是居民存款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中金在研报中指出,关于居民存款的高增长,目前一般观点存在三个理解误区:一是把储蓄与存款混为一谈,二是认为居民存款大幅上升主要是因为居民在疫情期间“节省”导致的,三是有观点认为居民疫情期间不买房不买股是推升居民存款上升的主要原因。

中金认为,在信用货币社会,贷款创造存款,节省是美德,但是如果家庭整体的消费倾向都大幅下降(储蓄率大幅上升),宏观的结果将是经济走弱,收入下降,贷款走弱,存款也随之走弱而不是上升。换言之,居民消费倾向整体大幅下降的结果可能是存款下降而非上升。并指出,居民存款大幅上升主要是财政和准财政发力的体现。

因此,之所以存在上述误区,是混淆了储蓄与存款的概念。

中金指出,储蓄指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减去被消费的部分(即储蓄=收入-消费),是一个实体经济概念。存款则是一个货币概念,在货币分析框架中,银行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货币创造的职能,贷款创造存款。如果把央行与商业银行合起来看作一个金融体系,那么货币要么由对政府的贷款创造,要么由对私人部门的贷款创造,要么由对境外机构的贷款创造。在银行发放贷款创造货币的过程中,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产生存款项,即贷款创造存款。因此,信用货币社会,在分析存款上升的原因时,应该用货币分析的框架,而不是实体分析的框架(可贷资金理论)。

“不同定义下的‘超额储蓄’的规模并不一致,但无论是将理财余额纳入统计,亦或是计算居民收入与支出的同比增速差,均反映出2022 年存在明显的‘超额储蓄’。”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超额储蓄的来源包括三方面:一是资产价值与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增大,居民倾向于更多的储蓄;二是受房地产行业风险等影响,居民部门的购房意愿有所降低,潜在的购房配置资金向储蓄转移;此外,受疫情影响,消费场景的缺失也使得2022年以来居民消费支出显著低于潜在规模。三是随着2022年末防疫政策优化、地产支持力度加码、经济预期好转,债市收益率大幅上行,理财净值普遍受损,导致投资者纷纷将理财赎回至存款。

明明同时指出,对于银行而言,短期负债端资金来源增加,负债端压力减轻,有助于减轻息差压力,但是长期的资负失衡会导致信贷利息收入下滑,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对银行经营弊大于利。

居民高储蓄如何转化

在1月创下单月最高记录后,居民存款是否会继续走高,以及可能向哪些领域释放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光大证券指出,除去银行贷款等资产业务派生存款以外,春节错位因素也是形成1月多增的一个重要原因。去年1月末恰逢春节假期,大量存款转化为现金;今年1月末时春节假期已结束,现金陆续回流银行体系并形成存款。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今年1月M0增速大幅下降至7.9%的主要原因。春节因素也造成了居民户存款的多增。今年春节在1月,较多企业有春节前支付年终奖、过节费的习惯,因此1月会有大量企业存款转化为居民存款。

招商证券则指出,回顾历史来看,春节当月居民存款与企业存款一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后续居民存款走势仍需持续观察。

“展望2023,宏观经济政策与居民行为的改变都会影响居民存款。我们认为不应该将居民存款看作一个等待着开闸泄洪的‘蓄水池’。除了静态地考虑当前已累计的居民存款外,也需要判断货币、财政政策对于货币体系的影响。”上述机构认为。

对于消费、地产与金融投资等潜在的消化路径,明明认为,其一,不宜高估超额储蓄对消费的提振;其二,向地产释放仍需观察预期修复,超额储蓄能否顺利向地产行业释放、刺激房地产销售,关键在于居民对于交付问题的信心改善以及对房地产财富效应的预期判断,目前政策有所支持,但房地产财富效应与房价增速仍然是一个长期制约,预计超额储蓄向房地产行业释放的规模有限。其三,资本市场也是重要流动方向,居民超额储蓄在短期内无法大量进入消费、地产领域的情况下,考虑到目前金融资产在经历了调整后具备了一定的配置价值后,一部分超额储蓄后续很可能流入资本市场。

国盛证券则认为,消费、楼市与金融市场均有望受益,具体消化路径与节奏将取决于居民意愿修复和资产回报预期。从存量视角出发,防御性储蓄更多源自对未来收入的悲观预期,这将直接制约居民的房产、耐用品购置,以及潜在消费升级可能也会阶段性转化为消费降级,因此存量储蓄的释放将更多流向消费与楼市;从增量视角出发,历史经验表明,新增储蓄与投资的关联度往往更显著,而与消费的关联实则相对较弱,反映出储蓄意愿的边际调整可能与居民投资意愿调整挂钩更为直接。投资意愿修复的具体体现则往往依赖于赚钱示范效应,本轮预计股市或率先受益。

万亿级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仍有阻碍

尽管对超额存款的规模测算不一,但机构普遍认为,2022年存在明显的“超额储蓄”现象。

通常而言,把显著高于往年平常储蓄之外的储蓄,称为“超额储蓄”。明明表示,超额储蓄是当年储蓄超过了正常潜在水平的那部分储蓄。此外,储蓄存款并不完全等同于储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低风险金融产品正取代存款成为居民财富储藏的工具,因此存款的增长不能完全反映超额储蓄的规模。

“在超额储蓄的具体规模判断上,由于居民资产配置方式随着金融市场发展而愈加丰富,很难仅仅通过存款增长来衡量,不过可以确定是万亿级别的资金量。”明明称。

中金此前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市场可能对“超额储蓄”存在高估。并估算认为,2022年居民“超额储蓄”规模可能在3万亿元左右。

超额储蓄会否转化,消费、地产、资本市场等领域受益需要多久时间,则是市场的另一关注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居民部门存款增长规模远超过贷款增长规模,存款比贷款多增了14.01万亿元,二者之间出现较大缺口。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秘书长刘磊认为,2022年存款增幅大幅高于贷款增幅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购入政府债券的增加和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减弱。“超额储蓄和未来的消费、投资都没有太大关系。居民2023年消费和投资都会增加,主要原因是疫情放开以及对未来经济增长复苏的信心增加,并不是由于超额储蓄。也就是说,即使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住房投资支出增加,依然不会改变居民存贷差扩大的趋势。”刘磊强调。

明明也认为,不宜高估超额储蓄对消费的提振。他表示,从近期公布的金融数据来看,居民存款高增但贷款依然表现较为疲弱,房地产市场提振不明显,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依然面临阻碍,不过考虑到经济复苏和消费修复的大趋势,一二季度交接之际,基本面的修复改善预计能够带动预防性储蓄的消耗。

end

综合| 第一财经、澎湃新闻

责编 | 赵文婷

值班主编 | 赵伟莉

关注

我们

如果您喜欢阅读我的文章

请戳下方点击关注“新华日报财经”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