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声匿迹or涅槃重生,纪念那些“逝去”的银行
文|九月
“那些‘逝去’的银行是其自身或整个行业由一个时代迈向另一个时代的象征 。”
在很多人眼里,把钱存入银行是最安全的。但实际上,储户把钱存入银行,还是有可能遇到银行破产倒闭的情况。
在历史上,我国已经有5家银行宣布破产倒闭,它们分别是:海南发展银行、河南肃宁县尚村信用社、汕头商业银行、包商银行、太子河村镇银行。不过,更多的并没有倒闭,而是“逝去”。绝大部分城农商行都经历过“改名”,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因寻求经营地域范围的突破,有的则为扩大经营规模改革重组、有的因被金融集团收购、有的因出现严重信用风险被监管机构接管,后又引入新股东重获新生……
种种迹象表明,那些“逝去”的银行是其自身或整个行业由一个时代迈向另一个时代的象征。下面,《行长速览》将带大家一一梳理,有不足之处欢迎在评论区指正。
01
我国第一家破产的银行
先来说说我国第一家破产的银行——海南发展银行(下称“海发行”)。海发行本身就是“负重”出生,在承担大量债务的5家信托投资公司基础上筹建,1995年8月正式开业,注册资本16.77亿,由海南省政府控股,一共有43家大型企业股东,与现今几家老牌股份行诞生于同一时期。
海发行是当时海南省唯一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刚开始,凭借着本地行的优势地位,存款增长速度很快。在96年底,存款比开业前增长了152%,贷款增长了97.8%,是当时海南省内存款最多的银行。1996年,海发行广州分行成立。
成立之初,海发行便背负44亿元债务,也就是说这个“新生儿”不仅要保证正常的银行业务运营,还要处理一桩又一桩的债务纠纷。尽管日子苦,海发行凭借努力逐步走出低谷,实现良性运行。但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海南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很多信用社通过高息揽存的形式发展业务。到1997年年底时,海南省已有几十家信用社出现资不抵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等问题,并发生多起挤兑事件。最终海南省政府决定让海发行兼并这些信用社,背起它们的资产和负债。结果,这一系列举措,将海发行推向了深渊,并发生了更为严重的挤兑事件。
1998年3月22日,央行在陆续给海发行提供了40亿元的再贷款用于“救火”后,决定不再给予资金支持。1998年6月21日,央行发出公告:由于海发行不能及时清偿到期债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央行《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决定关闭海发行。
海发行关闭后,个人存款转由工商银行托管,由于公众对于工商银行的信任,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而对法人(公司)存款则进行债权登记,待清算完后再行兑付,但是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年至今未完成清算。
02
那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银行
海发行不久后,又一家银行因高息揽存、挪用资金和账外贷款等一系列经营问题“倒闭”。
2001年,汕头商行放出约100亿元货款,坏账资金高达40多亿元。最终,汕头市商业银行被勒令于2001年8月起实施停业整顿。根据广东康元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清算核资报告显示,截止2001 年8月10 日停业整顿日,汕头市商业银行总资产70.44 亿元,总负债86.16 亿元,所有者权益-15.73 亿元。遗留下大量历史问题。
2001年8月起,该行被中国人民银行勒令实施停业整顿。在停业整顿过程中,汕头市政府始终希望重组汕头市商业银行。只不过恶劣的经营情况,汕头市政府与各方的重组谈判均未深入,最终放弃控股权,成功引入侨鑫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发起人投资者。
经过长达10年的风险处置,2011年2月,“汕头市商业银行”重组为“广东华兴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方案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注册资本为50亿元。2011年9月8日,华兴银行正式开业。
相比前两家,下面这家“破产”的银行更为人熟知。
2019年5月24日,因原大股东明天集团违规占用大量资金形成逾期,出现严重信用风险,包商银行被央行、银保监会依法接管。新成立的蒙商银行为全资国有城商行,承接了包商银行的部分资产和负债,和包商银行是两家相互独立的法人机构。
2020年5月20日,包商银行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包商银行在内蒙古自治区内的营业网点将全部变更为蒙商银行营业网点,目前系统切换和网点标识、凭证、印章更换等准备工作已就绪,定于5月25日正式以“蒙商银行”名义全面对外营业。这意味着,这家经历了21年春秋的城商行成为历史。另外,包商银行在内蒙古自治区外部分的资产负债由徽商银行收购。
03
两大老牌股份行的前世今生
“逝去”的不只有因破产而消失的银行,现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两家——恒丰银行和平安银行可以说是由两家老牌银行改制而来。
恒丰银行的前身则是我国第一家住房储蓄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该行1987年12月开始对外营业,是全国第一家办理房地产信贷结算业务的专业银行。彼时的住房储蓄银行主要是为单位房改筹集住房基金,开展低息抵押贷款业务。随后,由于政策和市场的变化,1995年,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已经是一家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当年总资产达到36.03亿元人民币,仅次于当地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2003年8月1日,烟台住房储蓄银行改制,改名为“恒丰银行”,引进了新加坡大华银行等外部股东,烟台蓝天投资是唯一单个持股超过20%的大股东,代表烟台市国资持股,烟台住房储蓄银行成为历史。
平安银行亦如是。其前身便是深圳发展银行,上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新中国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下称“深发展”)诞生了。随着早期资本市场的设立,深发展成功引进了国际战略投资者——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成为我国首家上市银行,并在二十世纪90年代的股市起落中,扮演着深市风向标的角色,成为一代股民心中永远的记忆。
在新桥入股深发展将近5年之际,深发展的股权结构也再次面临调整。彼时,总部同样设在深圳的中国平安集团将目光投向了深发展。而在此之前,中国平安分别于2004年、2006年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开始打造平安银行这一品牌。
从2009年开始,深发展与平安集团频频接触,讨论入股问题。值到2012年1月,深发展和原平安银行通过议案,同意深发展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公司名称变更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随后也变更为“平安银行”。
04
简单更名的银行
在现有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为有利于银行发展改名的不在少数,有的基于突破经营地域的考虑、有的基于经营范围考虑。
比如,2003年3月,“福建兴业银行”更名为“兴业银行”、2005年底“中信实业银行”改名为“中信银行”、2011年4月8日,“广东发展银行”更名为“广发银行”……
从上述更名的几家银行不难看出,从某一地域或某一经营特色发展起来的银行在名字上都在摆脱相关限制、寻求突破,银行名字也越来越精简大气。
银行名字的变化还要从20世纪90年代说起,绝大部分银行改名时间都在2007年、2008年左右。当时,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决定在撤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在35个大中城市分期分批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入股的具有“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合作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例如,北京银行原名为“北京市合作银行”,后来更名为“北京市商业银行”,2005年1月8日更名为“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原名为“上海市合作银行”,1998年8月13日更名为“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原名为“宁波市商业银行”,2007年2月13日更名为“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原名为“南京市商业银行”,2007年3月18日更名为“南京银行”……
05
合并重组潮消失的中小银行
为了化解国内金融风险、拓展经营区域范围,很多中小银行纷纷进行合并重组。这些中小银行合并重组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化解潜在风险,完善内部治理,提升经营能力,二是部分中小银行面对激烈的竞争,选择抱团取暖。
实际上,中小银行合并重组的银行并不在少数。港股上市的中原银行已与河南省内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焦作中旅银行订立吸收合并协议。2021年4月,由大同银行、长治银行、晋城银行、晋中银行、阳泉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设立的山西银行开业。中原银行也是合并重组而来,2014年8月由开封银行、安阳银行、鹤壁银行、新乡银行等13家合并组建了中原银行。成立于2021年6月7日的辽沈银行吸收合并了营口沿海银行、辽阳银行两家银行,成立于2020年11月7日的四川银行,背后是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和凉山州商业银行……
截至目前,从经营业绩来看,四川银行实现了盈利,中原银行及山西银行的业绩稳步增长,只有辽沈银行未完全摆脱历史包袱,暂时处于亏损状态。
综上所述,有的银行为顺势而为,改名为自身谋求更好的发展;有的银行明白“单兵难胜,合力为策”,选择“报团取暖”;有的银行因为不良经营不得已“洗心革面”……无论因何原因,都是在朝良性发展努力。俗话说,变则通,通则达。“逝去”并非贬义,更有可能是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