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深圳城中村“统租”来了!能否造福新市民?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22:37:30 浏览量:0

近期,深圳一则“南山区白芒村统租,被迫搬家”的事件报道火爆网络,租客们拉着大包小包在高温天气下被迫集中搬离城中村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几万人说搬就搬,他们该去向何处?孩子上学怎么办?这是不是深圳在吸引新市民青年的手段等话题引发了市民网友们的关注与讨论。

“统租”城中村是何原因?这其中蕴含什么意义?凤凰财经深圳带领读者一同剖析。

何为城中村“统租”?

了解“统租”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深圳保障性住房的来源,大致分为新建和筹集两种。所谓新建,一大来源是政府自筹资金拍地规划建设,再低价出租,次要来源是拍地时硬性要求开发商配建一定数量的保障房。而保障性住房的筹集工作遵循按需定筹、属地负责原则,紧密围绕“20+20”产业集聚区、轨道交通站点、20 大重点片区和市、区中心片区,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筹集对象就包括了城中村房屋。

至于“统租”,是一种把城中村的房屋转变为保障性住房的实现方式。即政府统一从城中村房东手中以高于市场价的租金打包租下大量农民房,然后进行统一的室内装修设计等规模化品质化改造,以及升级周边相关的配套设施后再行出租。通常是面向低收⼊群体或有特殊需求的⼈群提供的公共福利房屋。

所以城中村“统租”本质上是一种筹集保障性住房的方式。

为什么要“统租”城中村?

深圳作为全国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城市之一,平均每一年有70多万人净流入深圳,其中包括大量的新市民、青年人来深就业发展。为了保障居民住房需求,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深圳市增加了保障性住房供应计划。根据《深圳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深圳市计划建设筹集住房89万套(间),其中,建设商品住房35万套,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54万套(间)。而今年2月,深圳调整供应目标,将保障性住房筹集数量从原先的54万套(间)调整为不少于74万套(间)。保障房规划目标任务数量提高之后,拥有超大体量的城中村便成为了“统租”的目标。

据公开信息显示,深圳拥有约360平方公里城中村建筑,约占20%土地面积;数量超过1700个,居住着1000多万人口。而深圳实际管理人口达2000多万人,相当于深圳平均每两个人,就有一个住在村中。如此可见城中村承接了很大的居住需求,对于住房用地供应紧张的深圳,在解决居住问题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统租”背后,是利大于弊?

实际上,这并非深圳首次尝试“统租”改造城中村。早在白芒村之前,深圳就已经开始实行了,有正在进入“统租”后期的平山村,也有改造完成的龙华元芬新村。

大多数人所关心的是:“统租”究竟有何益处?

首先,深圳政府将城中村房屋通过规模化品质化改造为保障性租赁住房,无疑提高了城中村整体的居住质量,让所有来深者可以享受到更高质量、更安全的房子。一方面城中村公共配套设施得到改善,增加了公共服务补给;城中村房屋安全、交通安全等重大安全隐患也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城中村租赁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水、电、燃气随意加价等问题得以管控。

改造后的城中村保障性租赁住房,将包括多种户型,能够满足新市民、来深建设者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等群体的租住需求。

然而在这个过程里,有人欢喜也会有人愁。最为担忧的,还是被迫搬出去的众多租户,他们担心找房子困难,担心经过改造后的房租价格更高以及现租户的学位是否能继续得到保障等问题。面对这些担心,深圳官方近期进行了一一回应。比如预留3-6个月搬迁过渡期,禁止房东仓促赶人;再如,搬家会有一些补助,搬走之后学位还可以继续使用。

而针对市场最关注的改造后租金价格问题,深圳住建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造后的租金以不涨为原则,单套租金原则上与改造前基本持平,即便个别房源因改造成本高、投入较大、建筑结构复杂,也必须严格控制成本、严格控制价格、严格加强价格监督,最高上涨不会超过原有租金的10%。

目前深圳的统租房改革刚刚开始,后续出现的各类情况能否做到妥善处理积极应对显得至关重要。深圳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会同各区政府快速建立反馈平台或信息发布机制。各区政府将开通专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主动发布信息、听取市民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处理。

相信未来几年,深圳“统租”将继续落地推进,涉及更多的城中村,希望深圳用切实的行动,确保城中村保障性住房的福利落到实处,让新市民朋友们可以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真正做到“来了就是深圳人”。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