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夜读│张耀伟:立雪南门——求问南怀瑾商道智慧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22:26:07 浏览量:1

编者按

《上证夜读》是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栏目,为进一步提升内容的原创性、思想性、专业性、启发性、故事性、可读性,我们诚挚地面向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等财经领域的高管和专家、企业家和创业者约稿。

你创业的成败得失,你奋斗的心路历程,你创富的生动故事,你发家的财富密码,你投资的独门秘笈,你理财的成功钥匙,你的财富观、义利观、“生意经”,你信奉的人生理念,你崇尚的企业文化,你传承的家训家风……你最刻骨铭心、最难以忘怀、最给人启迪、最值得分享的典型案例、经验教训、人生感悟……以深度、锐度取胜,以角度、温度见长,既有真情实感,又有真知灼见,既发自肺腑,又直抵人心……

来稿请控制在3000字左右,如内容精彩,字数可适当放宽。倘有珍贵的资料照片或视频,可一并附上,我们将与文稿融合编发。

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联系办法等要素,并附上个人照片、简介(100字以内)。

来稿将择优编发,并择机结集出版。

联系人:孟老师 021-3896 7861

郭老师 021-3896 7533

邮 箱:Szyd@cnstock.com

张耀伟

张耀伟教授,管理系统与工程博士,上海新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会长,上海中国书法院执行院长,道南大学堂创办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机器人工委副主席,文化旅游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上海代表处主任,亚银金融集团董事,道南集团董事会主席。曾任公务员,先后担任上海电视台、上海报业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经营负责人,《青年一代》主编,神州通信集团党委副书记等。

善长书法、绘画(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画师),曾追随国学大师南怀瑾、国医大师裘沛然等学研中国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是知名的文化学者,著作有《中国报业广告经营优化》、《南怀瑾,一代大师未远行》、《五体书南怀瑾诗选》、《立雪南门》、《师情化义》等。编辑出版南怀瑾先生多部著作。以及协助裘沛然先生出版专著。长期从事中华文化的研究,是组织者和传播者,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其书画作品多次在海内外展出,2020年元旦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立雪南门——张耀伟名人名家墨迹展》,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南怀瑾先生(左)和作者(右)

1

南老师的大爱和大慧

少年诗梦

有一次,少年南怀瑾读私塾时,写一首诗请教老师。老师说:不看!你去把伯夷叔齐列传背100遍。少年南怀瑾心想:这篇文章我早就读了好多遍了,很熟啦。但是他还是去背诵了。背诵以后感觉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确实妙在其中。背了100遍以后,又去给老师看他写的诗,老师说不用看了,好!

南老师少年时写下了立志诗:

西风黄叶满三秋,四顾苍茫天地悠,狮子岭头迎晓日,彩云飞过海东头。

这是南老师一生的写照。

张耀伟书法作品《南怀瑾少年诗》,落款:乙亥张耀伟书,钤印:张耀伟

南老师峨眉山闭关3年,接续中华民族文脉,以此为一生努力方向。

张耀伟绘画作品,《圣贤仙佛南怀瑾》书法:《忧患千千结山河寸寸心》。落款:壬寅海上耀智,钤印:张耀伟

南老师26岁时,正是国难当头。他到峨眉山闭关,学研中国文化,发宏誓,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接续中国民族文脉。当时,友人钱吉和母亲帮助他。南老师往生后,舍利骨也供奉在峨眉山下文殊院。

闭关三年的南老师写下了这首纪念诗:

云作锦屏雨作花,天饶豪富到僧家,住山自有安心药,问道人无泛海槎,月下听君来虎豹,庵前伴作侍桑麻,渴时或饮人间水,但汲清江不煮茶。

南老师是当代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先驱。从青年时期到九十五岁往生,七十年如一日。始终如一,弘扬中华文化。专注人性造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接续着中国文化的断层。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老师常说他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但他的思想的智慧影响广泛而深远。我称之为方便法门。他的学问深受各阶层,男女老少所欢迎。传播到海内外。他的一生实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宏大志向。

南怀瑾先生书法《敬以治心》,钤印:南怀瑾

张耀伟书法作品《云作锦屏雨作花》,落款:己亥张耀伟书,钤印:张耀伟

我和南老师的缘

我和南老师的渊源是从1980年代后半叶开始的,当时我伯父张尚德以台湾知名教授的身份常来大陆进行学术交流,包括汪道涵、任继愈、季羡林、王元化、邓伟志、裘沛然、汤一介、张岱年、冯契、苏渊雷、胡道静、夏乃儒等在内的大陆学界名家都与伯父有过交往,我也因此拜识了上述大家,但这期间我很少见到南老师,伯父是南老师的学生,所以我称南老师为太老师。

1990年代末,我才有幸常常去拜望南老师。第一次见到南老师,一个削瘦的耄耋老人,一股圣人之气,温而厉,恭而安,威而慈祥。说话声音宏亮,精神矍铄,令人肃然起敬。去看南老师的大都是热衷中国文化的各界贤达,大家习惯叫他南老师。当初尚德伯父叮咛我向老师学做人是一件大幸事,南老师毕生传道、授业、解惑,他是在善意与服务中建立人品,在健全的人品中建立起风格,在高贵的风格中形成风尚。

2004年5月8日晚我和家人随尚德伯父去南怀瑾番禺路长发花苑住处,南老师上海寓所是半层面大小,陈设简单,客厅紧连着厨房,家里的五六人寡言少语。我们坐了一会以后南先生才从另外一间房间缓步来到客厅,大家谈笑风生,南老师说:人们说我是大师,大字加一点是犬师,我是一无是处,一无所获。创业时可以不读书,有了钱要读书,否则守不住业,但不是一般的博士,有了钱要用100个博士都有。历史上三国后南北朝,270年,隋唐仅20年就富起来了,当时没靠台资也没靠外资为什么?中华民族的特点是吃苦耐劳。

南老师风趣又形象地说中国大陆的三大件:

70年代:表·自行车·缝纫机;

80年代:电视机·洗衣机·冰箱;

90年代:手机·电脑·音响;

21世纪头十年:房子·汽车·股票。

再过20年大陆变化更大,主要基于经济。

南怀瑾书法《黄金有价书无价》,落款:南怀瑾,钤印:南怀瑾

南老师为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题词

2

立功、立德、立言

修建三条路

金温铁路,是新中国第一条中外合资建设的铁路,具有里程碑意义,更是造福浙江福建江西人民的宏举。南老师作为这条铁路的“催生者”,功不可没。二十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勾画了一幅神州铁路建设蓝图,其中有一条钢铁动脉,将福州、温州、金华、杭州贯通起来。修建一条由温州直达金华,进而把温州与浙赣铁路大动脉紧紧连接起来的铁路,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浙江地方政府和民众曾七次开工兴建金温铁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顺利开工。

1988年,当温州市领导前往香港拜访南老师,邀请他牵头修建金温铁路时,有着深厚的爱国爱乡情怀的南老师倏然动容,毅然答应。他说:“这条铁路大家企望了八十年,修了七次都没有成功,今天我就决定一定要修,不是为我,是为了开启一个大例子,中国政府的公共建设可以和外资合作。因为不如此,不能加速国内的公共建设。所以我们不去打开这个关闭的大门,那么几十年都不会有人打开这个大门的。”

为此,南老师调集专家夜以继日地伏案疾书,完成了《对金温铁路的浅见》,提出了改革的建设设想。由外资与地方政府共同牵手,打破内地铁路由政府或国营企业独家经营的惯例,催生了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地方铁路公司,并很快筹集第一笔两千多万美金汇进内地公司。1992年12月18日,中国第一条引进外资兴建的地方铁路——金温铁路正式动工;经过5年建设,于1997年8月8日全线铺通,1998年6月11日正式通车,翻开了中国铁路建设改革开放的新一页。

南老师提出了建设金温铁路的四个理念: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管理,中国文化的精神。

南怀瑾书法《四条理念》,落款:丙子春,南怀瑾题。

他在给金温铁道公司同仁信中写:“世界上的财富都是有限度的,一个社会、国家富有了,不过是把财富的力量发动起来,集中起来,并且可以合理有效的加以支配运用。如果财富的力量没有发动起来,不能有效的支配运用。就只能是贫穷。”

1990年前,有一天刘雨虹(老古出版社总编辑)打电话给我伯父张尚德:“南老师要你寄一份简历来。”他寄去一份。后来又打电话说,张尚德不重视。

原来南老师嘱他往访大陆。

1989年,张尚德由伯母和道友吴辉雄先生陪同前往大陆。第一站,是久别故园的湘潭老家。家乡的变化显示了无限壮大了中国的力量。

第二次是1990年4月,张尚德以南怀瑾先生代表及学生名义带领二十位台湾学界工商界道友,到上海作文化交流。我们全家先从上海到杭州接伯父一行。我当时二十多岁,在市政府部门当领导秘书。兼任汪道涵先生创办的东方编译所学术秘书。我设法联系到王元化、冯契、邓伟志、苏渊雷、丁祯彦等,以上海哲学史学会名义正式邀请张尚德教授作中国文化演讲。当时华东师范大学李志林教授、和社科院杂志责任编辑王恩重帮助我全程组织了这次活动。

张尚德到了上海,作了两次公开的演讲。

第一次演讲在华侨饭店(现改为金门饭店),演讲完毕时,汪道涵先生在方秘书陪同下,来到会场,就在演讲厅旁,临时用屏风隔了一间会议室,进行了一次历史性会面。当时冯契、丁祯彦、李志林、王恩重和我等在座,冯契是张尚德的老师殷海光教授在西南联大的同学。吴辉雄大夫等六位台湾客人也与座。

张尚德向汪道涵先生建议了六点。

不久,汪辜会谈开始了。

汪道涵书法,落款:汪道涵,丙子夏日,钤印:汪道涵

张尚德曾回忆:“王恩重先生说,我带了数十亿美金,为投资意向的事。这些年来,去大陆投资的台商,岂止投资五十亿美金,从这方面来设想,当时和我一起去的二十位道友中,有什么人代南老师或自己向大陆说了什么话,我不知也。但我自己的基本原则是:

如果南老师未作明确交待,在人、事、物的重要方面,五十多年来,我从未多说一语、一词。而老师过去也从未嘱我作什么事、说什么话。只说了三句重要的话:

“你要深研唯识。”“在苗栗山中,应孤寒贫露。”“你去大陆作文化交流。”

1990年4月26日下午,在上海华侨饭店,汪道涵先生会见张尚德教授。右者:哲学家冯契先生。作者张耀伟陪同。

文化回归之路

2006年初,太湖大学堂建成。“不要以为拿什么大学的文凭,有个博士学位的,那并不能算成你们要晓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你们把这些年的基本生活教育的精神带到社会上,我可以断定你们将来是顶天立地的人,与众不同。”这是2012年6月21日,95岁的南怀瑾在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举行的首届毕业典礼上,端坐台前给予30位6年级毕业生的“临别赠言”。

太湖大学堂是南怀瑾教育实验基地。2006年,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首次招生,学校采取住宿制度,学生必须学习武艺、静定、野炊、读经等生活课程。那里没有现代化的操场,只有孩子们玩泥巴、野炊的草地;没有奥数,但有武术;学习美术,却也教授做饭。孩子们没有考试压力,但有更现实的生活教育,入学后要自己洗衣、叠被,大孩子要帮助低年级学弟学妹,全校就像一个大家庭。

南怀瑾这样解释“实验”的目的:“‘国际’这个名称,就是要把国际的文化精华吸收过来,‘实验’什么?因为不同意这一百多年来的小学大学的教育方法,我们主张文化教育要文的武的合一,要新的旧的合一。实验的是这个。”

南老师推举的商业巨贾都有共同的特点

一、以国家事业为重,通商是为了兴国,如姜子牙、管仲以及最早提倡“实业救国”的大清状元张謇。

二、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能肩负历史使命的,如支持孔子事业的子贡,赞助秦修长城的巴清。

三、有着非凡商业智慧,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商业才俊如卜式。

1、姜太公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起姜太公,自然会想起“姜太公钓鱼”的典故。

据史书记载,姜太公(公元前1156~前1017年),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寿长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据说姜子牙的祖先在舜时为“四岳”之一,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然败落,但他却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和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有一天能施展抱负。

姜太公钓鱼一事,就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思维。他不用诱饵,用直钩垂钓,即所谓“愿者上钩”。

南老师常常告诉工商界的朋友,做生意要效法几个人。中国做生意真的很发财,第一个是姜太公,姜尚。周朝建立后,他的封地是齐国,就是今天的山东胶东一带,那个时候是苦寒的地方。姜太公到封地去,走到半路心中很不舒服,看历史也要看另一面。有个人告诉他,你那么大的功劳,封你到齐国,机会难得,你不去,上面的老板不高兴啊。姜太公一听就去了。

他到了齐国,开始做生意,发展渔盐之利,打渔、晒盐,拿来贩卖,齐国就富起来了。齐国富了以后,由姜太公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前后八百年,中国最繁荣的市场,就是齐国的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大家研究做生意,祖师爷是姜太公,这个需要了解。他在《历史的经验》一书中,也写到过姜太公在齐国“海水煮盐”的故事。

2、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著有《管子》等书。管仲在齐国担任宰相时,大兴改革,重视商业。《国语·齐语》、《史记》、《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

“我们要真的研究工商企业的发展,要好好去研究管仲。管仲的历史故事很多,我提醒大家注意两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经济非常重要。一个国家社会经济不发展,人民不富有,文化就谈不上。这两句名言的内容很多,大家都知道这个名言,可是大家忘记管仲提倡的是什么?不是经济领先,而是政治文化领先。“仓廪实,衣食足”只是手段,好的政治可以自然达到仓廪实,衣食足。再譬如他的名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所谓四维,管子的4个栋梁;“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4个柱子没有搭好,文化没有建立好,国家很危险了。礼、义、廉、耻这4个内容太大了。你们做工商业发展,管仲也是做工商业出身的啊。”

这是2007年7月,南老师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师生讲课时对管仲的一种介绍。其实在很多场合,南怀瑾都是用肯定和欣赏的视角来介绍管仲。

中国第二个会做生意的是管仲。他政治上很了不起,可是做生意没有本事。他年轻时做生意,靠他的好朋友鲍叔牙。鲍叔牙出钱,大概是鲍叔牙做董事长,管仲做总经理,差不多每次都蚀本,可是后来他做了宰相就不同了。我们说到好朋友啊,有商界的朋友,有政治关系而变成好朋友,但是千古以来,讲朋友的关系,只有这两个人——管鲍之交。

管仲年轻时跟鲍叔牙做生意,蚀本的都是鲍叔牙,而赚了钱,他却取走差不多三分之二,鲍叔牙都不见怪。最后他被俘虏,被推荐出来做宰相,还是靠这个朋友鲍叔牙。可是管仲临死的时候,齐桓公问他,你要走了,哪一个可以替你做宰相?齐桓公第一个提出鲍叔牙,管仲说不可以,他太爱干净了,太整齐了,善恶太分明了,对于坏人不能包容,绝不可以做宰相。

我们年轻时觉得,那么好的朋友,你死了,怎么不能推荐他做宰相?实际上他是在保护鲍叔牙,万一做不好,会被杀头。管鲍之交,是这么一个故事,详细的自己去研究。所以说,管仲是第二个做生意最成功的,他为国家在做生意。

南老师常说“经纶天下,济世救人”,还说人生的三大错误莫过于“德薄而位尊,智弱而谋远,力小而任重”。管仲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

3、子贡

南老师介绍子贡是这么说的:

“我希望大家要学的一个儒商,就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孔子的三千弟子,什么样的人都有,土匪也有,流氓头子也有,读书人也有。今天山东孔子的坟墓,就是子贡出钱修的,这个正史上没有,要看其他的数据才行。孔子死后,弟子们找了一块坟地,就是后来葬汉高祖的那块地。大家也没钱修墓,等子贡来。子贡是大老板,他来了一看,这块地不行,只能葬一个帝王,没有资格葬我们的老师。大家说那你来找吧。他就找到曲阜现在这个地方。然后,其他学生都走了,他还‘庐墓三年’,在孔子墓旁边盖了一座小房子,守老师的坟墓三年。”

“子贡是个真正的商人,这个商人很厉害,我希望你们也能够做到这样。这要看一本历史书《越绝书》,后来司马迁写《史记》,也采用了这本书。这是怎么样一个故事呢?鲁国当时衰落了,齐国要出兵打鲁国。孔子是鲁国人,他说这怎么办?子贡就说,老师,您年纪大了,我去。孔子说,你肯去太好了。子贡一出来就挑起了吴越战争,然后又挑起吴国去打郑国,国际的战争一挑起来,齐国就不能出兵去打鲁国了。你看他本领有多大。子贡到了每个国家,每个国家的诸侯都盛大欢迎。他做的生意、他的学问、他的声望,影响力达整个国际,比苏秦、张仪厉害。所以,诸位要学子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南怀瑾推崇子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他的学识,政治外交能力,理财经商能力,更包括他高尚的道德素养。作为儒商始祖,子贡还奠定了中华儒商的文化基础,即他的经商理念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其主要是:

一、恪守诚信。子贡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极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使子贡在经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

二、和谐共处。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子贡信奉的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做到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三、义利兼顾。子贡“不受命”、义中取利、把握商道规律的正确义利观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达到了“亿则屡中”、“义利双赢”的经商最高境界。

四、崇仁立德。子贡因货殖发财而名扬于世,他交往富者,同时也抚恤贫者,坚持“以德立人,崇实务本”。师从孔子多年,道德、学识、能力都非同一般,很好地做到了富而不骄,富而好礼。

五、利用资源。子贡打着孔门高徒的旗号在各国从事商业活动,这种商业竞争中的软实力和无形资产是一般商人无法比拟的。

子贡,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儒商鼻祖,因家累千金而又不失名声,不仅在他的时代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尊敬,还被后来朝代的商人奉为楷模。中国民间至今还流传着“经商不让陶朱富,货殖当属子贡贤”的名联。

南老师推荐的商道读本,有很多,例如《大学》、《中庸》、《管子》、《孟子》、《大禹谟》、《货殖列传》、《盐铁论》、《中国十大商帮》等等。这些著作都是偶从儒释道三家阐述商道智慧,其实就是一个“道”!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是一个完整的中国认知体系。

3

南老师的学问气象

生死一笑缘

2006年2月25日星期天上午,我在书房随意整理资料,手机铃声响起,马宏达兄(南老师秘书)语气急促地在电话里说:“耀伟兄你看到今天《新闻晨报》吗?报纸把老师的照片误发在张中行的讣告里了,我们准备请律师来商量如何办。”我答应立即了解情况后回复他。我随即拨通了《新闻晨报》总编毛用雄电话,向他说了报纸误刊南怀瑾先生照片的事,他表示惊讶和歉意,承诺立即调查和处理此事。

后来新闻晨报所在解放日报集团找到了周瑞金(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和秦绍德(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两位老领导,这两位是南老师的好友,热衷阅读南老师的著作,也是上海乃至全国新闻教育界知名人士。

隔了一天,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带领与事件相关的人员随周、秦两位老领导登临南老师在上海的寓所,“负荆请罪”。当时,最紧张的当属误发照片的年轻女编辑,她战战兢兢地一言不发,南老师却谈笑风生,慈爱地招呼女编辑走到他跟前,神秘地掏出一张纸片,上面写了一幅自挽的对联:未免无缘意气却从身后见,不堪玩弄死生反被小儿嘲。

南老师幽默风趣地为大家解释此联,见误年轻编辑还在一旁羞愧难当,就招呼她过来,大声笑曰:过来合影留念。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大师的风范折服,气氛热烈而轻松。对解放日报集团的领导和《新闻晨报》的相关人员用四个字来表达也许是贴切的:光风霁月。因误刊照片带的阴霾顷刻间被大师的高亮风骨散去。

曾听说,南老师的至交峨眉山报国寺通永大法师要为他百年后藏骨在山上择地,南老师听说后即致信通永大法师:“万一我随时随地死去,最好有人将此残留污染之身,碎为微尘,洒下虚空大地,供养一切众生,哪里还有为生死事所困,更不要说还留情在死后的一堆朽骨了”。

南老师早已超越生死,不为外变不为物羁,如走盘珠,“言亡虑绝,事过无痕”。这是人生的趣味,是流水行云永不拘的人生。

我的三次濒死经历

感悟南老师的生死观,我也有思考死亡,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已经可以改变人的基因、细胞,甚至可以将癌症患者放到零下七十二度的环境冻起来,待治疗癌症的药品研发出来后再整治患者以避免死亡。但是,死亡始终成为人类最大的恐惧来源。而我人生中的三次濒死经历,成为我深刻认识南老师生死观的重要事件。

第一次经历,20世纪70年代初,我十岁左右,有一天下午我行走在放学路上,不经意地用脚踢路边的石子玩耍,没有注意周边的环境。突然,一阵风驶来,我第六感觉意识到有一辆汽车向着我的左肩方向急驶过来,此刻还来不及反应,我就被“砰”的一声撞飞了。当时我只感觉一下子坠入一个无尽的黑洞里,周边泛着白光,我好像踩在棉花上,怎么也迈不开步子,我想喊叫,可是怎么也发不出声;我想挣脱,但无计可施,隐隐约约感到恐惧,感觉被黑夜笼罩的时间很漫长。慢慢慢慢,白光越来越多;慢慢慢慢,我意识到我整个人俯卧在路边的泥巴地上,闻到一股鼻血的腥味,我才知道,我被撞倒在地约两分钟,也真巧,居然没有行人路过。

虽然已经恢复了意识,但我没有力气翻转身体,我把手枕在下巴上,把头向左侧过去,又以原来的姿态躺了一会,足足有十几分钟,然后,我慢慢坐起来。当我恢复意识后,我第一个反应是不能让母亲知道,当时我父亲被迫害关在“牛棚”里。我坐着拍拍自己的退,摸摸自己的手关节,很疼痛,我以为我站不起来了,休息一段时间后,我试着站立起来,全身像散架一样,我不相信我居然还能站立行走,我在清除衣服泥土的时候,才发现上衣和裤子都破了,趁母亲上班还未回到家,我就回家把衣服换掉。

第二天,我自己去医院,经过检查,大夫说我脑震荡。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至今没有告诉家里人,当初撞我的那个司机很明白被撞的少年可能命归西天,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这个少年居然活下来了。从那次车祸以后,我的记忆力明显衰退。

第二次经历,2006年11月23我去太湖大学堂拜访南老师。那天下着濛濛细雨,我的一个好友,也是南老师的粉丝,他想随我拜见老师,因为见老师是有规矩的,未经同意不可以带朋友,于是我就让他作为司机的身份随我同去。

他开车,当时路很滑,在进入高速公路之前,我就要求我们一起系好安全带,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我们聊着天,讨论着禅定、打坐的体会。这位好友是一位公务员,平时喜欢看书、打坐,尤其喜欢读南老师的书,我们很谈得来,不知不觉的谈话中,我们开到了近上海和江苏的交界地段。

突然之间,车子前面溅起一个很大的水花,完全看不清楚前方,慌忙当中,好友急踩刹车,车子约六七十度向右前方转向,我还没来得及反应,车已经撞在隔离带上,蹭着隔离带拖行了十几米停下来了,我坐在副驾驶车位上,我的头被猛烈地撞击在车的框架上,眼前一阵发黑,全身失去知觉,隐约间,听见边上的好友一个劲地呼我的名字,但是我喊不出来,无法应答。我感觉到我的身体升腾到空中,如一阵轻烟,仿佛意识和身体已经分离,一切触摸不到,意识思维、语言无法表达,但这样的感觉是真实存在。

短暂的失忆后,我被剧烈的疼痛拉回到现实中,我第一眼看见好友惊愕和苍白的脸,就像被冻住的人凝固在那里,但我意外发现,他没有受伤。后来我俩想推车门,车子已经变形了,他使劲用力推开车门,走到我这一边,奋力拉我的车门,但拉不开,后来用脚踢开了车门,我移动着身体走下车,感觉呼吸很困难,腹部剧烈疼痛,车子已严重变形,四个轮子呈八字形,车无法启动,后经有关部门勘察,车的轴承已断裂(这是一辆全进口的别克车,是非常坚固的)。

当时,我们又托朋友调用了一辆车来,并继续赶往太湖大学堂拜见老师。晚上,我忍着剧痛,和老师谈笑风生,并签订了《人生的起点与终站》的出版合同,这种戏剧性的事件成为我人生宝贵的财富。这个短暂的瞬间,我又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力量,金钱、欲望、意识在生命的长河中,都是过眼云烟,都是“色”,构成生命的元素,在于“空”。那次车祸,我断了两根肋骨,又是脑震荡。

我经历严重车祸后,忍着疼痛聆听南老师教诲。

第三次经历,2012年12月16日,那是南老师逝世一个多月。我的一位将军好友随我一起拜访刘雨虹老师,那天临近中午出发,我们开了两辆车,将军建议为了安全起见,我的车开在前面,车子行驶在去往太湖大学堂的路上。

路上下着中雨,我坐在后排右座,两腿盘着,眼睛微闭,车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二十分钟左右,突然“轰”的一声,我下意识地睁开了眼睛,看见车子在蛇行,并90度转向行驶撞向隔离带,我当即闪出个念头:完了!车子撞向隔离带以后反弹,又90度转向逆向行驶,车子插在隔离带上,碰撞出火花,行驶约十米停下。

我当时很镇定,将军好友急速奔跑到我的车子边,拉开我的车门,迅疾地用双臂抱住我,我声音低沉地说:“没事”,并大声呼驾驶员的名字,驾驶员没反应,我下了车走到车前,用力拍打车窗,大声招呼司机,司机这下才声音颤抖地应了一句“嗯”。整个车身面目全非,令人惊奇的是,我和驾驶员都毫发无损,在我们逆行驶时,居然后面没有车子迎面而来。这是我第三次濒死经历,短短的几十秒,我从惊骇中,从死亡即将来临的意识中,从恐慌之中,内心进入了平静,并冲出了整个黑暗的隧道,看到了生命的闪光,仿佛经历了整个人生,发现了某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生命中的障碍和边界,似乎感知了前世、今生和来世的一种无形的轮回。将军好友说,这样的车祸大概率是车毁人亡,而我竟然很平和,没有恐惧,没有疼痛,与死亡擦肩而过。

我是在南怀瑾思想的影响下从体制内转型起步创业的,也是一个在南怀瑾支持和帮助下从政府官员蜕变为企业人士。我当时收购上海外滩游艇会,南老师提出支持我2000万元人民币,后来用他的稿费巨资支持我创业。当时我还没有觉悟,只以为老师是让我下海做生意。今天才真正认识到,南老师是在培养我多元的能力,助我成才。老师曾手把手教导他如何经商立德,使我在短短的数年就取得一定的积累。

诀别

2012年8月2日,南老师病了,已经不会客了。令我难忘的是,我最后一次见南老师,他让我紧紧挨着他坐,此时,老人家已经病得不轻,持续咳嗽,面色苍白,他拉着我的手,说:“以后,你要靠自己了,每天打坐,每天读书。做文化教育不要以营利为目的”,我当时流泪了,哽咽了。这分明是在做临终交待。

后来,我陪南老师用晚餐,晚上较晚时才离开。南老师还为我题写“道南文化”,鼓励我创办道南文化公司和道南大学堂,从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2006年3月的一天,我去拜访南老师,给他讲了一个亲历的故事:

有天下午,我陪女儿去上补习课,因为坐位是不固定的,为了找一个好位置,我们课前一刻钟就到了教室,我女儿找了一个好位置坐下来。不一会儿,一个男同学疾步过来,用肘子把我女儿推开坐了下来,女儿噙着眼泪委屈地要与男同学理论。此时这个男同学的妈妈走过来大声嚷道:“我们上次来也是坐这个位置。”我和女儿无言以对,愤然地拉起女儿的手另外找了一个位置。

晚上回到家,女儿告诉我,下午的男同学是同班同学,那同学的妈妈是她的任课老师。我听后有一种骨梗在喉、芒刺在背的感觉。我认为,这位肩负着妈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年轻女人的举止,对两颗幼小心灵的伤害显然是不轻的,是极不称职极不合格的,是丧失了为人师为人母的基本道德的。

我向南怀瑾讲述了自己的忧虑,当今社会,经济兴盛,但传统的情、礼、义等都被物化了,新闻出版工作者对弘扬传播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南怀瑾听了这个故事,才勉强答应了去传媒界演讲的邀请。

为了做好演讲筹备工作,我和《文汇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领导商量确定,讲演会规模在200人左右,如果南老师同意,除了报刊全文刊发外,电视转播车到现场全程录播,为了把会议办成功,我想适当邀请一些企业家参加,酌情收一些费用。老师听后情绪激动地坚决反对,强调事先不能做任何宣传预告,不准收费。老师的秘书也补充道:“老师素来行事低调,不做宣传不收费。”南老师要我做一个费用预算交给秘书,由他设法解决。

南怀瑾老师讲演会消息虽严格保密,所有名单都是内定的,却不知道消息怎么走漏了,海内外都有人来电要求参加。最后,讲演会来了近300人,除上海及全国各地的传媒界人士外,还有港澳台及欧美等地远道而来的听众。事后,我才体会到南怀瑾的名字在海内外的影响。我任职副社长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两本新作,在2008年1月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一次订货近五万册,在圈内圈外引起轰动。

通贯文史哲,精谙儒释道,熟知当今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追随南怀瑾的弟子中有很多工商界成功人士,在谈到要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需要有什么样的领导素养时,南怀瑾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成功皇帝的抚政要诀,指出一是反应快;二是决断快。在谈到李宗吾《厚黑学》时,南怀瑾老师曾讲了5条成功者的条件:像牛一样健;像狗一样贱;像猴一样精;像狐狸一样灵敏;像鬼一样魅。南老师出世入世的适度结合,充分体现了他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怀瑾一生坎坷,游走世界各地,但始终坚持他的理想追求,传道、授业、解惑。在日常生活中,南怀瑾的口头禅是“有饭大家吃”。一年365天,南怀瑾所到之处,餐桌边总是围满了人,有贤贵、有布衣、有出家人,“来者不拒”。我常看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和地方,总能得到南老师的帮助,送一个红包,修一个学堂,设立众多的奖学基金,这种“有饭大家吃”的宏举着实影响了包括张耀伟在内的许多人的价值观。

由于我在家里较注重关心老人,南怀瑾便鼓励他在敬孝道的同时,也要做好事业。为了帮助我更好地把握好忠孝两道,南怀瑾亲自书写墨宝一幅赠我,内容是他早年的一首诗:“多情未必道情违,争奈春回情境微。答问恐迟劳笔墨,送迎不忍掩紫扉。事求妥帖心常苦,人尽平安愿总非。入世入山皆昨梦,鬓丝禅榻日相依。”

南怀瑾先生书法《多情未必道情违》 落款:张耀伟小友戏取,八九老拙南怀瑾。钤印:南怀瑾。

我在太湖大学堂与《第五项修炼》作者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及南老师数位弟子共同探讨过修炼的问题。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做起来又十分困难的命题,困扰了许多人。享誉世界的彼得·圣吉说:“跟南老师学习十多年,总结一下觉得有部分人是能够做很好的管理者,他们对社会团体有更大的影响,有修行的这些人用的方法和手段,所达到的效果是跟没有修行的人方法是不一样的,我所接触的有欧洲人、有美国人、印度人,虽然他们不是用修行这个词,但是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心是敞开的,他们是真正能够把自己奉献给自己的团队或者是正在做的这件事上面的,把自己奉献给他的企业。在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作者与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交流南怀瑾学术思想

2011年6月,我创作了《师情化义——我与南怀瑾老师的缘》一书,记述南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影响。从南老师那里得到了恩师智慧的加持,那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哲学,更是一种精神,南怀瑾老师改变了他的人生。

作者主持的南老师公开演讲

张耀伟书法《开张天岸马》落款:葵卯年海上耀智。钤印:张耀伟。

南怀瑾语录

张耀伟书法《南怀瑾语录》 落款:南怀瑾先生语录,癸卯正月海上耀智。钤印:张耀伟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以亦仙亦佛之才,入半人半鬼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学,当谈玄实用之间;具侠义宿儒之行,入无赖学者之林,挟王八纵横之术,居乞士隐伦之位。誉之则尊如菩萨,毁之则贬为蟊贼,书空咄咄悲人我,弭劫无方唤奈何。

《南怀瑾——一代大师未远行》,落款:壬寅海上耀智。钤印:张耀伟

延伸阅读

南怀瑾精彩演讲:

企业、实业和事业(2007年)

今天,针对这次的主题,把范围缩小一点,换句话,关于我们现在这一代人,企业家个人应该怎么发展。今天把题目缩小到这里。

对不起,我这里首先向大家道歉,我不晓得最近在哪一次演讲中提过,因为有人提到现代企业家,我当时就否认,我说我们这一代中国没有企业家!我说哪里有企业家?

譬如说这个“企”字,怎么解释?依中国文化来讲,文化的基础在文字,文学的基础在文字。

要懂中国文化,先要把繁体字搞好。中国字本来没什么繁体简体。中国字体有正草隶篆,现在所谓简体字有些是从草书体演化来的。譬如我们过去写草书天下为公的“为”字,一点,然后这么一转就行了,这个变成现在的简体字“为”。

现在我们不是讲文学,讲到本题的“企业家”,我说现在没有企业家。中国字这个“企”,“人”字下面一个止或者一个“足”,为什么这样写?一个人站在那里,踮起脚向远方望,远远地看,眼光放远,准备做一件事影响后代,影响未来,这叫企望,不是希望。企望,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大。

“企业”,我们要做一番事业,有远大的目标,对国家社会有五十年、一百年以上的贡献,断定五十年、一百年后这个社会国家的发展,这叫企业。那么另一个是“实业”,实业也是我们这一代的文化,这是满清末期,以日本的明治维新做榜样,以康有为、梁启超做代表,希望满清政府走维新的路线,进行现代化,做一点实际的事,就是实业,再出现“企业家”这个名称,很少用“企业家”。

另外一个名称“事业”。我们经常听到现在人碰面问,你老兄做什么事业?譬如我们陈老兄吧,人家说他是航空的创办人、老板,这是他的事业。事业跟实业、企业有差别,譬如航空公司,是实业吗?不是。航空业是个事业。真正的航空实业是发明及制造飞机,这个大事业叫做实业,实在的。这个是企业、事业同实业的差别。

如果真正叫“事业”。有些同学常问我,中国文化“事业”两个字出处在什么地方?是我们文化里头很早的一部书叫《易经》,讲八卦、阴阳。《易经》里面,孔子解释过这个“事业”。什么叫事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个话我演讲上课讲了很多次了,一个人一辈子做的事,“举”就是举动、行为,要做的事业;“措之天下之民”,使老百姓人民社会得到利益,得到安定,这个叫做事业。不是说你做生意,开个公司,就是我的事业,以文化逻辑来讲,你讲错了。

所以,根据这个话来讲事业,事业太难了。譬如中国人有一个人做了大事业-大禹治水,因为他出来把中国的水利治好了,奠定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基础,使我们国家稳定发展了几千年,就是靠水利的发展。大禹真做了事业。尧、舜、禹这三代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至少到现在乃至到未来,都没有办法否定。

所以上次我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演讲,说到大禹的功业是建立了会计制度。你们讲会计事业以为是西方来的,不是的,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大禹治水以后,召集天下的诸侯在浙江绍兴的茅山,会稽天下,做了个总结统计,把国家治理好,水利搞好了,把国家分为九州,因此茅山改名为“会稽山”,“会稽”就是“会计”,大禹最后死在会稽山。

那么,讲到这次和张院长商定的这个小题目,讲到企业、实业、事业。中国的实业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满清末年。那个时候讲实业,有个口号叫“实业救国”,4个字,什么人提出来的?江苏南通张謇,是清朝最后一个状元。所以这一带在那时就注重实业的影响。因为中国受鸦片战争以后种种的破坏,发现外国“船坚炮利”,武器厉害,轮船坚固,我们用的是木船,火炮也不行,那个时候还没有飞机呢,我们这个东方的大国被人家搞得已经吃不住了!

鸦片战争以来,有西方的侵略,日本的侵略,这个日子很不好过的,打得一塌糊涂。那么大家反省,等于现在人要开放发展,所以先提倡实业。那个时候的实业家是先做纺织厂。这个纺织实业你们大家要注意研究了,纺织业与西方文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关系,现在我们的纺织业在国际上还跟不上,古代实际上是我们领先的。把话拉回来,否则又要讲实业的历史了。

回到我们这二三十年的发展。讲起这个,我就想起来告诉大家,我希望你们在座的老板们去买一本书,香港的中华书局出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十大帮商》,我看了很惊讶,咦!这个香港中华书局做了件了不起的事,这本书值得你们诸位参考。

责编:孟 妹 校对:孙洁华

制作:张 巘 图编:赵雁旎

审读:朱建华 监制:张晓光 签发:潘林青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