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感工牌」火上热搜,“班味”自嘲如何折射青年职场精神图景|案例精选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22:25:35 浏览量:1

热点资讯▕知识分享▕专业解读

☂订阅NewMediaLab☂

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

本期作者

Fiona

本期关键词

情绪传播| 群体传播| 品牌拟人化

7月12日,“00后的工牌有种淡淡的疯感”登上小红书热搜第一,千奇百怪的“百家姓发疯工牌”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广为传播。其中,有“张工资”、“陈住气”、“朱队友”等特殊名讳,也有以“名字+MBTI+个人简介”等方式组合而成的完整介绍,还有猪猪侠、吗喽、猫meme等各类搞笑表情包层出不穷。话题发酵后,科大讯飞、七猫免费小说、赛百味等品牌官方账号纷纷下场发布员工的“工牌”创作,积极与青年用户互动。

图片来自上游新闻

语言学家罗常培曾指出,语言与社会生活是密切相连的,社会生活的现象大都沉淀在语言的表现形态中。新的网络流行语、年度热词热语是透视群体心理情感变化与社会行为动向的“晴雨表”。那么,在本次工牌事件中,青年们所使用的话语、载体及其传播渠道,正是职场文化与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观察和解读青年文化现象的重要窗口。

工牌事件是如何火上热搜的?

1.以工牌为媒,解构责任与职业认同

工牌,是指由公司发行的带有相关公司信息、工作号以及个人信息的卡牌。研究证明,当工牌作为个人身份外化可见时,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可以构成实时监控无形监督,最终增强个体的责任感知和职业自觉意识。社交媒体中常见的“晒工牌”,往往和身份大厂体验等关键词关联,呈现出较为强烈且积极的职业认同感

图片来自小红书用户

然而,在本次事件中,员工展现出了更为个性化解构性的工牌形象。例如,“张工资”直接体现出员工对薪酬的关注、“朱队友”暗含了员工对工作无效沟通的不满、“刘不住”则反映出员工对下班生活的渴望。这些行为背后,是员工们试图通过重构工牌的方式,来弱化对外部监控与监督的感知,让自己在工作中的真实遭遇与情绪得以展露。

2.多维度造词,提供身体与情绪在场

在工牌的制作灵感中,网友们的创作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进行“自我标榜”:具有特殊含义的名字谐音梗、实现话语意义扩充的自嘲段子、提供身体与情绪拟在场的表情包。在名字谐音梗中,人们会通过隐喻的手法映射自己,比如用“牛码”来比喻自己是为生活所迫从事艰苦劳动的人。在段子中,人们会给MBTI加上WORK(工作)、CAFE(咖啡)、HELP(求助)等后缀,或是结合对工作回复的调侃“好的收到,111”形成自我介绍。这些语句简短、口耳相传,情绪对比鲜明,极具反规制感,体现着人们的社会观察与自嘲心态。

图片来自小红书用户

此外,“吗喽”、“loopy”、“猫meme”以及最近较火的“森贝尔”等表情包更是人们发散创意、传递身体在场的载体。研究证明,不同于纯粹的语言文本,表情包以以“图文双构”的形态的形态呈现,其视觉形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身体缺席”下的“情境”隔阂,为交流双方提供“拟在场”的情绪场域。而“吗喽”等动物表情包,以其生动、情绪浓烈的身体语言与神态表现,成为了打工人们在平面网络媒介中丰富表达线索实现理解交流的理想选择。

3.数字交往下,加速身份与话语狂欢

工作压力的真实体现能引发大多数普通工作者的情感共鸣,而多维度的造词则在诞生伊始便自带网络自嘲基因,两重因素叠加数字媒介对人际关系的赋能与联结,进一步激活了本次工牌事件在互联网上的病毒化传播。在话语方面,以“00后的工牌有种淡淡的疯感”为主题,小红书、微博等兴趣平台上不断涌现出新的热梗、热词和“求赐名”的互动问答,职场自嘲符号的内涵与外延持续创新。

图片来自腾讯会议小红书官方账号

在身份方面,以“00后”为核心人群,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建构起虚拟人格,不断展示并迎合外部世界对该身份特征的想象,堆砌更多个性化符号。众多品牌也纷纷下场,如茶百道展示出“周一滚女士”、“加班加到半叶女士”等工牌大赏、腾讯会议发布《我是马楼,我明天不上班——就好了》的帖子,加速了本次事件在全网的发酵。

工牌事件折射的青年职场心理

1. 工作倦怠下调节负面情绪

经济结构的转型催生了丰富多样的行业和灵活的就业方式,但同时也意味着人们职场工作与生活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强。工作强度大情绪劳动多倦怠感强成为当下职场环境的显著特点。《2024年新就业形态下中国新职业青年发展报告》表明,近七成的职业受访者日均工作时长达到6-10小时;而《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则显示,有37.7%的调查对象自我感觉存在工作倦怠,这会显著增强员工的抑郁风险,影响心理健康。

图片来自澎湃新闻

面对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和棘手的问题,原始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能有效调节个体的痛苦程度。更重要的是,网络中自嘲的话语和表情包往往以一种暗讽幽默的方式呈现,这能帮助人们以另一种风趣、娱乐的视角重新解释当下的负面事件,实现对感受和记忆的重编码。较大的工作强度、同事之间不畅的沟通、暂不完善的薪资福利体系等职场问题在这场“狂欢”中被热梗与表情包实现了替代性编码与解码,舒缓了人们的紧张情绪。但与此同时,荒诞幽默的景观也削弱了真实问题的严肃性。

2.以自我矮化达成自我保护

在网络自嘲现象中,青年群体往往会通过自我矮化自我降格等方式,主动揭露以往的尴尬事件,以弱者的姿态构筑一道心理防线,最终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在本次工牌创作中,人们通过段子来先行谴责与低估自己的工作能力、行为或成果,如“薪尽自然凉”、“陈遵旨”、“什么都不董同学”等,以降低自我职业认同和对外部评价的期许,从而为他人的要求和期望提供了约束力,获得个体的心理宽慰和自我保护。

图片来自央视网

同理,“小镇做题家”“鼠鼠文学”“孔乙己文学”等在网络媒体上的走红,也正说明了在面对教育差异、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面前,部分青年会以自我否定的态度前置话语符号,构筑自我保护的围墙。但不可置否的是,这些网络自嘲话语的背后,仍然隐含着青年与社会奋斗向上的主旋律。澎湃新闻曾报道,“小镇做题家”在直面社会流动给家庭和个体带来的影响,在“做题家”之外建立起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和志业;而央视网也正提倡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关注青年生活困境。

未来,

青年、品牌与社会应如何形成良性关系?

1.青年:理性审视自我,疏解情绪压力

尽管幽默、自我贬低的创作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负面情绪,达成自我宽慰和自我保护,但个体往往会不自觉又陷入了自己和他者共同建构起来的语言陷阱和虚假环境之中,放大了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暴露了自我短板,使个体不能准确感知自身和社会。例如,在舆论发酵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把工作置于与生活、梦想等要素二元对立的立场,甚至在“模仿和复读”中引发群体之间的分化与攻击,这种简化的思维框架使得个体难以全面把握生活的多样性与社会的复杂性。

图片来自央视网

因此,跟风式的自嘲虽然能够暂时舒缓个体的情绪,却不利于青年理性审视自我、他者和社会。无论是“孔乙己的长衫”,还是“鼠鼠文学”、“发疯工牌”,在网络热度消散后人们仍然要回归当下日常生活。就青年个体而言,面对网络自嘲现象的狂欢,如何审时度势,避免陷入群体盲从和社交狂热中,是需要持续思考的议题。

2.品牌:把握人设边界,拉近用户距离

品牌拟人化,是指让品牌如同人一般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从而为品牌获得一系列竟争优势。本次工牌创作中,不少品牌都基于品牌功能量身打造了与消费者沟通互动的人格和内容口吻。例如,瑞幸基于“咖啡”色彩创作“宋你一杯同学”、“刘给我一被葡萄冰萃同学”等,在宣传产品卖点的同时打造品牌陪伴感。腾讯会议则基于“开会”的场景创作各类让人啼笑皆非的段子,引发打工人共鸣,强化“会议”的品牌心智。

图片来自抖音截图

正如先前“猫meme”运营品牌官号获得的大量关注一样,当前消费者对真实、年轻、有网感的品牌更有好感度。然而,在紧抓热点进行品牌营销的同时,各品牌也要把握好各类边界。正如DT商业观察所说,品牌需要在玩梗的心态上保持真诚,在技法上坚守定位与内核——找准情感连接点、文化记忆点、以及品牌关联点,达成基于热度营销的双赢。

3.社会:谨防群体污名,推动社会包容

通过自嘲的形式表达不满情绪,对自我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实质是青年群体实现社会参与的一种方式。大部分媒体对本次事件都呈现了包容与理解的态度——四川新闻、新京报、澎湃新闻等,纷纷表示青年在以自己的方式呈现职场哲学,企业管理者应当考虑正视玩笑背后员工的正当诉求。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媒介不仅是内容场,还是情绪场。唯有推动专家学者、社会公众与青年之间的良性沟通,设法弥合不同群体的认知鸿沟,摒弃偏见与排斥,才能营造出既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又确保社会情绪稳定和谐的良好舆论氛围。

图片来自四川在线官网

在本次工牌创作事件中,青年们以词、段子和表情包为载体,在数字交往的催化下不断解构与重构着个体的职业责任感和群体认同感。背后,是青年在工作倦怠下调节负面情绪、以自我矮化达成自我保护的职场心理困境。未来,青年、品牌与社会需要多方合力,正视青年心态与就业困境,在互动的同时注意表达边界,方能建构起和谐稳定的社会。

参考资料

[1]杜成敏,张瑜.青年网络自嘲现象流行的原因、风险及应对[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2(04):57-64.

[2]潘佳欣,朱琳.基于网络自嘲现象的青年精神生活审视[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4,16(04):45-50+97.

[3]李晓梅,陈敏君.网络自嘲:青年群体自我污名化下的情绪传播[J].巢湖学院学报,2024,26(01):24-29.

[4]吴建平.当代青年新型自我表达方式探析[J].人民论坛,2024,(06):82-85.

陈斐斐|文字

图源自网络,侵删|图片

林雨婷|编辑

刘晓英 陆莉|责任编辑

END

往期精彩推荐

萝卜快跑:自动驾驶“未来以来”,还是“焦虑先行”?|行业聚焦

离职博主:“旷野人生”媒介化塑造与反向生活的商品化|品牌与公共传播

人机融合的未来——读《灵魂机器的时代:当计算机超过人类智能时》|读书笔记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