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神”:30年仅出手3次,每次都以一当十,如今账面900亿
20世纪80年代,林立在一家银行担任会计科长。当时,深圳虽然还没有正式的证券交易所,但已经有了所谓的“老五股”股权存单在进行交易。这相当于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投资人可以购买企业的股权存单,企业需按期支付利息和分红。
林立作为银行的会计,参与了部分“老五股”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对其运作和前景了如指掌。
其中最让林立看好的是名为“深发展”的股票。果不其然,1990年深交所正式成立在即,“深发展”股权存单价格开始飙涨。
凭借专业知识及对市场判断的独到眼光,林立高价收购了大量“深发展”原始股。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深发展的股价就上涨了100倍之多。
林立一举斩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积累了几百万的启动资金。
获得第一桶金后的林立选择离开稳定的银行工作,创建了自己的立业集团,涉足了当时正热的房地产和酒店行业。但林立很快意识到,这些传统行业的发展速度远不如金融市场的投机交易来得迅速与超高收益。
2000年,林立把目标对准了一家规模不大的证券公司——江门证券。
作为一家老牌国企背景的证券公司,江门证券成立已有10多年,但业绩并不出色。随着证券行业的快速发展,江门证券渐渐失去竞争力,甚至出现了亏损。
恰好,国企改革浪潮当中,江门证券希望寻找社会资本进行改制。林立抓住机会,以7.51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了江门证券,并更名为华林证券,迅速将其打造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券商。
收购华林证券仅仅是林立投资“入门”,获利“破冰”的第一步。2003年,在华林证券步入正轨的时候,林立的第二次大手笔投资又如期而至。
这一次,林立将目标对准了当时正处在公众争议中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平安刚在几年前推出一种名为“投连险”的产品,允许客户的部分保费用于证券投资。
投连险一度非常畅销,但紧接着中国A股市场大跌,导致许多购买此产品的客户出现了亏损,平安不得不支付高达10亿的赔付,陷入了业绩下滑和公关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安的大股东深圳投资集团决定减持其在平安的股份。2003年,深投集团公开挂牌转让了占平安总股本3.6%的8800万股股票,起始价格为每股5.93元。林立再次果断出手,以起售价全数收购了这一批平安原始股,总成本约5.2亿元。
与江门证券不同,林立投资平安保险的目光更为长远,也更为准确。短短4年后的2007年,平安保险在A股成功上市,林立持有的原始股市值一下子就超过了600亿元。凭借这一次投资,林立的个人身价暴涨至140亿元,超越许多房地产大鳄,成为了当年的深圳首富。
从一个普通银行员工,到成功的投资人和亿万富翁,林立给人的感觉一直很低调。他很少在公众面前大谈自己的投资故事,也很少接受媒体的专访。与表面看来热衷于投机的形象不同,林立更看重实业投资。
在成功投资平安保险后,他将大量资金继续用到了电力设备、医药制造等实体经济领域,已初步建立起一个产业格局宏大、雄心勃勃的立业集团。
如今,在商界和公众的印象中,林立的成功与其个人风格和投资魄力分不开。他低调从容、步步为营的投资风格,也正与那些喜欢高调公开表态的商界大亨们迥然不同。
在这个变化莫测、机会与陷阱并存的新经济时代,我们或许还会听到更多这位投资大鳄的传奇故事。
下一篇:销售管理 ‖一套完整的销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