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光集团破产重整案,看债权人如何被“收割”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21:57:27 浏览量:0

2023年12月25日晚,债权人收到新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光集团”)等35家公司破产重整计划方案(以下简称“草案”),破产程序时间之长、债权受偿率之低都创记录。新光集团作为公开发行债券的企业,其一系列“骚操作”,给资本市场造成极坏的影响,公募债债券持有人投资款基本全部打水漂,损失惨重。

一、新光集团发新债当月即违约,其速度创全国纪录。2018年9月初,“18新光控股CP001上市,2018年9月25日,新光集团即公开违约。

二、破产长达5年,受偿率之低,同样创记录。普通债权人偿债资源极少,且评估价格虚高,比如:很多应收款是按照账面价值评估,关于历史遗留挂账款项,很多诉讼时效可能已过,本案破产已经5年尚且无法收回,清算价值按照账面价值评估为8.37亿元不存在合理性。关于代持债券(18新光控股CP001)和可出售金融资产(16新控02债券、16新光债),按照基金净值,而不是按照清算状态的清偿率进行评估欠缺合理性。代持债券账面1.37亿元,评估价值2700万,清偿率20%,与3.8%差异巨大。实际受偿率远低于清算状态下的3.85%,预计不到1%。

三、资产阶梯式缩水,财务大变脸,财务极其混乱。2018年8月发新债时,资产负债率57%,2019年4月,法院受理新光控股破产,几个月后即资不抵债,存在财务造假嫌疑。根据债权人会议资料,新光控股总资产为361.8亿元,其中主要是对外投资形成的资产134.6亿元,应收账款227亿元,固定资产仅483万元,货币资金仅153万元,这与新光控股发布的2018年半年报数据相差巨大,当时披露的数据是:总资产有812亿元,净资产343亿元。

811.81 亿(2018年半年报数据)、301.29亿元(一债会资料)、226.68亿元(三债会资料)、100.64亿元(资产评估价值)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即使考虑合并范围不一致,也难以解释如此大的差异。比如,2018年半年报,新光集团(非合并报表)资产总计346亿元,远远超过100.64亿元。

新光控股应收账款项目也是混乱的,应该是“藏污纳垢”集中地。新光控股应收账款227亿元,其中关联方应收账款108亿元,占比近一半。据管理人核实,应收账款存在多处和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形,包括“未取得发票而挂账的费用”、“应收的对象已经破产、吊销、注销、下落不明及账龄五年以上等原因已形成坏账”、“应收金额双方存在较大分歧,需核实”。为厘清应收账款问题,管理人已发函催收,如确实无法收回,只能报批核销。根据草案,实际控制人及其家庭成员往来款账面金额合计37.73亿元,该款项已经无法核实,成了名符其实的烂账。

四、资产被隐藏、被恶意设置抵押。下属上市主体新光圆成重整期间退市,浙江新光饰品股份有限公司、新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新疆新天天池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优质主体被单独处置,南粤银行股权公开违约后第二天被恶意设定质押,投资35亿元的光华里项目成为谜团。根据2018年半年报,新光集团的大部分资产均未抵押,处于非受限状态。违约后,绝大部分有价值的资产都被设定了抵质押,留给普通债权人的偿债资源极少。郑显坤成立浙江义乌耀泽投资有限公司,实缴出资0元,新光控股支付35.18亿元购买该空壳公司100%股权。周晓光与郑显坤存在着多处交集,二者之间在股权和商业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交集。破产已经5年,根据草案,管理人仍在核查该交易相关情况,如此巨额交易,至今说不清、道不明,迷雾重重。但无论内情是什么,对债权人来说,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公司被恶意掏空,要么是重要资产被隐藏。

五、宁可被处罚,也不披露财务信息。2018年9月违约之后,新光集团基本上没有再出具过年度报告和审计报告。2023年11月15日,上交所公告,经查明,新光集团作为公司债券发行人,未在规定期限内披露2023年中期报告,且公司在2019年至2022年期间亦曾发生同类违规行为。做出如下监管措施决定:对新光集团、新光集团管理人予以监管警示。新光集团宁可被处罚,也不披露财务信息,再次印证了财务造假的猜测。

六、劣迹斑斑,毫无规则意识。因资管产品行为违规,新光集团、周晓光、虞云新遭深交所公开谴责处分。周晓光、虞云新指使、安排新光集团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关联交易事项、上市公司违规担保事项、共同借款事项,违规占用上市公司14.5亿元资金,以及上市公司为大股东违规担保31亿元,合计45亿元,2018年中期报告存在重大遗漏,情节严重,依据相关规定,安徽证监局决定对虞云新、周晓光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在严监管的上市公司,尚且这样,新光集团账目混乱可想而知。

七、中介机构不断“助力”,散户不幸踩雷。值得一提的是,“新光系”的债券承销券商包括招商证券、中原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其中招商证券承销的18新光控股CP001在2018年9月初上市,但彼时新光的兑付前景已经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当年9月底,大公国际把新光控股的主体评级从AA+下调为C。兑付前景的突然变脸,令人咋舌。Wind数据显示,为新光控股提供评级服务的有大公国际、联合评级、中证鹏元三家,在2018年3月之前,3家评级公司给出的主体评级均为AA,但在2018年3月底,大公国际和联合评级均将主体评级上调为AA+,其后15新光01等走势有小幅回复,此次评级上调或许是导致不少机构和散户踩雷新光债的重要原因之一。半年后,新光控股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两家评级公司才将评级下调至C。

2018年8月,证监会发布公告称,“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二是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三是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四是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故依据《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暂停了大公国际评级业务一年。”另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大公国际涉嫌评级买卖、收取高额费用,其客户中就包括新光控股。可以看出,中介机构缺乏职业操守,推波助澜,导致大量公募债持有人踩雷。

综上,仔细梳理新光集团一系列操作,环环相扣,公募债持有人防不胜防,难免被收割。全球最大的人造首饰时尚品制造商、饰品女皇、浙江女首富,一个又一个光环。800多亿资产,资产负债率仅仅57%、大部分资产均未受限、评级公司刚刚上调评级,各项指标优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违约联系到一起。但,新光集团在公开市场募集到资金后,财务突然大变脸,旋即进入破产程序。在破产中,优质资产未纳入重整范围,其他重要投资股权均被设定抵押,留给普通债权人的,只有一堆永远也收不回来的应收款烂账。

常言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如果新光集团和中介机构一系列骚操作,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投资人只能用脚投票,必然会损害债券市场环境,导民营企业发债难上加难。

“鸡毛虽轻,稍有风便变天飞。”这是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的一句台词。曾经有一股风,造就了新光集团的女掌门人周晓光,她也是《鸡毛飞上天》中的主角原型。 鸡毛飞不上天,即使上去了,最终也会下来。现在留给债权人,特别是公募债持有人的,就是这一堆鸡毛。

转发请注明出处,如有更多线索,欢迎与作者交流。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