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拿捏!7种数据分析报告写作模板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21:57:01 浏览量:1

作者 | 接地气的陈老师

转自 | 接地气的陈老师

题图 | 源自 unsplash.com

类型一:介绍型报告

介绍型报告适用于:

向不了解情况的人,做第一次汇报时使用。

介绍型报告一般采用总分式结构,分若干个角度进行介绍。

比如介绍一下活动情况,介绍一些会员情况,介绍一下产品线情况。

此时,报告框架如下图所示:

注意!很多面向大老板的汇报,都会以一个介绍型报告作为开场,因为大老板很有可能不了解业务细节,所以需要先分几个角度讲清楚。

这时候指标一定不能太细,否则就会被批“听不懂”“太细了”。

类型二:监控型报告

监控型报告适用于:

向有一定了解程度的人,提示业务发展态势。

监控型报告的内容长短,视领导需求而定。

有些领导喜欢事无巨细,那监控内容就多;有些领导喜欢看重点,那监控内容就少,只保留关键指标。

监控型报告的关键在于:结合业务行动讲指标走势。

监控型报告最忌讳写成数字流水账:

本周同比涨了x%,环比涨了y%,时间进度比z%,KPI完成率xx%。

看得人莫名其妙,完全没结论。

在做监控型报告时,一定要监控指标波动同具体业务行为联系,方便阅读报告的人做判断。

类型三:探索型报告

探索型报告适用于:

向有一定了解程度的人,提示下一步行动方向。

注意!这里给的是“提示”,是“建议”,并非结论。

因此探索型报告必须有较强的逻辑性,得解释清楚自己列举的数据与给出的结论之间有啥逻辑关系。

最后的提示/建议,也是建立在坚实的数据基础上的。

探索型报告的逻辑可以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就是:正反举例法。

1.正向举例:做了XX行为的业务,表现更好

2.反向举例:没有做XX行为的业务,表现更差

3.建议:推广XX行为,提升整体业绩

当然,能举的例子越多,论证越充分(如下图):

类型四:诊断型报告

诊断型报告适用于:向已经很了解问题的人,解释问题原因。

最简单的诊断方法,就是结构分析法 + 指标拆解/漏斗分析法,指出XX业务的XX环节出了问题。

但是想要更深入诊断,可能需要更复杂的逻辑,甚至要结合ABtest/打标签分组对比,才能出结果。

所以诊断型报告是可以写得很深入的。如果当前分析的并不深入,就不要做结案汇报,而是作为过程汇报,听取一下大家的意见,再决定下一步怎么深入。

注意!诊断型报告仅对很了解问题的人管用!

如果一个人不了解问题背景,就先做介绍型/监控型报告。否则经常是讲完报告被人喷:

“听不懂!”

“为什么我们要纠结这个问题!!!”

类型五:测试型报告

测试型报告适用于:

向已经很了解问题的人,解释测试结果。

测试型报告也是仅对很了解问题的人管用!

如果一个人不了解问题背景,就先做介绍型/监控型报告。否则经常是讲完报告被人喷:

“你们搞这么麻烦有啥意义呀!”

测试型报告本身结构很简单清晰:

1.待解决的问题点

2.测试方案思路

3.测试结果

4.测试后建议

这里主要提醒,不要忘了讲问题是啥!

即使有些测试是因为——“我有一个好主意”、“我看对手就这么干了”、“我听领导说过这个”,但是最好也找个清晰、可量化的问题点/测试目标。

不然等到测试结束以后再摆开几十个指标看差异,那报告真的就写不出来了……

类型六:预测型报告

测试型报告适用于:

向已经很了解问题的人,给出对问题预测结果。

特别注意!写预测型报告,一定要提前关注听众的水平和胃口。

1.听众想不想参与到预测过程

2.听众对未来有啥担心点

3.听众有没有自己的预判必须提前整明白

不然在讲预测型报告时,经常被人喊停然后挨喷:

“你这预测和业务期望不符合呀!”

“你这预测没考虑业务关心的重要问题呀!”

“我就问你,如果出现XX情况你这预测还准吗!!”

类型七:评估型报告

评估型报告适用于:

向已经很了解问题的人,给出对问题的综合型评估结果。

注意!同预测型报告一样,决定评估型报告成败的,也是听众的水平和胃口。

1.听众是否有自己的评估见解

2.听众的意见是否很重要

3.听众是否对评估结果有预判必须提前整明白

特别是评估涉及部门利益的时候,比如重大项目的成果,比如产品表现。最好在写报告之前,对听众的态度摸个底。

涉及部门利益的,提前把评估方法讲给大家听,看哪些指标,参照标准是啥,提前谈好。

这样出了结果,大家愿赌服输。

最怕是事前没有统一方法,事后大家对着结果扯高了低了,甚至临时修改目标的,这评估报告还不如不写,写了只会让数据分析师节操掉一地。

综合运用

在做数据报告的时候,先想清楚:

1.我要向谁报告?(领导/同事)

2.我要讲的东西是啥?(七大类型选一个)

3.他是否了解我说的东西?(不了解的先做介绍)

4.他的意见是否会影响结果(特别是预测/评估报告)

这样有的放矢,就能让数据报告切中对方痛点,解答对方的疑问,减少质疑。

有些报告会很复杂,拖得很长。越是长报告,越得想清楚:

“我的中心思想是啥!”

避免毫无意义地铺陈数据。

最常见的,比如想向大领导安利一个方案,为了确保内部详细,会安排好几个模块:

1.先介绍背景(介绍型报告)

2.再介绍当前走势(监控型报告)

3.再介绍当前问题(诊断型报告)

4.再介绍计划方案(探索型报告)

5.再介绍预期效果(预测型报告)

这时候虽然整体报告很长,但是一定不要忘了:

本质上它是探索型报告,我们要向领导安利一个计划!

其他部门都可以缩减,探索部分一定要讲清楚,不然就白费了。

这样在做报告摘要时,也可以把其他四部分压缩,只保留探索型报告部分。

数据分析远不止统计分析那么简单 | 如何进行有效数据分析?

AI 如何重塑商业分析 | 从数据到决策的革命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