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艺术银行?搞艺术的白搞了!
(导读:“艺术银行”是指以艺术品为存取租赁物的委托机构,“艺术银行业务”则是指艺术投资的银行服务,为收藏家服务,扶持年轻艺术家。很多人混淆 “艺术银行” 与“艺术银行业务”。)
不懂艺术银行,搞艺术的白搞了!
“艺术银行”是指以艺术品为存取租赁物的委托机构,通常是购买艺术家作品,再将作品转租或销售给政府机关、公共空间、企业、私人用于陈列、装饰、收藏等。“艺术银行业务”则是指艺术投资的银行服务,为收藏家服务,扶持年轻艺术家。
一,国外艺术银行的运作模式与影响
按照法国兴业银行香港私人银行部前副总裁朱莉娅(Julia)的理解,所谓的“艺术银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艺术银行(ArtBank)和艺术银行业务(ArtBanking)。艺术银行是指“以艺术品为存取租赁物的委托机构,在国际上通常是指非政府文化艺术机构购买艺术家作品,再将作品转租或销售给政府机关、公共空间、企业、私人用于陈列、装饰、收藏等。”艺术银行业务则是指“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的艺术银行”,“加上‘ing’,就是指艺术投资的银行服务,为收藏家服务,扶持年轻艺术家。”
1、国外的艺术银行
1972年,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成立的加拿大艺术银行当属艺术银行的先驱。加拿大艺术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包括:购买、租赁和延伸服务。就购买环节而言,有意出售作品的艺术家需要向加拿大艺术银行提出申请,如果申请被接受的话,加拿大艺术银行会委派专家对艺术家进行考察。这些专家在对艺术家的作品价值进行评估之后,会向加拿大艺术银行提供评估报告和购买建议。据加拿大艺术银行理事长亨利(Henry)介绍,“加拿大艺术银行通过购买加拿大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并将之租借给各地的客户,使办公场所和公共空间都能接触到加拿大艺术家的作品,从而支持和推广加拿大当代艺术家,使更广泛的受众接触到加拿大当代艺术。它租借的艺术品适合面对公众和私人部门的办公环境,客户辐射加拿大境内外。作为一家自负盈亏的机构,它用挣来的所得通过同行评估机制购买艺术家的作品,最终支持艺术家的创作。”截止到2007年,“加拿大艺术银行已拥有2500位艺术家的18000件绘画、印刷品和雕塑,是加拿大当代艺术最大的藏家。所有这些作品都向公司、机构、政府部门和办事处租赁,租借价格的可承受程度到了他们所谓的‘令人吃惊’的地步。每一件艺术品的租赁价格每年120~3600美元,最低租赁合同为每年1000美元,2年起租。2年后,可以续租,也可以选择全新的作品组合。咨询、筹备和安置起价为250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艺术银行藏品中的2/3都曾被成功地租赁出去。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加拿大艺术家的创作,而且对加拿大艺术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让越来越多的加拿大公众有机会接触到本国艺术。随着加拿大艺术银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艺术家们日渐意识到,加拿大艺术银行实际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艺术展示功能,因此,他们非常乐意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加拿大艺术银行购买,并且将此视为自己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梯。
成立于1980年的澳大利亚艺术银行则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引以自豪的支持文化艺术事业的成功范例之一。据介绍,“澳大利亚艺术银行隶属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讯、信息技术和艺术部。所谓艺术银行,是澳大利亚政府实行的一项艺术品出租计划,就是将本国视觉艺术家及工艺品制作者的优秀作品收购下来,再向本国民众出租。比起一些欧洲国家的艺术银行,澳大利亚艺术银行有着更明确的建行宗旨,即鼓励和支持富有才华的、年轻的、崭露头角的澳大利亚艺术家创作更多优秀的当代视觉艺术作品,同时,通过这些作品的收购、交流和展出让更多的澳大利亚民众欣赏到本国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作品不断升值,艺术银行再用获得的收入投入到澳大利亚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截止到2005年,“艺术银行已收藏来自全澳大利亚近3000名艺术家的9000多部作品,内容包括绘画、版画、摄影作品、水彩画、雕塑、陶艺、玻璃作品、纺织工艺品,还有很多著名土著艺术家的油画、树皮画、版画、雕塑等,藏品总价值超过2000万澳元。在出租作品时,艺术银行同样坚持自己的建行理念,即以最经济的方式让客户获得澳大利亚最新的当代艺术作品的展览权,使更广泛的民众欣赏到本国艺术家的作品。艺术银行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本国当代艺术作品购买机构之一,以其合理的租金,向广大客户出租内容广泛的当代艺术品。租金以年为计算单位,年租金最低550澳元起价,单个作品最低以110澳元起价,到期后可以更换或续租作品,租金里所含的税金,承租方还可在财政年度内申请退税。”此外,英国、挪威、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许多国家也都先后成立了艺术银行。
2、国外商业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
事实上,世界上历史最久和规模最大的几家银行,例如,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德意志银行、巴黎银行、荷兰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都有相当完整的艺术银行部和一整套艺术银行服务系统,从鉴定、收藏到保存、信托等等,“管了这辈子,还管下辈子”,这就是所谓的“画能保三朝,富可过三代”。据介绍,“艺术银行在提供这类服务中可以收取不少的费用。如对顾客收藏的一幅作品提供国际价格咨询,咨询费最低为3500欧元;如果客人想委托银行把其收藏品出手,那就有销售佣金10%~30%不等;如果想抵押,一般是保单价值的50%可以得到信用金额,加上银行的优惠利率作为银行的贷款费等。要是成立基金或信托,那就至少是总资产的1%~2%左右了。不过各个银行和私人银行家也‘见机而行’,费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曾经被欧洲货币杂志社(Euromoney)评为“世界最佳艺术银行”的瑞银艺术银行为例。根据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瑞银艺术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艺术研究业务、艺术交易业务、艺术管理业务、结构解决业务、艺术平台业务。艺术研究业务为客户提供收藏品市场的相关信息;艺术交易业务为客户提供艺术交易和收藏体系建立等方面的建议;艺术管理业务为客户提供收藏品估价服务,以及收藏品运输、保险、仓储和修复等方面的服务;结构解决业务为客户提供艺术资产保护方面的服务,例如协助遗产继承人或基金会保护艺术资产;艺术平台业务以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和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等艺术展会为平台,为客户提供现场的艺术银行服务。事实上,瑞银艺术银行的重要优势在于艺术银行业务与艺术收藏体系相得益彰。因为“艺术银行涉及到艺术品买卖、维护、估值等咨询服务,艺术资产信托、管理、保护等。而其艺术银行的广泛声誉,也得益于瑞银艺术收藏体系的存在以及艺术赞助等活动带来的客户信任。瑞银的收藏体系,本身就是一个金字招牌,无疑对其现有和潜在客户都有一定的号召力。”
与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艺术银行业务相比,德意志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显得低调得多。事实上,德意志银行本身的收藏规模就蔚为壮观,甚至比许多专业美术馆的收藏品数量还要多。德意志银行花了3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以当代艺术为主的56000余件收藏品,并将这些收藏品陈列在德意志银行遍布65个国家的850家分行。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德意志银行总部,总部办公大楼55层楼中的每一层都以一位艺术家的名字命名。在位于英国伦敦的德意志银行办事处,办事处的60间会议室也都以弗洛伊德、里希特等英国和德国艺术家的名字命名,墙上展示的则是他们的作品。因为德意志银行认为:“这有助于银行员工更深刻地理解世界,同时还可以支持艺术家的创作。”德意志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被划归在私人财富管理部门。在德意志银行私人财富管理部门的“量身定做的专家服务”中,设立了艺术咨询业务。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构收藏者之一,德意志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第一方面是收藏体系规划,即新收藏的建立或现有收藏的拓展。德意志银行借助其多年艺术收藏运作的经验和国际化的网络平台,为客户寻找高质量、保值的艺术品。在尊重客户的个人艺术爱好基础上,他们通过拍卖行、展会、画廊等途径,为客户提供战略性规划、规避不当投资风险;第二方面是价值保存,当客户希望保有现存的艺术收藏或者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时,德意志银行为其提供价值评估、鉴定和相关文件。此外,他们也提供艺术资产的修复、运输和保险方面的建议,同时也提供个人基金会筹建、艺术品捐献等建议和规划;第三方面是未来规划,这一业务涉及到遗产继承。当客户继承了一批艺术品和古董时,德意志银行可以为其提供各种可选择的发展建议,包括巩固遗产所得、拆分遗产以达到价值最大化等;第四方面是收藏管理。当客户苦于收藏管理过于耗费时间时,德意志银行为其提供专家帮助,包括确立收藏观念和艺术市场运营建议,也可以提供实际的操作,代理客户的收藏管理。”
作为世界上最早涉足当代艺术收藏的商业银行,同时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构收藏者之一,摩根大通银行已经拥有30000余件收藏品。摩根大通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正是建立在其丰富的当代艺术收藏基础之上。与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和德意志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相比,摩根大通银行并没有单独开展艺术银行业务,而是将其置于私人银行业务中的私人资产管理。收藏品与珠宝、航空器、船只、古董汽车等一起归入在私人资产之中。摩根大通银行对这些个人资产提供财产管理和增值、财产转移、信托、财产保护等服务,同时还设有专门的“基金会和捐赠”业务。
3、艺术银行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作为艺术机构的“艺术银行”,还是从事“艺术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都对艺术市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前者不仅支持了艺术家的成长,而且增加了公众接触艺术的机会。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商业银行的客户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从鉴定、收藏和保管到贷款、抵押和信托的一系列“后顾之忧”。这些瓶颈性的问题一旦得以解决,艺术市场的参与者必将大量增加。举例来说,2009年6月9日,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推出了“私人银行艺术鉴赏计划”。这一艺术鉴赏计划的模式是:首先,由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的合作机构中国墙美术馆给客户提供艺术品,客户从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艺术品。然后,客户在银行存入对应的保证金。与此同时,客户就拥有了为期1年的免费鉴赏期。在鉴赏期内,客户可以将艺术品带回家中,仔细欣赏,慢慢解读。这相当于一种“私享”的空间。如果客户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灵感来源,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还能够帮助客户与艺术家面对面沟通。如果这件艺术品在1年之内贬值,客户可以只交一个管理费就退回这件艺术品。如果升值的话,投资者可以仍然用1年之前的价格购买这件艺术品。此外,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还为客户提供了畅通的销售渠道。由于客户的风险被牢牢锁定,因此,招商银行首批推出的70多件艺术品很快就被一抢而空。一种新的艺术商业模式,如果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自然会有巨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香港抱趣堂艺术投资财务有限公司、北京世纪墙文化艺术中心、上海公共艺术银行、上海证大艺术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艺术财富理财中心等专业艺术银行或商业银行下属艺术银行业务部门的纷纷成立更是让我们相信,艺术银行在中国同样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章作者:马健
文章来源:《美术观察》
二,艺术银行的前世今生
2013年成立的台湾艺术银行2014年正式挂牌运作,这标志着台湾正式步入全球少数拥有“艺术银行”的地区。台文化部门负责人龙应台表示,台中地区的企业家2013年已率先捐款1800万元支持艺术银行。3月25日,“银行家俱乐部”正式成立,号召各界企业主加入成为另类的“艺术银行家”。
艺术银行利用公开征件的方式,网罗、征集并购入台湾艺术家的精彩作品,并且以完善的租赁流通机制,让公家与民营的机构都可以经由艺术银行这样的管道承租画作展出,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在各种公开场合露面。藉由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活络艺术市场,更可以让潜力十足的新兴艺术家有机会被发掘。
以2013年开始收购画作为序,目前艺术银行已经累积195位艺术家,共计346组作品,其中所使用的素材包含水彩、水墨、油画、压克力、版画、书法、素描、装置、新媒体、胶彩、复合媒材、雕塑及摄影,包罗万象的创作风格让人惊叹台湾艺术力的生气蓬勃,而其中172件作品已分别在台北、桃园、台中及高雄等地与艺术爱好者们见面。
这些作品中,更不乏2013年底才在ARTTaipei崭露头角的推荐新人艺术家。从电脑线上游戏与现实社会中汲取灵感的蔡士弘,以手工画艺绘制出数位质感,被收藏的作品包含《投降后的消毒作业》、《幻术之吻》、《白旗军》;谢怡如的画作色彩鲜艳,有些魔幻鲜明的如梦场景,悄悄表现着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厚实笔触将看似欢愉、却带异样的心灵反映无遗,《雀跃活动了起来》、《你和我》、《不能消失感》、《未知欣喜》都是收藏作品;《爆炸之后——盆栽》,利用日本卡通“超人力霸王”角色迪卡的手臂,误植入盆栽中的其中一段茎叶,制造出观者与画作的隔阂感。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台“文化部”近日特别邀请澳洲(澳大利亚)艺术银行主任史帝芬斯(Tony Stephens)访台,并办理“台澳艺术银行文化论坛”,汲取澳洲艺术银行三十年的宝贵经验。
座谈会上,双方就“艺术银行营运的策略”、“作品的购入与处份”、“租赁业务推动的拓展”,以及“艺术银行对产业的影响”等不同的主题深入讨论,透过深度对谈,交换台澳经验,作为台湾政策推动的借镜。
台“文化部”表示,今年是艺术银行营运的第一年,引起各界关注与回响,除了作品的购入和租赁外,也同步建置各项软硬体计划。
台湾推动“艺术银行”已经引起国际上“艺术银行”的注意,已经成立超过三十年的澳洲艺术银行负责人史帝芬斯经“澳洲驻台代表处”的引荐,来台与“国美馆”“艺术银行”团队进行实务探讨,分享澳洲艺术银行的组织及营运模式。此外,亦深入地针对作品修复、灭失,或是无人租用需处分的问题,提供澳洲银行的经验供作参考。
澳洲艺术银行自1980年成立,隶属于“环境水利、文化资产暨艺术部”,经费及运作均需向该部及国会负责,人员聘用属于公务体系运作。成立后的前12年预算由联邦政府支应,自第13年起开始自负盈亏,以租金收入支持营运。发展至今已拥有超过万件、3500位以上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乏已成名的艺术家早年作品。截至目前,每年租金收入高达350万澳元(新台币约9450万元),承租人的比例政府部门仅占30%,其余60%为企业、10%为私人住家。史蒂芬斯表示,他观察到台湾艺术银行成立第一年所面临的处境,在澳洲艺术银行档案也有类似纪录。澳洲艺术银行在成立之初,作品承租人全数为联邦政府,全赖政府资金资助,亦未订定自负盈亏期限,艺术界对艺术银行也抱持关切与质疑,但他表示这是初期必然的状况,发展策略需与时调整。他鼓励台湾艺术银行秉持支持台湾艺术发展的初衷,寻求公私部门合作,稳健的发展。
对于论坛中大家关注的艺术品购置议题,史蒂芬斯表示,澳洲艺术银行画作购入,金额如在澳元1万元以下,主任即有决定权,1万元以上才送董事会决定,但他也坦承,相较于澳洲其他公立艺文机构,澳洲艺术银行制度确实较为弹性属于特例。
史蒂芬斯表示,即使目前澳洲艺术银行收藏量已远大于所需,每年仍持续投入约100万澳币(约为新台币2700万元)购入作品,在经济紧缩的年代,是对于艺术家及艺术产业相当重要的支持。
与谈的台湾“国美馆”黄馆长表示,台湾艺术银行第一年投入新台币3500万购买艺术作品,在后续的年度亦将编列经费持续购买艺术作品,对于鼓励艺术家创作并藉以刺激艺术市场成长有一定的积累。
来源:《文化产业新生代》
三,艺术银行启动:市场机制未起步
文化部筹备1年多的“艺术银行”13日正式启动,但“只租不卖”。今年共编列了4500万元持续进行作品收购,加上其他人事行政支出,每年预计将投入7000万,以鼓励年轻艺术家。对此,首都艺术事业董事长萧耀批评说,艺术银行只是半调子,市场机制还未规划,营运成本高,恐撑不久。
文化部筹备1年多的“艺术银行”,13日上午在台中市自由路“银行街”正式开幕,文化部长龙应台、台中市长胡志强与10位赞助企业家,分别在艺术银行中“开户”,现场邀请了28位艺术家共襄盛举。龙应台针对艺术银行推动的初衷时表示,“就是让全世界看见台湾的艺术品,也让艺术家进入台湾社会与民众的日常生活。”
1,作品只租不卖
艺术银行是2013年文化部推动的政策之一,透过艺术作品的选购、租赁,让公共空间成为台湾艺术家的生活画廊,第一年经费编列新台币3500万元,第一波征件中,共购入346件画作,今年更编列4500万元持续进行作品购藏,再加上其他人事行政支出,每年预计将花7000万在艺术银行上,未来公营机构、私人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都能租借。
文化部表示,在流通机制方面,将采取“只租不卖”的方式,开放政府机关或民间企业承租,以收购价的0.4%承租给民间企业,最短租期为3个月,最长1年。“艺术银行”的运作方式,是提供一个中介机构与平台,将收藏的艺术品提供消费者购买或租赁,再运用出租艺术品的营收购买艺术品,以支持年轻艺术家,但目前并未开放给个人申请作为私人住家使用。
2,盼促进艺术市场
文化部艺术发展司长张书豹表示,成立艺术银行的目的是希望促进艺术市场的发展,目前还不至于会发生市场炒作作品的问题,因为采取征件措施,就是希望年轻艺术家展现自己;若未来客户稳定,台湾各个商业机构,例如饭店房间或民间机构都开始租用,国人也更有机会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提振艺术风气,否则以往公部门或外交部几乎都使用“赝品”来当装置艺术,对国际形象也造成损害。
3,艺术市场应活化
“艺术银行只做了半调子,并没有规划好市场机制。”萧耀说,他看好鼓励年轻艺术家的作为,但每年耗费庞大预算,却难有盈余,艺术银行恐无法支撑太久,且与文建会92年规划的“青年艺术作品典藏计划”有何不同?仍是放在“仓库”库存,没有拿出来,久而久之,作品保养与运送都是成本问题,若租金提高,国内市场不见得能接受。
“艺术作品应要活化,让市场决定作品价值,并进一步与画廊合作。”他建议,鼓励年轻艺术家是好事,但长久下来,艺术家的作品价值不见得能提高,若害怕艺术作品发生炒作之嫌,文化部也可设置公平交易平台或基金会,让民间艺术团体共同监督,艺术家能不因商业利益而影响创作,政府也能从中中介,才是长久之计。
文章作者:杜胤广
文章来源:《台湾醒报》
四,中国大陆艺术银行做好准备了吗
台湾继韩国之后开设了亚洲地区第二家艺术银行,在国际艺术品市场引起广泛关注,其扶持本土艺术家和推动本土原创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作用受到普遍肯定。作为拥有亚洲较大的艺术品市场的中国大陆,是否已经做好了设立艺术银行的准备?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已开设的各种艺术银行业务与艺术银行又有何关联?
1,何谓艺术银行与艺术银行业务
艺术银行最早源于加拿大,1972年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成立了一家艺术银行,其目的是支持本土艺术家的创作。此后,艺术银行的发展开始出现两个方向:一是沿着加拿大艺术银行最初的模式发展,包括台湾和澳大利亚、韩国的艺术银行,目的都是为促进本土艺术的发展,公益性突出;另外一种艺术银行则是在商业银行中开展与艺术品相关的业务,这种模式主要从私人银行发展而来。
在实地考察我国台湾地区的艺术银行后,刘双舟发现,台湾艺术银行的目的是为提升民众的美学素养,活络艺术品市场,艺术银行由政府出资,收购本土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只租不卖,租赁的对象为政府机关、机场、车站等公共空间。
刘双舟认为:“这种思路和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创造性作品进入艺术品市场,对艺术家的影响较大,他们认为作品被选入艺术银行相当于获得国家的肯定,对提升其知名度和以后的作品价格都有好处,特别是对年轻艺术家,这种模式实际上跟金融业没有太大关系。”
另一类以欧美银行为代表的艺术银行则呈现出另外一种发展方向,即主要开办艺术银行业务。比如,瑞士的联合银行集团、德意志银行和巴黎银行等欧洲银行均可设有艺术银行业务,这些银行在为高端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高端客户对艺术品投资有兴趣和需求,于是银行投其所好开始主动承担此业务,邀请艺术家讲座、咨询,为客户投资艺术品服务。“最初只是陪着客户看展览,参加拍卖会,后来这些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逐渐发展得较为完备。如瑞士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包括对艺术品市场的研究、鉴定评估,还有保全、运输、代买等,让艺术品更直接地变成一种资产投资对象。”刘双舟说。
刘双舟介绍,目前大陆地区已开办的艺术银行业务应该属于后一种艺术银行模式,即商业银行为其高端客户提供的艺术品品鉴、购买、收藏规划、投资等服务,与台湾地区的艺术银行截然不同,其出发点和发展模式是有明显区别的。
说到内地的艺术银行,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执行总监马学东介绍,2009年招商银行曾推出过“私人银行艺术鉴赏计划”,与台湾的艺术银行接近。招商银行针对一些对艺术品感兴趣的客户推出了可以在银行存入一定的保证金后(一般不会超过100万元),客户即可拥有该艺术品鉴赏权益的服务,并拥有一年的免费鉴赏期,在鉴赏期内客户可以将艺术品带回家,招商银行提供免费运输服务,其私人银行还能帮助客户与艺术家进行面对面沟通。
但马学东认为,类似于招商银行这种服务与台湾艺术银行有本质区别。招商银行推出的服务出发点在于作品有潜在的升值可能性,目的是吸引客户投资艺术品,而不是推广艺术家,所以这项计划选择的都是已有一定知名度艺术家的作品,而非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这种服务针对特定高端人群,与台湾艺术银行的公共性、推广性有明显不同。而台湾艺术银行的核心在于“流通”而不是收藏艺术品,以宣传本土艺术品和艺术家、提高艺术家的知名度为目的。
“台湾艺术银行不仅给内地银行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对内地画廊或者是推广年轻艺术家的机构提供了一种宣传艺术家作品的新方式。将作品主动出借给藏家或者有影响力的公共机构,使作品流动起来,而非仅仅是挂在墙面上,这种方式值得一试。”马学东认为。
2,大陆成立艺术银行“道阻且长”
在刘双舟看来,目前大陆的艺术银行发展暂时不会像我国台湾地区艺术银行,更多偏向于欧美的艺术银行业务,多以基金、信托、艺术品质押的模式出现。只是这种实践在2012年开始出现困难,“一是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银行的高端客户越来越多,虽然想投资艺术品,却觉得风险太大而不敢投资。另外,艺术银行业务发展的鉴定和评估问题制约着国内艺术银行的发展。”
与此同时,艺术金融专业化人才队伍的缺失也是制约目前艺术银行发展的一大问题。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缺乏、权威认证平台的缺失、专业人才的稀缺,这些现实困境使得目前大陆地区既缺少设立类似于台湾艺术银行公共机构的条件,同时也让商业银行艺术银行业务的发展面临障碍,使得国外艺术银行对中国的艺术市场望而却步。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认可台湾艺术银行的模式,由政府相关部门购买民间具有潜力而尚未有高知名度的视觉艺术品,之后出租给海外办事单位、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等,赚取的租金再支付艺术银行运作成本。他认为,由国家层面来开设艺术银行对规范艺术品市场、扶持本土地区的当代艺术都有积极意义。“比如,大陆地区的艺术银行可以纳入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民间艺术作品得以被收藏和流转,对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有很大作用。”魏鹏举说,“但是,如何解决目前混乱的艺术品鉴定和评估问题很关键,谁来评价?如何评价?台湾地区的艺术品市场比较单纯、规范,艺术品鉴定标准相对严格,这是艺术银行能够推行的基础。”
3,专家建议因地制宜,双轨并行
对于上述成立艺术银行的主要难题,魏鹏举建议,由国家层面牵头成立权威的认证平台,解决艺术品鉴定和评估问题,“目前来看,国家艺术基金很有条件来做这件事,它是由中央财政拨款成立的公益性基金,目的就是培养艺术人才、扶持艺术创作,这与艺术银行的宗旨是一致的。而且,国家艺术基金已有相对权威的专家库,可以在此基础上完善。”魏鹏举建议,如果国家艺术基金成立艺术银行,它可以要求被选入的艺术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作品,也有利于基金的验收和落实。
刘双舟认为,应该鼓励各级政府部门拿出资金支持本土艺术发展,“我们希望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把钱拿出来建立多层次的支持本土艺术发展的艺术银行,在银行发展过程中培养有公信力的专家团队。”
刘双舟建议,文化艺术繁荣且有经济实力的省市地区可以成立地方性的艺术银行,扶持本地区的本土文化,同时,这些公益性的艺术银行可以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展艺术银行业务,比如,商业银行缺乏专业的艺术品存储空间,可以租用艺术银行的专业仓库;或者,艺术银行可以将其专业评估、物流、布展等人才团队“租”给商业银行,帮助其解决艺术品业务中的专业难题。“大陆地区的艺术品市场有其特殊性,一味单纯地模仿台湾地区的艺术银行并不现实,还需要因地制宜探索自己的模式,我认为,政府部门的艺术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艺术银行业务可以并行不悖、相互支撑。”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