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买菜开始“断臂求生”?
叮咚买菜又要“撤城”了!
近日,叮咚买菜发布公告称,公司基于降本增效的考虑,将对重庆、成都的业务进行调整,暂停相关区域的服务,本次调整不影响公司在其他区域的正常经营。未来,公司会在供应链、食品研发与加工方面加大投入,也会保持与包括川渝区域在内的优秀食品企业的深度合作。
仓皇撤离之下,距离叮咚买菜进入川渝也不过三年。
2020年11月,叮咚买菜正式进军西南市场,首站便是成都。2021年5月,叮咚买菜入驻重庆。那段时期的叮咚买菜一直在疯狂的跑马圈地,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已经在全国37个城市拥有了1375个前置仓。
这个曾经在生鲜电商战场上风光无限的玩家,如今却只能“断臂求生”,难免令人唏嘘。
自2017年创牌以来,六年多的时间里,叮咚买菜历经行业疯狂烧钱、补贴抢用户、资本博弈、三年疫情等各种挑战均没有倒下。在曾经的同行每日优鲜崩塌破产时,叮咚买菜还一度因为实现阶段性盈利而获得过外界的盛赞。
但行业寒冬并没有远去,盈利的焦虑始终悬在头上。事实上,从2022年以来,实现阶段盈利的同时,叮咚买菜就已经在陆续撤离一些城市了。
资料显示,2022年5月开始,叮咚买菜先后在宣城、滁州、唐山、中山、珠海、天津、厦门、廊坊等城市停止服务。截至目前,其APP上显示正常经营的城市共28个(包括成都和重庆),其中18个为长三角城市,占比高达66.7%,城市整体数量较2021年缩水近1/4。
其实,华东市场一直是叮咚买菜的大本营,作为公司总部所在地,上海也是叮咚买菜率先实现整体盈利的城市。从走出长三角,到重新聚焦长三角,叮咚买菜依靠疯狂烧钱实现大规模扩张的时代或许也即将结束。
可以说,“降本增效”是当前所有企业都逃不脱的命运。
作为生鲜电商平台运营模式之一,目前包括叮咚买菜在内的多家主流平台都采取了前置仓模式,区别于传统仓库多选址在远离最终消费人员、租金成本低的地方,前置仓一般选择在社区附近建立仓库,从而能够保证快速配送,但居高不下的履约成本居也限制了生鲜电商平台的盈利。
因此早在2021年8月,叮咚买菜就已经明显进入了“降本增效”阶段,将运营战略从 “规模优先,兼顾效率 ”调整为“ 效率优先,兼顾规模 ”,且更加注重高客单价和复购率。
但是,随着生鲜电商赛道竞争日益激烈,叮咚买菜除了要与天天果园、盒马鲜生、多点等对手争夺市场以外,还要面对头部电商平台京东、阿里、拼多多等玩家的入局,想要突围,压力着实不小。
所以,相对于每日优鲜一路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叮咚买菜及时止损的撤城策略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诚如其CEO梁昌霖所说的那样,“只有蹲下来,才能跳得远。”
现在,正是叮咚买菜的深蹲时刻。
当然,在撤城撤仓的同时,叮咚买菜也一直在寻找全新的增长点。
据了解,2022年2月叮咚买菜已经成立了预制菜事业部,并将其升级为一级部门。今年3月,叮咚买菜面向全行业招募“预制菜合伙人”,并开出了总目标规模50亿元的预制菜订单。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预制菜赛道持续升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为该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作为一个深耕即时配送和生鲜电商多年的平台,叮咚买菜在线下渠道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此外,经历过疫情之后,叮咚买菜的品牌市场关注度有了明显提升,口碑和市场都得到了用户的认可,这对于其预制菜业务转型和消费者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助益。
而且相比于传统预制菜企业“小、散、乱”的特点,叮咚买菜在预制菜产品方面更加注重品牌和质量,其推出的菜品多主打“少油、低盐、控卡”等卖点,十分契合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叮咚买菜以预制菜为主的自有品牌商品已经占整体GMV的19%,其中自有品牌的用户渗透率已经提升至70%以上,主打家常菜系列的预制菜品牌 “蔡长青”目前月销量已超过7000万。
叮咚买菜CEO梁昌霖表示,“预制菜板块目前是盈利的,并且随着预制菜板块规模的扩大、经验的增长以及供应链的完善,盈利能力会越来越强”。
不过,基于目前预制菜这一赛道并未完全打开,C端市场也仍处于培育期,未来叮咚买菜能否依靠预制菜业务支撑起盈利大任,仍是未知数。
在生鲜电商赛道,叮咚买菜算是“幸存者”,但其的大规模撤城也给了业内其他玩家以警示,“烧钱”战略换不了未来。
目前来看,生鲜电商在整个生鲜行业的渗透率仍相对较低。所以,竞争远未到终场之时。相信历经数次洗牌之后,真正的“价值者”和“裸泳者”也终将会浮出水面。
编辑:鞠君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下一篇:华为回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