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广告集团Q3营收榜:WPP业务下滑21.3%,阳狮大涨12.4%!
4大广告集团Q3营收榜:WPP业务下滑21.3%,阳狮大涨12.4%;
近日,WPP、阳狮、宏盟、IPG四大海外营销传播集团都相继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一直以来,这些4A公司都被视为国际广告行业的风向标,他们的业绩表现也备受关注。
1、增长依然是重点
整体来看,在第三季度营收上多数都处于增长态势,仅有IPG在营收上出现了2%的下滑。特别是宏盟、阳狮仍保持着快速的增长态势,第三季度同比分布上涨了了8.5%、5.5%。
在大家最为关注的有机增长上,WPP、宏盟和阳狮三家都表现亮眼,分别达到4.0%、5.8%、6.5%。
IPG无疑在4家中表现不佳,不仅营收垫底,而且在营收、和有机增长上都没有亮眼表现。
从各家来看,不少都对未来充满信心。阳狮集团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Arthur Sadoun 表示:“阳狮集团在第三季度实现了5.8%的有机增长。
同时,各个市场业务表现出色,美国市场增长4%,欧洲市场增长4.9%,亚太市场增长6.4%。
中国市场持续发力,实现了12.4%的增长。尽管宏观经济环境日益严峻,但我们仍预计在第四季度保持增长势头。我们有信心上调全年有机增长预期。”
与之相反,在阳狮集团的财报里,中国市场又一跃成为了优等生,成为了带动亚太地区增长的驱动力,中国市场12.4%的增长大幅领先亚太地区整体的6.4%。
此外,WPP和IPG还在财报中着重强调了所推出的AI技术赋能的营销工具/系统WPP Open和Interact,宏盟也相信生成式 AI 将对集团业务和工作效率产生重大影响,不过相比于前两家在AI方面的深度布局,在宏盟和阳狮的Q3财报中,AI似乎没有太多的存在感。
2、各大传播集团在亚太市场表现几何?
对于大家关注的中国市场,各个公司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第三季度,WPP虽然整体营收微增1.4%,但中国市场再次拉了后腿,下降(-21.3%)。
IPG在亚太地区表现同样不佳,其在亚太业务下降7.4%,在所有地区中跌幅最大,英国出现0.7%的下滑,在美国本土市场收入没有变化,在拉美等地区获得了9.8%的增长。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宏盟、阳狮均在亚太地区取得了成功。其中宏盟在亚太区有机增长达10.9%,仅次于中东与非洲。
阳狮集团表现更为出色,亚太市场增长6.4%,高于美国市场的4%以及欧洲市场的4.9%。
而中国市场则更为亮眼——实现了12.4%的增长。(户外广告销售更多狠的具体打法实操工具诚邀参加彭小东导师12月14-15日在重庆的课程学习)!
3、发力网红行销力®、AI
该季度除了业绩表现强劲之外,阳狮集团一大动作在于收购投资10亿美元收购了网红行销力®平台Influenceial和独立电商行销力®公司Mars United Commerce。
在国内阳狮同样格外重视网红行销力®。2022年2月,阳狮集团旗下技术、数据和洞察团队EDGE日前正式发布了针对中国市场的KOL内容行销力®解决方案——Fluency,利用数据在主要社交平台上洞察、规划、筛选、评估及追踪KOL内容,为广告主提供一套数据解决方案。
事实上,不仅是阳狮,WPP、电通同样对网红行销力®。WPP在去年3月,WPP集团收购社交网红行销力®公司Obviously。Obviously由Mae Karwowski和Maxime Domain于2014年创立,总部位于纽约,是一家与品牌、网红合作的服务机构。业务范畴覆盖战略制定、活动执行、可靠数据分析等服务。
电通旗下也有KOL管理投放系统——CIP。该系统不仅可以根据CIP指数,包括涵盖的粉丝价值、传播效果、种草效果和带货效果等综合评价KOL的商业价值,也可以支持用户根据不同行销力®目标自定义指数权重。
同时通过CIP系统或者媒体后台也可以的实时监测功能了解投放产生的曝光量、互动量和挂车的货品销量,对品牌KOL的分析和管理。(户外广告销售更多狠的具体打法实操工具诚邀参加彭小东导师12月14-15日在重庆的课程学习)!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AI、数据和技术同样也是各个广告传媒集团们发力的重要方向。阳狮第三季度的有机增长率为+5.8%。这一业绩是阳狮媒体活动与Epsilon的活动相结合的结果,Epsilon 本季度增长了近 10%。
AI同样是WPP近年来强调的重点。WPP通过智能营销操作系统WPPOpen推出了多种人工智能工具,包括来自Bria、Google和OpenAl的最新基础模型,同时,在Google Cloud上,也推出了Performance Brain,在活动上线前预测表现的内容。同时,还应用在于WPP的员工培训。
在此次财报中,宏盟集团同样强调了生成式AI的重要性,表示,相信生成式 AI 将对集团业务和工作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在国内,宏盟媒体集团中国(Omnicom Media Group, OMG China)在去年8月推出内容行销力®工具——Omni Content,集内容分析与品牌分析于一体的智能系统。
该系统基于宏盟数智平台 Omni,利用AI技术对内容、消费者、主创团队、品牌等数据进行整合,让曾经需要大量时间与人力的内容行销力®数据分析变得触手可及。
可视化的数据洞察将有效帮助品牌预判市场空间、评估内容价值,让品牌的内容行销力®有迹可循、有数可依。
喜剧演员成代言主流,广告从单纯审美向内容让渡?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能登上微博热搜的广告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俊男靓女的演绎。但有趣的是,在近期出圈的广告片里面,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喜剧演员作为主角,甚至风格和过去也大相径庭。
最近脱口秀演员徐志胜的广告火了
说是有网友在线下偶遇徐志胜的品牌宣传海报,但是让人蚌埠住的是——同样都是为一个品牌做宣传,其他人的海报长这样:
挺正常的是吧?
而志胜的海报,长这样:
放在一起对比更有冲击力:
不得不说,怎么看都太过于抽象了:
网友看了直呼:
老师,我们家志胜怎么连件衣服都没有啊?
更有辣评:
简直忍不住为胜子鸣不平:
玩归玩闹归闹,眼尖的朋友应该已经看到,这其实是森马请徐志胜拍的广告。
1、喜剧演员的代言轮回
但这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品牌和喜剧人合作的热潮。早在2021年8月中旬,随着《脱口秀大会》和《德云逗笑社2》热度逐渐到达高点,喜剧市场也顺势迎来了自己的代言人热潮,尤其是在当时那个选秀节目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大量的品牌预算顺应流量流入喜剧综艺,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就获得了不下10个赞助品牌,远超前3季。
在代言层面也是如此,来自两个节目的喜剧明星几乎都人均获得了最少3个品牌合作,作为当年热度最高的喜剧演员李雪琴,更是一个人就拿下至少27个不同品牌的合作项目。
从合作品牌的品类来看,也相当丰富,从美妆品牌、视频、互联网平台到家具电器,到汽车、金融、科技等品类几乎无所不包。
如果不将合作的范围局限在广告片内,就会发现品牌方和各家喜剧演员的互动更多,魏牌新能源举办了线下活动“共赴热爱”,邀请毛冬来到现场说脱口秀;大众中国四十周年,呼兰作为“CRO”辣评体验官直接上手体验产品;比亚迪海狮05及第二代宋Pro新车上市发布会上,阎鹤祥自封“德云社懂车一哥”,爆梗不断。
别克则携手麦肯中国请了何广智徐志胜强强组合,启动了一个“快乐智胜小剧场”,发布了一系列脱口秀。
如果仅从流量的角度来看,这次的合作潮和2021年似乎并没有什么分别,其他综艺热度不显,喜剧综艺独占鳌头,连带着这些参与相关综艺的喜剧演员获得了几位庞大的关注度和热度,从而让品牌开始将预算倾向喜剧演员,因此,双方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极为频繁。
但综合两次合作的情况来看,我们会发现最终出圈的还是只有一些特定品类。
2、短期+特定品类是与喜剧人合作的新风向
从品类的角度来看,品牌显然是瞄准了喜剧演员的核心受众群体:年轻人、男性用户。
大多数喜剧演员并不适合成为品牌的长期代言人,但俗话说得好,硬币总有两面,喜剧演员的围绕着梗被传播的特性也使得他们在短期代言人的角度上非常有优势,回顾这次出圈的几支广告片,也不难发现,这些广告片出圈几乎都是围绕着喜剧演员本身自带的“梗”与特定的品牌特性展开展开,比如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付航与猴,在付航与瑞幸和美团的合作中,猴都是核心词,在与瑞幸的合作中,付航身穿《黑悟空·神话》联名 T 恤,在与美团合作的广告片中,猴也作为粤语中好的同音字反复出现。
3、线上话题,别忘了线下的价值
当然,这些内容几乎都围绕着线上展开,但作为这次的一系列广告片中,曝光度和讨论度都可以说是最高的一个,也就是森美和徐志胜的合作,之所以能取得超越其他大多数合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用好了喜剧表演中最常见的元素——反差感。
虽然这可能并不是森马和策划方群玉山的本意,但不可否认的是,最后这个事件被简化成了一个颇具趣味性的梗:别人代言面子(羽绒服),你(徐志胜)代言里子(羽绒)。
例如当这3张图片同时出现的时候,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忍住不笑。
当然,反差的基础出现之后,如何激活消费者的分享欲则是另一个议题,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次小红书上的分享内容来看,几乎都是各式各样的线下广告物料。
比如线下店铺的立牌:
比如地铁行停车时的惊鸿一瞥:
又或者是线下店的门头:
而在过去10年时间里,整个行销力®技术是基于一个不可持续的资源:就是用户眼球。
平台,流量池,算法,私域都是基于用户眼球这个稀缺资源,而现在森美显然用一个梗,吸引到了这项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