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势银偏光片产业大会 圆桌论坛 | 探讨偏光片应用市场及供应链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21:22:35 浏览量:1

2024年8月7日-8日,由势银(TrendBank)主办,江西胜宝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杭州利珀科技有限公司总冠名,势银膜链承办的“2024势银(第六届)偏光片产业峰会”在苏州吴中希尔顿逸林酒店召开!

本次会议将共同探讨偏光片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路径,促进偏光片材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科研单位、投融资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帮助产业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7日,在偏光片应用市场及供应链圆桌讨论上,由胜宝莱 运营副总经理 徐立群、诚美材 技术长 陈威州、三菱化学 技术总监 任大均、部长 宋耀文、乐凯光电 副总经理 王超、柯尼卡美能达 中华圈主管 翟德盛、康辉新材 总经理助理 王培好、高盟新材 研发经理/博士 凡雪迎、斯凯瑞 总经理 唐金雷、格锐特 销售副总监 王庆澳 针对相关话题进行分享交流。

1、偏光片在大尺寸TV、中小尺寸手机等、车载显示及差异化应用需求现状及开发趋势?

2、 偏光片用TAC膜本土产品和进口产品主要差距在哪里?以及本土化的进展?

3、离保膜用PET本土化应用现状趋势、产业化难点与进口产品还有差距吗?

4、微波无极灯偏光片应用场景、优势及宽幅偏光片下需求趋势?

5、偏光片相关原料:PVA、PSA等产品需求趋势?

6、偏光片涂布设备与其他光学膜主要哪些方面区别?涂布方式、精度等要求?相应解决方案?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光学设计负责人 张育为本次圆桌论坛的特邀主持人。各位嘉宾围绕以下议题展开了讨论:

张育大家好,我叫张育。简单做个自我介绍,我来自天马微。相信大家应该也熟悉,我们专注于中小尺寸。我自己也专注在中小尺寸的车载领域。虽然不生产偏光片,但是和偏光片打交道应该也超过15年的经历。

张育:进入第一个话题,给到徐总和陈总的,目前偏光片的应用,从TV到中小尺寸、车载;对于不同的领域,偏光片的需求的现状是怎么样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徐立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胜宝莱一直是致力于中小尺寸以及车载的差异化产品的,中小尺寸这个手机屏这一部分,目前国内终端主流厂商的资源池,我们都在里面。整体上看,我们今年的状况是比往年要好的,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尽管订单和需求量都很高,但是价格非常的低。

从胜宝莱看的话,今年也有很多个大项目;从我们的调研来看,小米手机市占率能到全球前三的位置,那就意味着小米的销量是直线往上在走的,今年我们也承接了小米的项目,量也非常的大。我们包括昨天我们业务的李总,也是一直被客户推着在交订单。

中小尺寸偏光片如果说按面积来算,肯定没办法跟TV去比的。但是中小也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市场状况来看,国有品牌手机的体量在未来还是处于上升状态的。除了手机,其实中小当中也包括比如go pro运动相机、3D打印机等等,我们都有在交付,当然车载也是我们必做的项目。

目前车载供货量还是以国外的厂为主。在疫情以后,国内的偏光片厂才逐渐被接受。我们现在车载每个月交付量大概能够达到6-7万平米。涉及仪表屏、中控屏以及副驾屏幕都有。

尽管目前车载,OLED被反复提起。但车载偏光片整体的需求量也只占总需求量只占到了1.7%。而OLED,从手机到TV,整体按面积算下来,也只占到全球偏光片的需求总量10%以内。

尽管如此,但我还是看好手机跟车载的,在未来3到5年都还是处于上升期的。我就分享这么多。

陈威州:我简单说明一下我的看法。车载显示器算是一个所有技术的综合。要求也非常高,比如说现在车载主要以IPS LCD为主。以往追求高画质时候,只是补偿亮态,现在是在补偿暗态。过去从欧规3.5到现在欧规5.0,对比要求要到1200,所以说挑战其实是很大。

尤其是信赖性部分。补偿膜能通过信赖性的要求还能够达到标准,是相对比较困难的。我们诚美才也做了很多研究。所以尽管车载显示器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化,但我们也可以攻克。而且国产化的脚步也在慢慢追上来。诚美材也紧跟着国产化的膜材进行开发。相信车载显示器在未来是一个很重要,有高毛利,高值化的领域。

大尺寸方面,我认为是变化比较少。大尺寸方面,过去几年开发的东西到现在都还可以用,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所以重点还是在中小尺寸,以及车载方面。目前车载除了高信赖性,也提出了防窥,也是很具有挑战的难题。

张育:好,谢谢陈总。我觉得如果说偏光片里面相对比较难的是车载,而在其中,最难的就是车载的补偿膜了,因为他需要各种形态的补偿。下一个问题问到乐凯的王总,作为国内TAC膜的龙头,王总认为我们跟别人的差距在哪?如何去追赶?

王超:单说TAC膜的差距,可能还是要分不同的角度来讲。首先从现在来讲的话,以乐凯光电来说,因为我们的TFT TAC膜要到明年才能上市,所以现目前来讲,我们的本土还是没有TFT级的TAC膜的。

在我们的TFT TAC膜上市后,我们之间的差距,短期来看,我认为还是体现在品种上,我们的品种只是在40到60个微米,宽度是1540以下的。我们对于更薄的25、20微米产品是没有涉猎的。对于更宽的1720、2000及以上的,对于位相差膜这样的功能型的还没有涉及。中期来看,可能我们的二期的太阳膜的发展才会涉及到短期所不具备的这样的几个产品。

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说,从照相工业到LCD显示这个领域,TAC膜真正发生的根本性变革,就是我说的两个核心的工艺,一个就是配方上的变革,一个就是流延工艺技术上的变革。

流延工艺技术当中有很多核心的技术点。只拿纤维素的溶解来说,看似那样一个曲线,实际上纤维素的溶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纤维素?要什么样的微观结构?怎样把这种特点的纤维素溶解好?这样的一个课题,我们和国内领先的高校一起也是合作研究了三年,得出一个我们认为可以达到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点。

到现在这个角度来讲,更多是在精细化控制上所产生的技术差异。比如说对异物点的控制,我们可能能够达到TFT的要求。但达到和控制是有差距的,带来的就是良品率的差异。

那基于性能上,实际上我认为是没有什么差异的,更多还是在品质上。

张育:感谢,下一个问题还是向王总提问,是怎么看待PMMA替代TAC的未来的市场呢?

王超:现在替代TAC的有PMMA、COP、PET这些,目前是LCD显示的发展非常快速,每一次终端的技术升级,都迫使着我们这种最前沿的原材料要进行同样的迭代。随着细分领域的扩大,也会产生不一样的产品,来替代它的功能,但总归是要跟随着LCD这种终端显示的发展。上游的原材料也会去跟随它的发展,去突破它的功能的限制。

张育:我觉得其实是不同技术的趋势,每一个材料其实都在往前走。其实这个问题我同样也很想问一下翟总,这个PMMA,COP替代,您是怎么看待的。

翟德胜:首先在部分产品上,我承认PMMA的这个性能。无论是防水也好,或者是加工速度,一定是比TAC更好的。但是我觉得它是在限定一部分的产品的基础之上。比如说PMMA的材料,它的表面势能比较低,所以在进行水胶贴合的时候会有困难。以及PMMA表面涂布性要比TAC更有难度。这种技术壁垒是需要偏光片厂,涂布厂去克服的,才能把这个材料用好。

我觉得不仅仅是需求被满足,更多的是材料是否被产业链用户所接受,而且有成熟稳定的技术去使用。我觉得这可能是接下来需要更多技术沉淀,需要更多克服技术壁垒的地方,目前这些技术壁垒大部分还是掌握在日韩的企业。我也希望技术壁垒可以被整个行业尽快的去克服,能够让我们整个行业进步。

张育:下一个问题是问康辉新材的王总,PET膜尽管出口量占到了63%,但是我们还是停留在中低端上,那我们和高端的差距体现在哪里?该怎么去缩小这个差距。

王培好:高端PET膜。国产化和进口的差距分为两个,一个是基膜,一个是涂布产品。去年2023年,我们进口了37万吨PET及制品。它的原膜可能就六七万吨,但PET加工的产品可能有30万吨。我们生产基膜的,基模的难点,我觉得是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做到稳定量产,这是最大的难点。技术生产人员的连贯性提高后,我觉得PET膜难点攻克在即。

张育:好,谢谢王总。下一个部分,问到我们三菱化学的任总和宋总,第一个问题目前车载,TV,手机上的PVA膜有什么样的差别?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任大钧:对于我们材料厂商来说,目前PVA发展趋势以以TV、OLED、车载这三个方向转型。现在PVA的市场上,对我们而言,如何把高光学性能、高透过率产品做好,是PVA最主要的研发方向。PVA的光学性能提高的话,延伸倍率就会提高,同时也会有破断率,如果客户出现断膜的情况,在如此卷的当下,客户是无法接受的,在这方面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车载行业,最主要的是一个高耐久性,高信赖性是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作为材料厂商,也分成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话,不管做多厚,一定要把耐久做到最高。第二个层面,低收缩也是我们将来一个考虑的方向。.

所以我们不只是自己的工艺的开发,还要和上下游客户一起在产线上把工艺提高,也是我们将来要发展的一个方向。OLED上与大尺寸的电视有点相同。在高透性的同时,对于色差也有很大的要求。

张育:感谢,再一个问题,对于车载OLED,PVA又要高透过,又要高信赖性,有没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任大均:这个不单单是材料方的难题,把膜做的厚一点,耐久提高的同时,透过率,偏光度就会差。那把膜做的薄一点的话,有可能整个耐久性能就差了。所以在跟我们的偏光片的几大客户之间一起生产的时候,根据自身的需要,去做一个平衡和取舍。

张育:下一个问题给到高盟新材的凡总,PSA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简短的给我们介绍一下。

凡雪迎:现在国内做压敏胶的企业也有不少,但是主流的还是日韩的,我们国内做压敏胶起步还是比较晚。所以大家在改这个压敏胶配方的时候,并不是简单改一下原料的浓度,改变一下溶剂,是需要大家需要靠理论去剖析竞品,然后去研究这个高分子聚合的理论,它的序列结构、分子量分布,然后它的这个官能团,也是一个平衡的过程。

目前偏光片保护膜压敏胶,现在大家行业的要求就是基数要高,然后老化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以后,它的那个剥离力是不能有爬升的,特别是高速时候。因为在制造过程中,保护膜只是保护的作用。最后是要把保护膜给撕掉的。

目前国外企业把价格压的很低,很多企业不愿意做这个项目,所以我们是大陆来说是这个浇水的龙头企业,跟我兄弟企业东材合作,他们做基膜的,也可以把成本控制住。

张育:随着目前宽幅线愈来愈多的情况之下,UV固化设备后面的发展趋势和优势在哪?

唐金雷:整个偏光片的发展趋势,也跟随终端产品的发展趋势。目前屏幕的变得越来越轻薄,尺寸越来越大。向超薄化或者超大尺寸化发展。这种的发展也对UV设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随着基材薄化,UV光源怎样能够尽最大限度的去控制热量温度。产品变宽的时候,怎样去保证在整个宽幅的超大尺寸的横截面上,光强输出的均匀性。

微波无极灯,很多的这个特性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和发挥。光强穿透力很高,可以透过基材去直接照射UV胶水。另一个就是从200纳米到450纳米的全波段的光谱输出,它可以覆盖配合不同的UV配方体系。

还有模块化的设计,它25公分一个灯组,目前我们在整个光学领域里边做到最宽的,是已经给客户配到了2.5米的宽幅,就是十个灯组。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优势,也在整个偏光片的领域得到了非常好的适配。

同时微波无极灯是全波段的光谱输出。,对胶水的开发或者是新的配方的调制是非常友好和友善的,它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型号的灯管,带来不同的这种光谱输出,进而去适配不同的这种配方体系,可以满足各种各样配方的要求。

张育:下一个问题问到格锐特的王总,从胶水的涂布,到最后最难的补偿膜的涂布。这些涂布的差异是什么?精度要求是怎么样?

王庆澳:因为我是搞技术出身,站在技术的角度,包括涂布设备厂的角度,我们认为偏光片涂布设备是所有涂布设备里面要求最高的。首先是涂布精度的要求,然后其次是张力控制系统的要求,剩下的就是洁净度等辅助设备。

涂布精度方面,我们现在能达到的,是2米的有效涂宽,它的涂布工艺是19微米的PET上要涂布80克的湿胶。我们现在用狭缝涂布能达到的涂布精度是一个微米以内。在行业中超过一个微米的误差就相当于B类品,能用,但产品的价格就会低。

张力控制系统方面,以1米7幅宽机稳速状态下,张力控制系统,我们能控制精度是正负一牛。我们现在在国内做的最薄的一款材料,是江西赣州一家客户,当时来我们工厂验收,是拿1.9微米的杜邦的PET过来验收的。所以这一块对我们整台设备,张力控制系统这一块其实是要求非常苛刻的,当然这台机我们全部三台机我们全部投产。然后其次就是洁净度,因为偏光片包括OCA这些对厂房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要达到真正的百级。

张育:下一个问题给到康辉王总,SRF产品替代有进行相应技术开发积累吗,目前现状是什么呢?

王培好:SRF有两个难点,第一个专利难点,第二个就是国内的现有设备,它没有一个适合生产的,还得重新设计,进行大改造;目前前期的技术储备,国内好多家都在有,但是目前量产的都还没有。

张育:最后一个问题,给到陈总,车载市场其实逐渐也卷入到了价格竞争里面来,您是怎么看待后面的在车载领域的价格竞争力?

陈威州:我觉得价格的竞争主要取决于差异化,越有差异化的产品,它的价格就不会这么激烈。所以我们就是要做一些更有差异化的产品,这个差异化的产品也要跟面板厂做一些整合。有差异化的产品,那价格就不容易被撼动,这是我们的看法。好,谢谢。

育:好,谢谢!以上我们今天所有的聊天!

来源:势银膜链

注:本速记稿未经圆桌嘉宾审核,仅供参考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