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转行卖保险年入60万,保险行业凭什么成为转行首选?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20:58:28 浏览量:0

最近,一则关于导游转行卖保险年入60万的新闻火了!

该导游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决定转行卖保险,是因为他认为保险是目前为止最“不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一个行业。

然而入行以后,他才发现卖保险这事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起初,因为“拉不下脸”去推销,他的保险业务迟迟没有进展。

几个月后,他才签下了第一单,还是自己同学帮衬的。

第一单成交之后,他表示自己逐渐放下了姿态,卖保险的工作也进展顺利了很多。

据他透露,在2021年,他的年收入达到了60万元,一时之间让保险行业再度引起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近三年来,保险从业人数下跌明显,其他行业不断出现“裁员潮”。

“卖保险”也成为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饭碗”,越来越多的外行人选择加入保险大军。

此时对保险行业而言,确实不失为一个引进人才的机遇。

但是不是所有跨行业的人员都适合招收进来卖保险呢?

显然不是的。

如果团队只把增员当作业务指标,不设置对应标准,那么不仅团队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对行业的未来发展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01

哪些人跨行卖保险会更具备优势?

对于当前的保险行业来说,人海战术势必成为历史,我们不可能再回过往渠道堆人、堆资源的时代。

不过,有一点我们仍然可以肯定:高质量的保单归根结底,是依靠人带来的。

所以,我们不仅还要做增员,更要做高质量的增员。

在当下,香港一些保险公司就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的跨行业增员,效果还不错。

据香港保监局统计,虽然面临疫情和封关的冲击,香港保险行业2021年新造保单保费还是实现了按年升约25%的成绩。

而实现这个“逆势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增员,其中不少优质寿险新人,就来自疫情期间严重受创的香港旅游业。

这些空姐、空少、导游还有酒店餐饮从业者,转行做保险,其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他们在原来的工作中,就有很多接触高端客户的机会。

对客户的消费习惯和财务状况资产情况,他们掌握得可能比我们更细致和全面。

其次,他们一般都接受过专业培训,善于倾听客户的需求。

而且大多都具备双语甚至多语言的能力,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顺畅沟通,相处融洽。

所以在香港旅游业的“封冻期”,广泛吸纳这些人才,还是相当明智的做法。

而内地呢,众所周知,教培行业的“大洗牌”,让很多高素质人才重新流入就业市场。

去年第三季度以来,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就在招募政策里特别加入了针对教培行业人员的优惠政策。

而教培机构的负责人,甚至有机会直接申请成为资深业务经理。

为什么保险业增员会瞄准这么一群人?

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教培老师不缺客户资源。

尤其是一线城市、头部教培机构的老师们,一年经手的学生就上百位,对应的就是上百位中产阶层的家庭。

也就是说,这些老师自带一群信任、尊重他们的潜在客户。

而且一线教培老师的岗位自带一定的销售性质,也要争取续班,争取转介绍,这一点和我们保险销售业务是很类似的。

另一方面,这些老师的口才都比较好,讲解能力强,甚至懂得培养客户。

02

两个判断标准,高效增员跨行人才

对比了香港和内地跨行业增员的两个例子,可以发现,分析某行业适不适合转行保险业的时候,遵循的主要是两个判断标准:

一个是客户存量以及客户的可拓展性。

跨行业,说明自身在别的行业有一些人脉基础,这是跨行业增员的好开端,也仅仅是一个开端。

因为保险业要做得长久,靠缘故是还不够的,还要靠转介绍来延续,所以除了客户存量,客户的可拓展性也要关注。

另一个是原职业的属性,和保险销售的属性是否相似。

如果原职业销售、服务性质比较强,转行难度会没那么高。

关于这两个判断标准,希望能给团队长,以及在考虑转行保险业的人士一个参考。

因为跨行业增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转行本来就是很折腾的,所以一定要想清楚再做决定。

再举个例子,这两年,一些互联网大厂也在大规模裁员。

离开“大厂”的人转行做保险,有的人做得很好,但更多人还是坚持不下去,又回到原来的行业,为什么会这样?

用上面提到的两个标准来分析,就会很清楚:

从客户的存量和从业者本身的可拓展性来看,互联网从业者不占优势。

因为大多数岗位跟电脑打交道,比跟人打交道还多,沟通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加上人脉本来就很有限,缘故生意做一单少一单。

从原职业属性来看,互联网和保险销售也有很多不同。

互联网的工作大多数是单向输出的,运用自身技术就可以完成,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让工作流程跑起来就行;

但是保险销售不同,一个销售循环,需要我们主导,跟客户配合才能完成,非常考验独立性。

还有一点容易忽略,互联网更像是点对面的工作,比如写一个程序,给上千万人用,所以他们会很讲求效率。

保险是点对点的工作,每个客户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让每一位客户满意,要的则是稳扎稳打的“慢功夫”。

当然,这两个判断标准仅供参考,也不排除一部分选择保险业重新开始的人,能做到“如鱼得水”。

最后,我认为增对的人,比增到人更为重要。

增员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业务指标,更是一份责任。

而基于这份责任,我们就应该思考清楚,我们在增员时候的标准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 END -

【IDA高研院】APP音频专题

《终生拼搏-林文英的保险人生

内容上新啦

点个在看,掌握增员技巧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