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二十载,是什么让平安、汇丰一朝隔空喊话?
在外界看来,20余载的情谊,平安与汇丰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但最近两天,平安、汇丰罕见隔空喊话,措辞犀利。
双方话题聚焦在战略重组汇丰亚太区业务上,平安坚持重组,汇丰管理层则坚决否定,僵持不下。
汇丰能成为一家百年老店,主要受益于其对当地社会的洞察,这也深深植根于其品牌文化中。但企业逐利,经近几十年发展,汇丰主要利润来自经济上行、各种红利丰厚的亚洲地区,尤其是香港及中国大陆,全球化发展不均衡,导致后期再要调整却错综复杂。
平安为何坚持重组亚太区业务,亚太区业务又主要是哪些业务?汇丰管理层为何不愿分拆?最近三年其做了什么?双方为何通过这种公开化方式来处理?这好像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01
根本诉求相悖 僵持不下
随着2023年5月5日汇丰控股股东周年大会临近,汇丰控股与其第二大股东平安资管就是否拆分汇丰亚太区业务,隔空对峙,针锋相对。
但因双方根本诉求不同,折中妥协难度较大。亚太股东希望当地获取的利润回馈当地,汇丰希望全球跨地区资源调配,降低区域给全局带来的风险。
从上图就可以看到,亚洲区利润一枝独秀,2018年以来比重一直维持在80%上下。尽管2022年财报数据来看亚洲区净利润有所下降,但其他地区利润增速不明显,亚太仍是汇丰的核心关键所在,是必争之地。
所以,在即将到来的5月5日,汇丰控股股东周年大会将投票表决的话题之一也与之相关:第一,要求汇丰承诺将股息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第二,推动管理层定期考虑结构性改革。
对此,4月19日,黄勇代表平安表态:汇丰亚洲一直持续补贴回报相对较低的非亚洲业务,建议推行战略重组。并且,黄勇表示,平安原则上支持上述两项议案。
但当日晚间,汇丰即公告明确否定了平安的提议:由平安提出、转变汇丰亚太区业务结构的建议,会严重影响汇丰环球业务策略的成效,并且大大蚕食集团的收益、回报、股息及股东价值,损害汇丰独有的环球业务的定位。因此,汇丰不能支持或向股东推荐这些由平安建议、涉及改变集团结构的方案。
并表示,董事会建议股东投票反对上述决议案。“汇丰是一家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假如长时间集中讨论集团的结构,并非以股东、客户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为依归。董事会相信,目前的策略,以及维持现有整合的一体化结构,获得大部分股东广泛和持续的支持。”汇丰控股在声明中表示。
关于相关话题的沟通,平安方面似乎并不满意,“尽管我们提出多项建议,汇丰管理层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清晰的解释,对此我们表示失望。”黄勇坦言。
对此,汇丰也表示,其与平安于2022年至2023年间,就汇丰亚太区业务的结构方案进行了接近20次广泛和高规格的会议,参与的人士包括集团主席、行政总裁及高级管理层。
关于亚太区分拆话题早已有之,但有首次公开是在2022年11月,黄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句简短正面回应:支持任何利于汇丰业绩改善的举措,包括分拆。
对于汇丰的长远发展,黄勇还表达了五方面担忧:
一是汇丰绝对业绩改善得益于加息周期,然而加息已逐步见顶。据2022年汇丰年报,平均生息资产同比下降0.3%,而非息收入同比下降了17%。
二是汇丰控股和汇丰亚洲业绩仍大幅落后同业。
三是汇丰管理层设定的RoTE及成本目标不够充分。
四是汇丰管理层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关键业务模式面临的挑战。
五是汇丰将汇丰亚洲的分红与所需资本,用以支持回报相对较低的非亚洲业务。
黄勇表示,为从根本上提升汇丰市场竞争力,有必要推动结构性的战略重组改革。并建议从原来的分拆方案(spin-off)调整为战略重组(strategic restructuring)方案,解决汇丰的顾虑。
此方面平安方的诉求是,经分拆或重组,将汇丰亚洲总部设于香港并独立上市。
“战略重组方案将建立一家聚焦亚洲的银行,其架构更精简、灵活,本地化与竞争能力更强,可受益于大湾区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家战略。相信经过战略重组后的新汇丰亚洲业务,将成为汇丰体系内最具强大增长潜力的银行,也将成为亚太地区最具价值、最具特色,且是唯一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银行。”黄勇表示,相信推动汇丰亚洲业务战略重组,将为汇丰的所有股东带来诸多收益。
02
汇丰与亚洲割舍不开的158年
5月5日汇丰控股股东周年大会临近,隔空喊话,“子弹在飞”。汇丰发展进入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
从过往来看,汇丰虽然已经是一家成立158年的百年老店,但真正的大发展却是最近几十年,增速主要展现在亚洲地区,且与香港、大陆经济发展脱不开关系。
汇丰利润源主要在亚洲区,自上世纪90年代起,汇丰即已在大力开发欧洲市场,但从利润贡献角度看,成效并不明显。仅近年数据看,自2018年至今,5年过去了,各地区利润贡献变化并不大,亚洲区仍是一枝独秀。
一旦分拆或重组,其他区域业务占比不低,但利润贡献小,在全球资源调配中就会增加诸多障碍,也与汇丰素来的经营理念和思路相悖。
汇丰是什么思路和理念?
汇丰能成为一家百年老店,并不在其短期内赚钱的本领,而在于其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洞察力,敏锐分辨形势变化,早在风险来临之前,未雨绸缪,这种特性深深烙印在其品牌文化中。
自2002年起,汇丰以“环球金融 地方智慧”(The world's local bank)作为集团口号,强调集团在众多市场中均拥有丰富经验,并且透彻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
当然,汇丰最了解的还是中国文化,这也是其这些年在亚洲区发展如此成功的原因。这与汇丰的发展北京、发展史密切相关。
早在1865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香港开业,汇丰集团在其基础上经多年扩展而成。
1865年,是同治四年,在之前一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在此之前的十余年间清政权受到内忧外患冲击,“天朝上国”心态在那些年出现重大转变。在这种背景下萌生的汇丰,对中国及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之后的百年间,汇丰一直以香港为基地观察着周边环境,又置身事外,审时度势,发展壮大。
在香港、澳门回归前,1990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结构重组,成立汇丰控股,在英国注册;1992年开始开拓欧洲市场;1993年汇丰集团总管理处由香港迁往伦敦。2009年又宣布,汇丰集团的总裁办公室于2010年由伦敦调回香港,以便加强发展亚太市场。
在此之前,2001年,汇丰收购上海银行8%股权。
2002年,汇丰收购平安保险10%股权,成为这家诞生于深圳蛇口,资源得天独厚的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大股东之位一坐就是10年。
随后的时间里,汇丰在大陆大展拳脚,2004年,收购兴业银行15.99%股权、交通银行19.9%股权;2008年,收购烟台市商业银行20%股权;2012年,收购广证恒生证券投资咨询有限公司33%……
这一切,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发生了转折。2012年,在中国平安经营曲线陡峭向上时,汇丰将股权转让给正大集团,干净利落。
2002-2012这10年,对平安、汇丰都是至关重要的腾飞的十年。平安的资源、身处的环境,以及马明哲作为带头人的战略能力均不可复制,这10年成就了平安,同样也成就了汇丰。
汇丰退出平安三年之后,2015年起,平安反追,通过旗下子公司平安资管逐步增持汇丰,至2017年底构成举牌。
2018年,平安集团公开场合强调,对汇丰的投资仅为纯属保险资金的财务性投资。而汇丰控股则表达了,欢迎平安成为汇丰的长期投资者。双方的话,似乎都是在投对方之所好。
之后几年的各种传闻不再详述,2019、2020年汇丰因各种原因市值腰斩、净利润跳水,但不妨碍贝莱德(Blackrock)、平安争抢大股东之位。
目前,平安持股比例8%,次于第一大股东贝莱德的8.27%。贝莱德集团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集团之一。
2022年11月,平安首次公开表达对亚太区分拆的态度,至今亚太区问题的处理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03
平安、汇丰20年,经济下行分歧凸显
自2018年以来,我们看到保险业转型遇到较大障碍,这给平安及其所在的保险业以极大压力。但在转型的又何止保险业,整个社会形态、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变,加之疫情的影响,传统产业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从平安来看,当下也是其面临的一道坎。
1988年,中国平安诞生于深圳蛇口。1992年、1993年就分别在美国、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1994年,摩根、高盛参股中国平安;1996年,平安请到原美国林肯国民集团副总裁斯蒂芬·迈尔加盟出任总精算师,初步国际化。
但平安真正的国际化或者加速器却是从汇丰入股开始。2002年,汇丰集团以美元6亿元(约人民币50亿元)认购平安10%的股份,作为战略投资者在管理和技术方面与平安深入合作。这是国内金融业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引进外资项目。
这一年的平安的历史纪年中,第一次出现了彩图,如上。这已经是平安成立的第15个年头。
往后的日子,双方显然都没有让对方失望。
2002年,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与汇丰集团时任全球主席庞约翰爵士的交谈中提及未来5-10年的发展战略,这平安历史纪年中首次提及如此长期的战略规划。
2003年,平安集团化,平安管理架构国际化更加清晰;2004年,梁家驹出任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兼CEO;同年6月,平安集团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
当时137岁的汇丰与14岁的平安携手同进。从此,平安走上了国际化快车道,以后的多年在金融行业中遥遥领先。
经过几十年发展,随着有些业务的相对饱和,以寿险业为主的各大保险集团业务增量空间压缩,结束了高增长时代。
随着规模增速放缓,及高价值业务的相对饱和,新业务价值持续下滑,给未来的利润空间极大压力。
正当此时,随着经济增速
缓,利率下行,资本市场动荡,投资端的压力也显现出来。
自然,在负债端、投资端双收缩压力下,利润空间极具挤压。各家传统机构都要节衣缩食,准备过冬。
此时,平安与汇丰双方利益诉求的分歧格外明显。
“过去三年,汇丰亚洲累计向集团上缴了61%的利润,向集团发放分红达160亿美金,相当于集团同期向股东派发股息总额的1.1倍以上。实际上,汇丰亚洲一直持续补贴回报相对较低的非亚洲业务,这些业务在过去三年占据了集团整体风险加权资产的一半以上,但只贡献了14%的利润。”黄勇代表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平安提出明确质疑。
经过百余年发展,汇丰主要利润来自这些年经济上行、各种红利丰厚的亚洲地区。而亚洲区域的利润,又绝大多数源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尽管其一直在加大对非亚洲地区投入,但利润上来看并无明显起色。企业逐利,一旦形成较大规模则容易尾大不掉,在风险来临时其表现出左右为难。
一面是过去几年在大陆大规模裁员、关机构,另一面汇丰表达,在尽力将亚洲的利润留在亚洲。
面对平安近年私下或公开的质疑,汇丰控股在其2022年财报中表决心道:将资本重新分配⾄亚洲。
“我们透过策略性退出欧洲大陆及美洲市场重整业务组合。我们已退出美国国内大众市场零售银行业务,并正在出售法国零售银行业务、加拿大银行业务、俄罗斯业务及希腊分行业务,唯须取得监管机构及政府批准后方可作实。我们已采取措施提升集团业务组合的回报,包括自计划启动以来累计削减1,280亿美元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超越我们削减逾1,100亿美元的目标。”汇丰控股在财报中表示。
汇丰控股表示:“我们继续将资本重新分配至亚洲,至2022年底时,分配至亚洲的有形股本已升至47%,同时稳步迈向中长期内提升到50%的目标。我们亦在亚洲进行一系列补强性收购,包括安盛的新加坡业务及印度的L&T Investment Management,并增持在汇丰人寿中国汇丰前海的股权。”
汇丰控股还表示,“我们在过去三年为创造利润建立了广泛而地域多元的基础。我们在存款、贷款及贸易融资等关键范畴依然是香港首屈一指的银行。中国内地业务于2022年贡献经调整除税前利润10亿美元(不包括我们在联营公司交通银⾏股份有限公司的应占利润)。我们亦在亚洲其他地区拓展业务,经调整除税前利润达42亿美元,较2019年增加24%。”
“至于亚洲以外地区,HSBC UK Bank plc 于2022年录得经调整除税前利润50亿美元,而英国滙丰银⾏有限公司及我们的美国业务经历转型,现已成更精简及更聚焦国际业务的机构。我们在中东和北非的资本市场具领先地位,而墨西哥业务的2022年平均有形股本回报率达18%。”汇丰控股财报中表示。
黄勇则认为,虽然汇丰已退出部分非核心业务,但退出规模很小(仅占风险加权资产的4.7%),其余非亚洲业务风险加权资产仍高达51%,但回报仅为亚洲业务的四分之一(非亚洲业务的税前风险加权资产回报率仅为0.9%,亚洲业务为3.4%)。
5月5日即将来临,汇丰亚洲甚至汇丰将走向何方?
点赞+关注+不迷路
往期回顾
银行狠抓期交,银保渠道卷起来!招行手续费暴增51.3%
保险公司薪资待遇哪家强?众安人均年薪45万,人保、太平、太保分别27、26、25
独董制度迎首次重大改革;车险自主定价系数再扩大;平安陆金所拟香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