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将倾,必有其兆”——许家印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几天来,关于恒大老板许家印出事的消息一直霸占着媒体的头条版面。本人未能免俗,也想跟各位老铁一起探讨一下恒大和许家印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浏览最近几天的新闻不难发现,相关消息其实早在9月27日就开始发酵了。当时恒大旗下的中国恒大、恒大物业和恒大汽车分别暴跌了18.99%、14.49%和20%。到28日,三支股票干脆被宣布直接停牌,至当天晚上,恒大集团更是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与许家印一同被调查的还包括恒大的多名高管。
而恒大的问题应该说早在三年前就埋下了伏笔。2020年,我国逐步收紧了房地产行业的信贷规模,第二年,多家依赖高杠杆运行的房地产企业先后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其中尤其以恒大的规模最为巨大,负债高达2.43万亿元,负债率为132.6%,显然已经资不抵债。
恒大创建于1996年,先是在广州发展,后来逐步辐射到了全国,并且横跨房地产、金融、汽车、文旅、健康、消费等多个领域,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许家印在2017年成为中国首富,恒大的市值和销售额也都随着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历史的最高位。原本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收入超过1万亿元,到头来却陷入了崩盘的境地,并留下了数百万套“烂尾楼”。
在恒大“爆雷”后,恒大内部多起非法挪用资金的事件也相继浮出了水面。
比如,恒大物业的134亿元资金,被母公司中国恒大挪为他用;再比如,大量恒大楼盘的预售款并没有用于建楼,而是被拿去开发了新的楼盘,致使大量“烂尾楼”横空出世。而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商品房的预售收入必须纳入预售资金监管账户进行监管。
另一起更有可能使许家印“违法犯罪”的事件,则是通过恒大财富进行非法集资。事实上,最先出问题的就是这个部分。恒大在2015年成立了恒大金服,开始发行理财产品,是当时盛极一时的所谓P2P行业的玩家之一。2018年,P2P行业“雷爆”,恒大金服也遭殃及,被迫停业整顿。
2019年,恒大金服改名为恒大财富,事实上并没有停止理财产品的发售,而是对本公司员工层层摊派销售任务。为了完成销售指标,恒大员工不仅自己购买了本公司的理财产品,而且还动员了身边的亲朋好友。通过这种方式,恒大财富集资400亿元人民币,投入到了该集团的各种项目中,直到2021年9月“爆雷”。
身背2.4万亿巨额债务的恒大,留下的“烂尾楼”遍布全国,此外还有数以千亿元的未兑付商业票据,以及大量无力偿还的债券和贷款。
在此后的两年内,恒大一直在进行“自救”,到今年3月,恒大公布了境外债务重组初步方案。原计划于9月25日和9月26日在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京三地法院召开债权人会议,以裁决重组的有效性。但9月22日,恒大突然宣称上述境外债务重组会议将延期举行。到9月24日,恒大又宣布,由于该公司被立案调查,无法发行新的债券来履行3月份公布的债务重组方案。
恒大“自救”失败似乎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情,但此时的许家印又多了个举动,让国人立刻怀疑他是在转移资产。这便是许家印与妻子的离婚协议,以及他在美国为儿子设立的信托基金。这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以至于当时就有人预测,许家印恐怕离吃牢饭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大厦将倾,必有其兆”,现在回过头看恒大和许家印走过的每一步,似乎都有一种宿命暗藏其中。如果非要用一句成语来概括,那便是“咎由自取”,任何人也怪罪不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