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登记是做什么?
税务登记,是按照税收法规规定,对纳税人的法定地位进行分类登记的税务管理基础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登记,使纳税人建立、健全必要的账簿凭证,并正确地申报纳税,以确立其正常纳税户地位。税务登记是税收征收管理的起点,是纳税人必须履行的义务。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登记的对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对象是:
1.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包括领有工商营业执照,以及从事货物批发、零售等业务的纳税人。
2. 临时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未领取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以及从事其他业务的单位和个人。
3. 扣缴义务人;包括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4. 纳税人的总机构与分支机构;包括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的分支机构。
5. 纳税人特定经营地;包括在未设税务机关的地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
6. 其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其他单位和个人。
二、登记内容
具体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停业、复业登记,注销登记,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
1. 开业登记
开业登记是指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开业后首次办理的纳税登记。
2. 变更登记
变更登记是指纳税人因变更生产经营范围、增减注册资金(资本)、改变企业名称、修改负责人、更换厂址、转移核算地点或因其他变更而发生时办理的纳税登记。
3. 停业、复业登记
停业、复业登记是指实行定期定额办法的个体工商户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停业,以及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生产经营,到结清债务或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重新生产而办理的登记。
4. 注销登记
注销登记是指纳税人因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原因而发生终止纳税义务的而进行的登记。
5. 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外出经营报验登记是指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而有固定营业场所的,应当在外出经营以前向经营地税务机关进行报验登记。并持有“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以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营业执照”,于外出经营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起30日内报验登记并接受经营地的税务管理。外出经营活动结束时,应当在10日内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办理注销报验登记手续。
三、办理程序
1. 审核纳税人是否符合办理税务登记的条件;
2. 提供应填写的表格和有关资料;
3. 对纳税人填报的表格和有关资料进行审核;
4. 将符合规定的受理范围内的开业税务登记分别按类移送相应的管理部门;
5. 按管理权限和部门的工作进度分情况办理或转送有关资料;
6. 对不予受理的开业税务登记申请书及有关资料退回纳税人;
7. 将办理结果通知纳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