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效应如何影响我们的投资
今年四月份年内大底之后,A股市场经历了一波快速的超跌反弹行情,新能源、光伏板块在行业持续超预期的基本面信息催化下表现尤其出色。
行情转暖,部分投资者持仓的基金净值也开始回正。恰逢当前市场有些调整,最近接到有些朋友提问说,是不是该卖出回本的基金,落袋为安。
买入后就亏损,好不容易回本了就想立刻卖掉,这无疑是符合人性的。但 “保本出”恰恰也是投资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这就是行为金融学中的“处置效应”。
01
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最先被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1985年的论文中发现并命名。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投资者总是倾向于出售价值增加的资产,同时保留价值下降的资产。
1979年,Daniel Kahneman 和Amos Tversky 进一步的阐释,处置效应的行为学原因是 “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的来源是人们心理上对盈利和亏损的反应不同,对于绝大多数人,投资盈利时的快乐远远不及亏损时的痛苦。
所以 在投资盈利的时候,出于回避风险的考虑,人们更倾向于兑现已经获得的收益而卖出盈利的资产;在亏损的时候,因为不愿意承担确定的损失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资产。
02
处置效应的危害
那么处置效应对投资有什么危害呢?
对此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经有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果你总是拔掉鲜花、浇灌杂草,那么你的投资花园里就只有杂草了。
事实上, A股每个时间段流行的投资风格,通常是当下市场宏观金融条件和中微观公司基本面的最佳组合,并不是单纯的“抱团”就可以解释的。
比如本轮成长股的强劲反弹,就很大程度和强流动性、弱社融、弱盈利下新能源汽车和光伏板块的相对业绩优势有关。
今年以来赛道板块的收益率表现
今年回本或即将回本的基金,大多数都在这些赛道行业做了重点配置。
如果投资者经过缜密的分析,认为这些行业的基本面即将发生变化,卖掉回本的基金去补仓还在水下的其它基金当然没有什么问题。
但 如果是情感上不愿意面对损失,而情愿兑现盈利去弥补亏损,那很大可能性会是扶了一个“阿斗”,被基本面走弱的行业吸走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拖累整体收益。
03
怎么克服处置效应?
如何克服处置效应呢,以下几个建议可以参考:
1、尝试心理上的缓冲机制
处置效应是认知偏差的一种,使用名为“享乐框架(hedonic framing)”的心理学方法能得到有效缓解。
“享乐框架”建议投资者将单笔的大收益视为多笔小收益,将多笔的小损失视为单笔的大损失。将重大收益和小损失的组合视为净小收益,如果是重大损失和小收益的组合,则将两者分开考虑。
在这样的认知框架下,投资者会对收益的感知更强,而损失的感觉变弱,从而减弱处置效应的影响。
2、客观对基金进行分析
除开简单的基金盈亏情况之外,投资者在决定基金申赎之前应当综合考虑基金业绩表现、当初买入基金的投资逻辑或行业逻辑是否发生变化,以及该基金是否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等因素。
若持有的基金在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时候回撤控制优秀,或者反弹行情中有较高的弹性,那不妨多一些耐心陪伴,而不是纠结于是否回本。
3、及时纠错
A股是个巨大的复杂系统,没有投资者能够算无遗策,百战百胜。在市场里犯错很常见,也很正常。哪怕是优秀的基金经理,选股的胜率通常也在70%以内。
投资只需要抓住主要矛盾,不需要每一笔投资都成功。
如果发现自己选错了基金,不要死磕,要及时的纠错,该卖出就卖出。不要因为害怕损失而让自己在错误中越陷越深。
4、用组合配置的思路思考
关于如何申赎基金,更科学的标准从用基金组合配置和组合再平衡的角度出发。
事先给我们的基金组合设定一定的投资目标比例,当资产偏离这个目标比例的时候,就通过买卖操作将组合恢复到初始设置的投资比例上。
相对于主观判断,这种方法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更不容易出错。
投资组合再平衡的具体操作较为复杂,我们有机会再介绍。
/End
投资顾问:代吉慧
执业编号:S0860618080012
财富管理业务总部
资产配置团队
电话:+86.21.63325888-4083
邮箱:daijihui@orientsec.com.cn
投资顾问:王千瑞
执业编号: S0860618070011
财富管理业务总部
资产配置团队
电话:+86.21.63325888-3181
邮箱: wangqianrui@orientsec.com.cn
免责声明
本报告(或刊物、资讯,以下统称:报告)由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总部编撰、制作及发布本营业部的客户。本报告是基于本部门认为可靠的或目前已公开的资讯、信息进行摘录、汇编或撰写,本部门对报告所载内容始终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信息来源主要有wind资讯、东方财富网、中财网、证券之星等各大财经网站,本报告不能保证所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请投资者阅读时注意风险。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所载信息、意见、推测或观点仅反映本部门于发布报告当日的判断,且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亦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人发出邀请。投资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产品服务,根据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来判断是否借鉴、参照报告所载信息、意见或观点,独立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相应风险。在任何情况下,本部门及其员工不对任何人因援引、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及后果负有任何责任。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本部门事先许可不得就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擅自引用、刊发或转载,亦不得将报告内容作为诉讼、仲裁、传媒所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赢利或其他未经允许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