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卢作孚诞辰130周年④ | 卢作孚致力于救国图强、实业报国、复兴中华的一生
导语
2023年是卢作孚诞辰130周年,为缅怀纪念卢作孚先生,传承和发扬卢作孚企业家精神,我们推出“纪念卢作孚诞辰130周年”系列专栏。本期栏目,让我们一起了解“卢作孚致力于救国图强、实业报国、复兴中华的一生”。
晚清民国之交的中国风雨飘摇,深卷于近代社会转型与“百年乡村破坏”相互交织的进程之中。卢作孚的“自学 ——求知 ——报国”之路即起始于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从此他开始了其长达一生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社会改革等艰难困苦的探索。作为中华民族危难中涌现出的爱国企业家典范,他是爱国为民、创新图强、崇德重信、兼善天下、放眼世界的实干家,是发展实业、启迪民智、建设乡村、改造社会的开拓者。
卢作孚于1893年出生于合川县城,1907年小学毕业后即辍学。
1908年,卢作孚满怀救国而求知的强烈愿望,离开家乡合川前往成都,在学完所有中文版本的数学书籍后,开始自学英文以学习英文版本的数学,后又学习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扩充知识面,为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打下基础。他自学成才,编著了《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应用数题新解》。
1910年是卢作孚开始自学的重要阶段,他深入研读国内外一切进步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其中包括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名著,以及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学说。他还研究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特别是它们的历史发展情况;研究了我国历代的政治演变及社会结构状况,特别是近代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情况。通过这些学习和研究,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拓展了眼光,对于如何使祖国摆脱落后的状态,摆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知识和理论,可以说是卢作孚国际视野的萌芽。
1910年加入同盟会,深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参加四川的保路运动。
1914年,他意识到必须走出四川去到当时中国经济和文化最活跃的大都会上海去学习新知识才有救国的办法和途径,于是他搭乘“蜀通”号前往上海。目睹长江之上基本都是外国轮船,悬挂的都是外国国旗,整个轮船的船舱分为三六九等,低等华人很没有地位,很受歧视,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将帝国主义的轮船赶出川江,一定要收回内河航行权。
1915年卢作孚在上海结识了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被其教育救国思想所影响,在黄炎培的引荐下,卢作孚参观了上海的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又系统学习了一些教育书籍,开始走向教育救国。
1917年担任《群报》的记者、编辑。1919年担任《川报》的社长、编辑、记者和主笔,在《川报》上发表许多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政府的社论和专文。
1921年应杨森邀请到川南任永宁道尹公署教育科长,开启川南的新教育试验。
1922年在恽代英、王德熙、穆济波、周晓和、彭云生的推荐下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少年中国学会聚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青年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其中有毛泽东、李大钊、恽代英等人。
1924年应杨森邀请到成都创办成都市立通俗教育馆,自任馆长,这是卢作孚创造集团生活的第一个试验。
1925年创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宗旨,这是卢作孚创办集团生活的第二个试验。在四川两次办教育经历的挫折,让卢作孚痛切感受到,靠军阀办教育不可能成功,要办好教育,必须要有充足的经济实力,于是他筹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由单纯提倡教育救国,转向“以实业为依托,发展教育,实业与教育并举”的道路。
1927年担任江巴璧合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后,开始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这是卢作孚创造集团生活的第三个试验。
1929年担任川江航务管理处长,整顿机关衙门作风,废除驾引人员只能由外国人担任的不平等规定,提出驾引人员只能由中国人担任。要求帝国主义的船只必须向川江航务管理处结关,必须接受检查,中国士兵第一次登上帝国主义船只检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1930年在北碚成立中国西部科学院,是中国第一家民办科学院,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家科学院。1933年8月16日至21日由当时全国科学界精英组成的中国科学社第十八次年会在北碚举行,卢作孚担任年会委员会会长。卢作孚非常重视知识和人才,1933年8月初,派民生公司最大、最好的专轮“民贵”轮到上海、南京、天津、北平、武汉迎接参会的科学家,出席年会的中国科学社社员共118人,其中72人搭乘“民贵”轮到重庆。
1935年10月8日,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后辞去民生公司总经理职务,发表《四川底生命》《四川人的大梦其醒》《四川底问题》等文章,亲自拟定“一九三六年四川建设施政纲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包括棉花生产,畜牧业、蔗糖生产、桐油生产、蚕桑生产等。在交通方面,重视公路和铁路建设,规划成渝铁路,1936年9月完成成渝铁路段线路勘测。加紧建成川鄂、川湘、川康等公路干线,对省内各地的公路网加以扩充。
1938年1月6日,被任命为交通部常务次长,同时兼任军事委员会下属的水陆运输委员会主任,负责统一调度指挥长江上的一切民用船只。
1938年10月,指挥宜昌大撤退,当时24艘轮船中的22艘属于民生公司,短短40天时间,将滞留宜昌的3万待运人员全部运完,成功将滞留的6万多吨物资运到大后方,从而保 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
1940年兼任国民政府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短短4个月筹集粮食600万市担,其中军粮450万市担,为保障战时军需粮食做出极大贡献。
1943年辞去交通部常务次长,专任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944年11月10日至17日,卢作孚作为中国工商界6位代表之一出席在美国纽约举办的国际通商会议。卢作孚认为出席国际通商会议的任务,绝不是去祈求外国人的帮助,而是去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大会期间卢作孚在会上提出三点主张:一是中国在二战中遭受最为深重的经济损失,尤以沿海地区为甚,因此请求国际组织以物资和技术帮助中国恢复沿海和内河航运;二是为防止军国主义复活,建议战后严格限制德、日的航运力量和造船能力;三是为帮助各国发展经济,建议消除各种国际航运障碍。
1946年,民生公司向加拿大贷款1275万加元,在加拿大造“门字号”轮船9艘,这批轮船是当时长江上最好的轮船。卢作孚充分利用在美国参加国际通商会议的时间,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沿路考察造船厂、钢铁厂、机器厂等,因美国造船价格昂贵,卢作孚遂选择到加拿大造船。他在美国遇见民生机器厂原厂长周茂柏,经周茂柏介绍认识加拿大政府驻华盛顿商务代表兼美国善后总署顾问皮尔士。皮尔士得知卢作孚有意借款造船,引荐卢作孚顺利拜会加拿大总理麦肯兹尼金、财政部长伊尔斯德、商务部长豪斯等政要,就民生公司向加拿大借款1500万加元造船进行磋商,后因各种原因,最终贷款1275加元。
1946年3月,民生公司与金城银行联合成立太平洋轮船公司,两家各出50万美元,民生公司50万美元由金城银行借款,业务由民生公司负责。拥有黄海、东海、南海三艘海轮,开辟东南亚和日本的远洋航线。
1946年4月,卢作孚利用在美国出席28届国际劳工大会期间,亲自主持成立民生公司纽约办事处。此后卢作孚赴西雅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国际航海大会。
1946年8月,民生公司“民众”轮首航基隆成功,开辟南洋航线。1946年10月,“民众”轮由基隆开天津,开辟北洋航线。1946年12月,民生公司相继在基隆、香港、广州、天津、青岛等口岸成立办事处,在台湾成立分公司。
1946年10月30日,卢作孚在蒙特利尔签约借款造船成功后,立即在加拿大成立民生公司办事处,在加拿大签订造船合同后,率公司人员赴美国,花300万美元购得大型邮轮1艘,大型坦克登陆舰5艘、中型登陆舰4艘,尚未建造完成的驳船10艘,在加拿大购买扫雷艇3艘。
1946年11月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7年3月27日,卢作孚从加拿大造船回国后得知条约签订,异常愤慨,直接找国民政府提出反对意见,国民政府推脱,要求卢作孚去找美国海军副司令。卢作孚找到美国海军副司令,提出种种不可辩驳的理由,同时联合航运界,迫使美国政府放弃重新侵入我国内河的图谋,维护了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内河航行权。
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台湾之前,多次派人游说卢作孚出任高官,都被他婉拒了。当时,民生公司有21艘轮船被迫滞留香港和海外,国民党海军严密封锁台湾海峡,轮船要返回大陆,随时有被拦截扣留的危险。在卢作孚周密巧妙指挥下,除了1艘轮船被截留、2艘轮船因太陈旧进行拆卖以外,其余18艘轮船都安全返回大陆,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1950年卢作孚由香港到北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二次会议,在北京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接见他,在此期间,卢作孚先生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民生公司公私合营的建议。同年回到重庆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
1952年,民生公司正式公私合营。1953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一文中说:“要学民生公司的榜样”。
1951年10月28日,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增补卢作孚为政协委员。
1950年8月10日,卢作孚与交通部长章伯钧签署《民生实业公司公私合营协议书》。1952年9月1日,民生公司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大型的公私合营企业。
1952年2月8日逝世。
资料参考和节选自——《 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卢作孚》-罗高利
来源:北碚统战
总编辑:李绚
总值班:陈远航
审核:卫庆秋
值班审核:于希斌
责任编辑:杨红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