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全:2022-2023年全国茧丝绸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5月11日,2023全国茧丝绸经济工作会议在四川广安市武胜县召开。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刘文全作了《2022-2023年全国茧丝绸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以下是报告主要内容。
刘文全秘书长针对疫情过去3年对茧丝绸行业产生的影响、2022年行业运行经济运行情况和2023年行业发展预期等三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解读。
刘秘书长首先介绍了2022年全国茧丝绸行业运行情况:一是生产基本稳定:1、桑园面积:1170.43万亩,同比减少2.19%,较2019年增长3.32%;蚕种发种量:1750.07万张,同比增长1.56%,较2019年增长4.52%;桑蚕茧产量:73.88万吨,同比增长3.06%,较2019年增长2.5%;而蚕茧收购均价:48.35元/公斤,同比下降5.95%,较2019年增长11.27%。2、主要产品产量下降: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丝产量:同比增长2.23%,较2019年下降27.26%;绸缎产量:同比下降16.65%,较2019年下降38.06%;蚕丝被产量:同比下降6.9%,较2019年增长41.29%。2023年1-3月,全行业规模以上542家企业丝产量同比增长6.83%;绸缎产量同比下降16.7%;蚕丝被产量同比下降48.49%。一季度主要产品产量一升两降,可见疫情结束后今年行业工业生产复苏相对比较缓慢。二是工业经济运行承压明显: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丝绸企业(不含丝绸服装及制品)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9.72%,比2019年下降2.48%。三是丝绸商品出口稳步回升:丝绸商品出口全面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全国真丝绸商品出口金额同比增长25.93%。四是丝绸内销市场有所回暖:据国家茧丝办监测,2022年全国50家丝绸样本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04%。五是茧丝市场趋于稳定: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丝绸产业链下游终端产品销售不畅,库存增加,传导至上游茧丝原料价格持续走低,干茧和生丝的价格分别从2019年10月的12.93万元/吨和41.19万元/吨,下滑至2020年4月的8.17万元/吨和26.76万元/吨,下降幅度分别达到36.81%和35.03%。202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和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国内外丝绸消费市场开始复苏向好,行业生产经营逐渐恢复正常,茧丝原料价格基本恢复至正常价格水平。截至2023年4月28日,国内干茧和生丝价格分别达到14.34万元/吨、43.44万元/吨,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39.49%和31.04%。
刘秘书长还对2023年行业发展进行了预判:一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来看,在世界经济进入“浅衰退”区间背景下,国际贸易投资增长面临更大制约,中国对外贸易承受多重压力,尽管各国新冠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但全球贸易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明显降温,供应链恢复仍需较长时间。二是国内经济呈现持续向好态势:2023年,国内各项政策利好将显著提升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转效率,推动消费市场加快恢复,国内丝绸产品消费市场将迎来更多发展空间。同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工业元宇宙实现虚实协同联动,加快全沉浸式、全要素、全体验的数字工业生态构建,特别是跨境电商、直播电商、兴趣电商等新业态,将进一步发挥强大的消费引领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产业链各环节上的综合应用,贯穿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的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将大大提升行业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推动丝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三是行业预期谨慎乐观:根据中国丝绸协会对全国130余家会员企业反馈的行业景气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对2023年行业的生产、内销和出口等方面情况初步预测:工业生产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持续改善,预计2023年丝绸工业经济将加快复苏,逐步走出低谷实现小幅增长。内销市场方面由于国家稳经济、扩内需、促消费等一揽子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国内消费市场需求总体延续持续向好态势,将有力拉动丝绸终端产品的内销取得稳步增长。出口市场方面鉴于2023年主要经济体高通胀、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下降等因素,可能直接影响到全球丝绸市场供求关系。同时考虑到国内丝绸商品出口受高基数、订单外流等因素,预计2023年国内丝绸商品出口增速将逐步回落趋稳,对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占比有望进一步提高。
刘秘书长综合上述情况最后表示,对于2023年行业经济走势,我们总体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建议广大会员企业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密切关注茧丝市场行情变化,科学合理安排生产,谨慎对外投资和担保借贷,有效规避内部财务风险,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为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丝绸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