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第二次降息!这次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与以往几次有什么不同呢?| 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系列 #190
昨天,也就是7月25日,六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集体宣布,全面下调各个年期存款利率。
调整完之后,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下降至1.75%和1.80%,与上一次调息(2023年12月)相比下降了20个基点,从1.95%和2%下调。
其实,这次银行降息,市场早有预判,因为市场利率的联动机制,在7月22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同步下调10个基点的时候,市场已经传出了银行要降息的声音。
而如果我们去回顾这次降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其实是“利率换锚”,今天我们花一点点时间来解释一下。
在金融市场上有很多种利率,有存款利率、贷款利率、逆回购操作OMO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市场贷款报价利率LPR等等,这些利率还有不同的期限,比如7天、14天、3个月、6个月、1年等等。
这些利率之间通常都有一定的联动性,比方说,1年期MLF是央行给金融机构提供1年期资金所收取的利率成本,这个利率就会作为银行对外放贷的参照传导给LPR(因为LPR之前锚定MLF),而银行贷款利率的高低又会影响到存款利率,因此MLF如果变动,LPR和银行存款利率大概率会出现同样方向的变化。
由于有这么多的利率,所以每一个利率的上涨和下调,都可以被称作是“加息”或“降息”。但实际上,只有央行选定的“锚利率”,才是真正能够影响市场整体利率走势的利率;只有“锚利率”的上涨和下调被称作“加息”或“降息”才更加合理。
比方说,美元是“加息”还是“降息”,就是看美联储的联邦基金利率是涨还是跌。其他利率的变化,不会被称作是“加息”还是“降息”。
而央行这次的“利率换锚”,实际上是把利率的锚从MLF这个代表着中期资金使用成本的利率,换成了7天逆回购利率(也被称为7天期OMO利率)这个代表着短期资金使用成本的利率。
实际上,央行这次的“利率换锚”,央行行长潘功胜先生在今年的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早就已经有所透露。
7月22日,央行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1.80%下调至1.70%,紧接着7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布,1年期和5年期以上的LPR同步下降10个基点,而7月15日央行在续作MLF时却没有对利率进行调整,这已经向市场证明LPR的锚从MLF切换至了7天期OMO利率。
从此之后,LPR的调整将直接与7天期OMO利率相关,而由于存款利率与1年期LPR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相关,因此存款利率也间接与7天期OMO利率相关。
7天期OMO利率,就这样取代MLF成为了我国利率体系中的“锚利率”,也成为了央行目前最重要的政策利率。
那么,这一次央行的“利率换锚”对我们而言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比较直观的,下次关注财经新闻的时候,如果你看到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有调整,你就知道银行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要跟着调了,拥有“提前几天预判利率走势”的能力。
其次,这次“锚利率”的切换,实际上也是我们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把锚利率从完全由央行决定的基准利率切换成MLF这个中期利率,再把MLF这个中期利率切换成7天期的OMO短期利率,是我国利率一步一步走向市场化的体现,这会使我国的利率水平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当前市场的资金供需关系,也会增强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灵活性。
从2019年底LPR制度推行以来,不管是1年期的LPR,还是5年期及以上的LPR,都呈现出了持续下跌的趋势,银行的存款利率也是一路下调,5年期的存款利率也从2020年的4%左右,下降至今天的1.8%,令人不禁感慨利率下降的速度之快。
受此影响,金融市场上几乎所有固定收益类的投资,收益率也是一路下滑,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从2019年的4.025%,下调至今天的3.0%。
近期市场也有新闻传出说,预定利率3.0%的产品会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陆续下架停售,预定利率也会从3.0%降至2.5%,这不免让人多了一丝紧张和焦虑。
所以,在今天还能够让我们感觉安全、稳健并且收益还不错的金融产品,真的是“且买且珍惜”呀。
▼
▼
跨年分享复盘 | 回望2023年保险圈十大关键词
从“四道防线”的角度看保险产品的安全性
重疾新规下内地与香港重疾定义之深度对比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所有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