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专题】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表彰Bernanke, Diamond和Dybvig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贡献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于北京时间10月10日17:45在斯德哥尔摩公布。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美国经济学家Ben S. Bernanke, Douglas W. Diamond and Philip H. Dybvig,以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贡献。
Ben S. Bernanke,美国经济学家。1953年1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1975年从哈佛毕业,1979年获得麻省理工博士学位,并进入斯坦福大学任教。2002年,伯南克被小布什提名进入了美联储,担任理事。2006年,接替了传奇人物格林斯潘出任了美联储主席,直到2014年卸任。
Douglas W. Diamond美国经济学家,1953年生,1980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中介、流动性、金融危机,以及金融管制。
他在论文《金融中介和代理监督》(1984)中,提出了著名的“代理监督”理论,系统阐述了不对称信息下金融中介对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借款人一旦借到了钱,贷款人是很难去监督他们到底把钱用在哪里,因为金融合同对他们的约束能力实际上也只是停留在纸面。这种道德风险就增加金融市场中的不确定性。而在引入了金融中介之后,金融中介就可以作为存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一个代理人来监督合同的实施状况。戴蒙德用模型验证,金融中介代理监督贷款人可以节约成本,同时降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Philip H. Dybvig,1981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和中国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金融教学与研究,在银行理论、资产定价、利率理论、公司治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Dybvig教授和他的合作者Diamond(上面提到的获奖者)在他们的经典论文《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1983)中,第一次提出了银行中介及银行挤兑模型,创造性的把银行储户之间的互补性问题使用经济学语言生动地描述出来 —— 即每位储户都担心其本金的安全(流动性),预期降低则会进一步增强储户取款的动机,最终使得银行挤兑情况更为恶化。在分析银行挤兑问题时,他们提出了著名的 Diamond-Dyvig模型,在这个模型基础之上衍生了大量关于银行挤兑的讨论。
除了理论研究,迪布韦克和中国的渊源也颇深。从2008年起,菲利普•迪布韦克就受聘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并自2010年担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据迪布韦克在其个人主页介绍,他会在闲暇的时候拉二胡、吹葫芦丝。运动方面,他会举重、打太极、练气功和推手,以及徒步,算是半个“中国通”
在学术研究上,伯南克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是对1929年大萧条的经济史研究,二是对“金融加速器”的理论探讨。关于大萧条,他认为相比货币供给的下降,金融系统的失灵是造成大萧条的更本质原因。相比于同期的宏观经济学家,伯南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理论。他在BGG模型中,将金融加速器效应融入了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中,这种结合清晰地告诉人们,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经济冲击是怎样通过金融市场放大,而金融市场的效率又是如何影响金融加速器的大小。
通过官网看看,他们为什么能够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
https://www.nobelprize.org/
从1969年到2021年,总共有8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中最年轻的是46岁的实地实验先行者Esther Duflo,而最年长的是90岁的机制设计理论奠基者Leonid Hurwicz。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性别分布看,自颁奖以来只有Elinor Ostrom和Esther Duflo两位女性经济学家获此殊荣。
拥有夫妻关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bhijit Banerjee(2019年)和Esther Duflo(2019年)。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信息
(来源:计量经济圈微信号)
推荐阅读
【诺奖专题】保罗·米尔格罗姆对当代经济学的贡献
【诺奖专题】罗伯特·威尔逊对当代经济学的学术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评介
【诺奖专题】戴维·卡德对经验微观经济学的贡献
【诺奖专题】罗伯特·威尔逊对当代经济学的学术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评介
【诺奖专题】向国成等:威廉·诺德豪斯与气候变化经济学——潜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评介
(编辑:林盼 孙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