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董事长被免职,董事会也被撤销
多年前,曾见过花样年原董事长潘军,当时年少无知,以为他是老板。后来才知道,曾宝宝才是花样年实控人。
后来,潘军离职了;再后来,花样年有了新董事长,没记住名字;再后来,新董事长也被免职,甚至不再设立董事会。
由于行业不景气,地产企业董事长状况百出,都不足为奇。但花样年免职董事长,不再设立董事会,真的罕见。
春节刚过,花样年就做出了这样一则决定,免去张莉董事长、董事职务,袁建军董事职务及刘小勇监事职务。
更重要的是,根据公司决议,花样年不再设立董事会,改设执行事务董事兼法定代表人一名,由王士源担任,任期三年。
众所周知,花样年的实控人为曾宝宝小姐,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其“形象代言人”为原董事长潘军,其曝光率和知名度曾一度盖过曾宝宝。
由于花样年债务爆雷等一系列因素,2023年10月,潘军辞任花样年董事、董事长、总经理的职务,不再担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半年后,2024年4月,花样年决议,选举张莉为公司董事、董事长。也就是说张莉担任花样年董事长还未满一年便被免职。
有意思的是,2月7日,曾宝宝在署名文章“寶爷2025「开工励事」”中直言:“出来混,总是要还的。”“2025出去看世界吧,是穷游无良人陪也欢;是见识各色人等遇渣畜敏而无伤。”
花样年未能跨过千亿
花样年起步于1998年,总部设立于深圳,2009年11月,花样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2011年,花样年开启“去地产化”转型。在此期间,花样年的销售规模基本都徘徊在100亿元左右。
由于规模发展缓慢,花样年错过了2015年-2016年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期。2017年,花样年控股进行第二次转型,重新加码房地产业务。
之后,花样年开始提速,2017年和2018年销售额同比涨幅达到60.7%和66.8%。2018年,花样年销售额突破300亿元,和头部房企相距甚远。
2018年,花样年提出2020年冲刺“千亿目标”,为此,曾宝宝于2019年回归执行董事之列,开始对管理架构进行调整。
曾宝宝回归之后,花样年通过对核心高管重新进行分工和任命、改组事业部等方式在拿地、战略、运营等方面都有了一系列改变,但依然未能完成千亿目标。
之后,地产行业进入寒冬。2021年上半年,花样年业绩表现尚可,实现营业收入约109.52亿元,同比增长18.5%;净利润3.03亿元,同比增长9.5%。
在“三道红线”指标上,净负债率74.8%,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72.7%,现金短债比1.59,仅踩中一条红线。
然而,其银行存款和现金等价物271.8亿元中,232.29亿元为受限资产。同时,花样年美元债融资成本不断攀升,2021年6月发行的2024年到期2亿美元债利率高达14.5%。
2021年10月4日晚间,花样年公告称针对10月4日到期的、余额为2.06亿美元的美元债未能按时偿还,构成债务违约。
随后,曾宝宝在社交平台发布电影《至暗时刻》海报,似乎暗喻公司的艰难处境。同时,曾宝宝发了一份“宝爷家书”,称“绝不躺平”,同时恳请“给予公司时间与信任”。
违约事件发生后,花样年的股票停牌,债券亦在盘中停牌,18花样年、19花样02等债券价格大幅下跌。
2021年11月24日,花样年主要附属公司花样年投资作为1.49亿美元未偿还贷款融资的担保人,被申请清盘呈请。2022年5月30日,花样年再次因未偿还约1.49亿美元贷款融资接获清盘呈请。
实控人淡出与回归
曾宝宝,花样年集团的掌舵人,有着跌宕起伏的创业历程。
1994-1996年,曾宝宝担任深圳京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积累了宝贵的房地产行业经验。1998年,曾宝宝在深圳创办花样年集团。
在创办初期,花样年开创在深圳做精装盘、做“审美+服务”酒店式公寓的先河,以独特的产品理念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2006-2011年,曾宝宝担任花样年集团(中国)和深圳花样年地产集团董事长。2009年11月25日,花样年在香港正式挂牌。
此后花样年不断扩张,项目布局至大湾区、成渝、长三角、华中、环渤海5大经济圈。
2014年6月30日,花样年分拆旗下的彩生活服务集团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进一步拓展了业务版图。
2019年5月22日,曾宝宝回归花样年执行董事之列。2020年1月17日,她担任花样年集团CEO及花样年中国集团战略规划委员会主席。
回归后,曾宝宝积极推动公司变革,如2019年8月花样年公布中期报告显示销售同比增长后,曾宝宝开创性地成立首席八卦官一职。
2021年10月4日,花样年集团未能如期支付到期美元债。面对危机,曾宝宝积极推动花样年的债务重组工作。
同时,花样年还采取了出售资产的措施,如2021年9月底将彩生活旗下核心资产邻里乐100%股权出售给碧桂园,作价33亿元。
2023年,花样年境内债重组全部完成,境外重组支持协议也正式生效。2024年4月,为支持花样年集团重组,曾宝宝向花样年集团注资或促成注资600万美元。
不过,花样年境外债务重组协议数次延期。尽管2023年5月曾有消息称占公司现有债务工具76.44%的持有人已加入重组支持协议,但第二大股东TCL实业迟迟未同意债转股条件,重组进展遇阻。
2024年5月29日晚间,花样年发布境外债务重组最新情况公告称,占花样年现有债务工具81.96%的持有人已加入重组支持协议。
按照市场惯例,获得75%以上债权人支持是重组计划的积极指标,符合进入法庭流程的要求。这意味着花样年境外债务重组已接近实质性完成。
花样年仍未上岸?
尽管花样年尝试通过债务重组、股东注资和资产盘活寻求转机,但房地产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其面临多重挑战。
2023年,花样年控股实现营业收入158.44亿元,同比增长62.4%,但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达64.88亿元,较2022年扩大8.5%。
这一年,花样年的收入增长主要依赖物业开发(收入132.46亿元,占比83.6%),但高增长背后是“以价换量”的无奈:全年合同销售金额仅25.86亿元,同比缩水显著,毛利率仅15.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更严峻的是,截至2023年末,花样年资产净值已跌至-2.02亿元,首次出现资不抵债,且核数师对其财报“不发表意见”,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
2024年上半年,花样年的亏损虽收窄至27.08亿元,但收入仅40.2亿元,合同销售金额16.12亿元。
截至2023年底,花样年未偿还的计息负债本金总额达374.21亿元,包括银行借款、优先票据及债券等,其中339.18亿元已实质性违约。
2024年上半年,违约债务进一步升至439.73亿元,新增5.46亿元被执行案件,显示债务压力仍在恶化。
为缓解现金流压力,花样年自2021年起启动“瘦身计划”:2023年员工总数减少6540人,降幅达30%,员工成本同比腰斩至7.96亿元。
政策层面,部分项目(如重庆千寻花果山、郑州好时光)被列入“保交楼白名单”,或能通过政策性贷款缓解交付压力。
然而,2023年合同销售面积仅37.4万平方米,去化速度缓慢,销售回款难以为债务纾困提供足够支撑。